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作家肖洛霍夫以其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与传达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世界。其作品《一个人的命运》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代表,其中语言手段与语层结构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语言手段;语层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6-02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因其作品描绘了哥萨克人民在战争时期的戏剧性变化,肖洛霍夫被称为俄罗斯的哥萨克歌手。他的作品主要有《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命运》《学会仇恨》《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描写了一个普通俄罗斯人安德烈·索科诺夫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的悲惨命运。索科诺夫在战前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战争扰乱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索科诺夫不得不应征入伍。在战场上,他被德军俘虏,最终历经磨难,逃回俄罗斯。然而,此时小家已不复存在,妻子与两个女儿在战争伊始都丧失了生命。唯一的儿子长大后也参加了战争,却在战争胜利的那天牺牲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倒索科诺夫,战争结束后,他当起了司机,收养了孤儿瓦尼亚,两个孤独的生命相互依偎。
索科诺夫的一生是无数普通俄罗斯人命运的写照,他性格上的韧性也映射出俄罗斯民族的坚强。作品通过真实事件的改编,从道德与情感上强烈谴责了战争的破坏性。《一个人的命运》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与高超的语言手段运用正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考察文学修辞既要着眼于文学的物质材料——语言,又要着眼于它所服务的特殊艺术形态——文学。①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以及怎样组织语言材料才能塑造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就成了文学语体在语言运用上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一个突出问题。②毫无疑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离不开语言手段的运用,文学作品的成功也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手段运用的技巧。
本文将立足于文学修辞学,从语言手段的运用与语层这两个角度对小说《一个人的命运》中语言艺术进行细致研究。
一、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
(一)语音层次
俄语单词是声音、外形与意义的结合体,重音的位置、句子间的停顿与某些音的重复均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在文学语体中,尤其是诗歌中,语音修辞效果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小说《一个人的命运》中,当索克诺夫回忆起与瓦尼亚相遇的场景,他骗小瓦尼亚自己就是他的父亲,作家在描写时就使用了元音а的重复,每句话中都出现了元音а,仿佛小瓦尼亚真的就像鹊一样在索科诺夫怀里叽叽喳喳,使瓦尼亚“像一只鹊一样”的比喻更加饱满与生动,表现出孩童的天真烂漫与可爱,也看出了瓦尼亚对亲情与父爱的渴望。
(二)语言材料的语义特性
俄语中同一个词汇的不同形式有不同的色彩,在含义相近的词语中选择最贴切的词语、恰当运用词义相近的词汇,可以使形象塑造得更为传神与逼真。当中校来告知索科诺夫的儿子阵亡消息时,使用的是称谓是:Твой сын,капитан Соколов,而索科诺夫使用的是:сынишки,Тольки这样指小表爱的词汇,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索科诺夫对儿子的思念与爱惜之前,也表达了主人公失去儿子的痛苦。
同样,在描写小瓦尼亚时,也使用了很多指小表爱的词汇,如: ручонки (手), тихонько посапывает(小声打鼾),волосенки(头发)等词,这些词汇中都流露出索科诺夫对于瓦尼亚的怜爱。与外在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不同的是,主人公与瓦尼亚在一起可以展现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三)辞格
文学作品中,辞格具有鲜明的描绘表现能力,常常成为作家表达主观感受与情感,赋予作品以深远意义的工具。在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中,明喻、隐喻与借代等几类辞格的使用很频繁。例如,在小说中索科诺夫回忆起自己被德军俘虏时在集中营和另一个同伴合伙解决了一个想要叛变排长的士兵克雷诺夫的时,其心理描写中就使用了明喻(сравнение)的手法: будто я не человека,а какого-то гада ползучего душил…(仿佛我不是掐死了一個人,而是掐死了一个虫子……)将叛徒比喻成一只虫子,表现了叛变这种行为的卑鄙与可耻,进一步表现了索科诺夫杀完人的这种恶心、反感心理,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战场上面临的你死我活这种场面的强烈不满。同时,此处还使用了戏仿(пародия)的手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作品中,当拉斯柯尼诺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向索尼娅坦白时就说:?Яведь тольковошь убил,Соня, бесполезную,гадкую,зловредную?(“我不过杀死了一只虱子,索尼娅,一只毫无用处、可恶的、有害的虱子。”)肖洛霍夫描写中所使用的“虫子”形象与托翁笔下的“虱子”这个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感情表现力色彩
这里所说的感情表现力色彩指的是语言手段所附有的有关于说写者自己的主观世界等等信息:感情、褒贬态度、强调语气以及语言的情调。这些修辞色彩常用来描写人物的性格、气质、情绪、语气,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③
例如在小说中,索科诺夫在回忆起被德军俘的两年中遭受德军挨打时就有这样一段话:Били за то,что ты — русский, за то,что на белый свет еще смотришь,за то,что на них,сволочей,работаешь.Били и за то,что не так взглянешь,не так ступнешь,не так повернешься.这段话中不断重复着Били за то,что(他们打你,为了……),节奏急促,语调上升,体现了德军的残忍,表现出他们人性的扭曲,也体现了叙事人内心对战争的憎恶。 (五)功能色彩
文学作品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功能语体色彩来渲染社会环境,突出人物性格,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反映人物的身份与感情态度等。在《一个人的命运》中,索科诺夫的讲述中充斥着很多口语语体词汇,偏离标准语规范的俚语、俗语与行话的出现塑造了人物的独特性格。
