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在开展早期阅读的园本研究中,老师发现幼儿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的识字经验,并且幼儿的识字经验对阅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11年底我园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十二五”课题:以前识字经验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指南》及《指南(解读)》中关于幼儿文字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阐述,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一、明确幼儿文字学习与发展的定位
《指南》语言领域指出“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仔细研学这段文字,从三方面清晰了文字在幼儿阶段学习与发展的定位,解决了老师的困惑。
首先,明确文字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解决谈字色变的困惑。通过学习《指南》,老师们明确了文字在幼儿园不能片面地禁忌,相反文字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也是需要引发和引导的一项教育内容。
其次,明确幼儿文字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走出早期识字误区。《指南》中对把握文字教育引导的“度”做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可见,幼儿阶段关于文字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是对文字兴趣和对文字意义、用途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而不以“识字”为目的。
再次,把握年龄特点是幼儿文字教育的关键,避免机械强化训练。
《指南》指出“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方法上的要求,就是要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丰富幼儿对文字意义、用途的认知和体验。
二、清晰课题关于“前识字”的概念
曹思敏在《汉语儿童前识字发展》一书中对前识字概念做了界定,即幼儿早期对文字的理解和习得。使我们更清晰了 “前识字”概念的界定。
首先,清晰前识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指南》关于符号、标志、文字的阐述深化了我们对“前识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前识字”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中“前识字经验”概念界定为 :前识字经验是幼儿正式识字前的经验准备,包括对符号、标识、文字等元素的兴趣、敏感性、理解以及运用的经验准备。
其次,清晰前识字与早期阅读的关系。
《<指南>解读》中讲到图画书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特点,幼儿可以通过阅读,与图画和文字符号互动,通过说说他们对于图画书内容的理解,能够获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的认识。可见,撇开阅读等真实情境,用不适宜的方法教幼儿识字或是忽视前识字经验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价值,既不利于幼儿文字兴趣培养和经验建构,也不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在《指南》精神下的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指南》不能孤立地学习具体目标和教育建议,而是要整体学习,深入领会《指南》具体目标和教育建议背后的精神实质。
首先,了解幼儿前识字经验建构和自主阅读的特点。
《指南》精神的实质是以幼儿为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主体性的尊重。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幼儿为主体的精神,从了解幼儿入手。通过资料学习、日常观察、家园联系等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前识字经验建构和自主阅读的各种现象,并从中梳理出相应的特点和规律。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引导。
其次,丰富教师自身对前识字内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老师对前识字内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影响和教育幼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通过“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的方式,使教师切身感受到标志、符号、文字所带来的趣味和收获,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使教师对前识字的核心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更好地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开展教育教学。
再次,发挥前识字经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教育策略。
周兢教授对幼儿阅读能力有科学的阐述,即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包括反思能力、预期能力、质疑能力、假设能力。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画面的观察能力,还要运用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阅读的综合能力发展。
1、变化提问角度,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
阅读过程离不开老师问题的引导。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国王生病了》这本书中有丰富的符号信息,并且这些符号对于提高幼儿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考和理解
故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阅读活动中,在引导
幼儿关注和理解画面中的符号时,我们的指导
语由“这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调整为“国王的病好了,还是重了,为什么?”
2、运用遮挡方法,把握观察层次,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
对画面的观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但在一次活动中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观察,则会干扰幼儿的阅读。我们运用遮挡的方法,突出主要信息,分层观察,帮助幼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通过游戏探究,体验发现乐趣,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
一、明确幼儿文字学习与发展的定位
《指南》语言领域指出“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仔细研学这段文字,从三方面清晰了文字在幼儿阶段学习与发展的定位,解决了老师的困惑。
首先,明确文字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解决谈字色变的困惑。通过学习《指南》,老师们明确了文字在幼儿园不能片面地禁忌,相反文字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也是需要引发和引导的一项教育内容。
其次,明确幼儿文字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走出早期识字误区。《指南》中对把握文字教育引导的“度”做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可见,幼儿阶段关于文字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是对文字兴趣和对文字意义、用途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而不以“识字”为目的。
再次,把握年龄特点是幼儿文字教育的关键,避免机械强化训练。
《指南》指出“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方法上的要求,就是要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丰富幼儿对文字意义、用途的认知和体验。
二、清晰课题关于“前识字”的概念
曹思敏在《汉语儿童前识字发展》一书中对前识字概念做了界定,即幼儿早期对文字的理解和习得。使我们更清晰了 “前识字”概念的界定。
首先,清晰前识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指南》关于符号、标志、文字的阐述深化了我们对“前识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前识字”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题中“前识字经验”概念界定为 :前识字经验是幼儿正式识字前的经验准备,包括对符号、标识、文字等元素的兴趣、敏感性、理解以及运用的经验准备。
其次,清晰前识字与早期阅读的关系。
《<指南>解读》中讲到图画书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特点,幼儿可以通过阅读,与图画和文字符号互动,通过说说他们对于图画书内容的理解,能够获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的认识。可见,撇开阅读等真实情境,用不适宜的方法教幼儿识字或是忽视前识字经验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价值,既不利于幼儿文字兴趣培养和经验建构,也不利于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在《指南》精神下的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指南》不能孤立地学习具体目标和教育建议,而是要整体学习,深入领会《指南》具体目标和教育建议背后的精神实质。
首先,了解幼儿前识字经验建构和自主阅读的特点。
《指南》精神的实质是以幼儿为本,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主体性的尊重。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幼儿为主体的精神,从了解幼儿入手。通过资料学习、日常观察、家园联系等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前识字经验建构和自主阅读的各种现象,并从中梳理出相应的特点和规律。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引导。
其次,丰富教师自身对前识字内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老师对前识字内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影响和教育幼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通过“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的方式,使教师切身感受到标志、符号、文字所带来的趣味和收获,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使教师对前识字的核心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更好地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开展教育教学。
再次,发挥前识字经验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教育策略。
周兢教授对幼儿阅读能力有科学的阐述,即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包括反思能力、预期能力、质疑能力、假设能力。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画面的观察能力,还要运用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阅读的综合能力发展。
1、变化提问角度,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
阅读过程离不开老师问题的引导。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国王生病了》这本书中有丰富的符号信息,并且这些符号对于提高幼儿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考和理解
故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阅读活动中,在引导
幼儿关注和理解画面中的符号时,我们的指导
语由“这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调整为“国王的病好了,还是重了,为什么?”
2、运用遮挡方法,把握观察层次,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
对画面的观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但在一次活动中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观察,则会干扰幼儿的阅读。我们运用遮挡的方法,突出主要信息,分层观察,帮助幼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3、通过游戏探究,体验发现乐趣,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