例如,在小说中,当索诺科夫回忆起自己醉酒时妻子温柔的形象时,作者就使用了带有口语、俗语色彩的词汇和短语:получка(工资),кренделя ногами(踉踉跄跄),небось(看来),да и шабаш(夠了),на четвереньках(爬)。这些口语词汇与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也使他的社会阶级属性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二、语层分析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典型的“小说中的小说”(рассказ в рассказе)的结构,故事的主人公与讲述者是索科诺夫,这是作者肖洛霍夫塑造出来的形象,同时,索诺科夫的讲述又限定在作者叙述的框架内。整篇文章中,叙事人与小说人物的叙述相互交替,两种视角不断交换,作者行文如流水,赋予故事以动感与流畅感。
在《一个人的命运》中,叙事人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作品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的旁白中,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叙事人的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功能色彩有明显差别。人物语层偏口语化色彩,而叙事人语言具有书面语色彩,辞藻讲究,语气客观平静。小说的结尾几段抒情文字,是“我”听完索科诺夫故事的感受,带有明显的书面色彩。比如,其中就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失去亲人的索科诺夫和瓦尼亚比作为две песчинки,заброшенные в чужие края военным ураганом невиданной силы(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包含着深切的同情之心和敬畏之情。虽然索科诺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是他身上的韧性使他坚持了下来,并且这种坚韧的品质苏联人民会代代相传。
三、结语
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一部蕴含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肖洛霍夫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以及特别的写作框架使索科诺夫这个普通士兵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也传达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本文从俄语原文出发,深刻分析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以及小说的语层特点,有利于理解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而深刻把握小说的内涵。
注释:
①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③吕凡:《俄语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第252页。
参考文献:
[1]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M].草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Шолохов.М.А.Рассказы/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сборник)[M].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ксмо,2015.
[3]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4]吕凡.俄语修辞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5]王加兴,王生滋,陈代文.俄罗斯文学理论修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张焰.仇恨中成长起来的英雄——肖洛霍夫短篇小说《学会仇恨》浅析[J].名作欣赏,2005,(23):85-94.
[7]王德武.俄语中比喻的表达方式——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06):96-97.
【关键词】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语言手段;语层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6-02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因其作品描绘了哥萨克人民在战争时期的戏剧性变化,肖洛霍夫被称为俄罗斯的哥萨克歌手。他的作品主要有《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命运》《学会仇恨》《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描写了一个普通俄罗斯人安德烈·索科诺夫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的悲惨命运。索科诺夫在战前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战争扰乱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索科诺夫不得不应征入伍。在战场上,他被德军俘虏,最终历经磨难,逃回俄罗斯。然而,此时小家已不复存在,妻子与两个女儿在战争伊始都丧失了生命。唯一的儿子长大后也参加了战争,却在战争胜利的那天牺牲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倒索科诺夫,战争结束后,他当起了司机,收养了孤儿瓦尼亚,两个孤独的生命相互依偎。
索科诺夫的一生是无数普通俄罗斯人命运的写照,他性格上的韧性也映射出俄罗斯民族的坚强。作品通过真实事件的改编,从道德与情感上强烈谴责了战争的破坏性。《一个人的命运》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与高超的语言手段运用正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考察文学修辞既要着眼于文学的物质材料——语言,又要着眼于它所服务的特殊艺术形态——文学。①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以及怎样组织语言材料才能塑造各种具体生动的形象,就成了文学语体在语言运用上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一个突出问题。②毫无疑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离不开语言手段的运用,文学作品的成功也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手段运用的技巧。
本文将立足于文学修辞学,从语言手段的运用与语层这两个角度对小说《一个人的命运》中语言艺术进行细致研究。
一、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
(一)语音层次
俄语单词是声音、外形与意义的结合体,重音的位置、句子间的停顿与某些音的重复均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在文学语体中,尤其是诗歌中,语音修辞效果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小说《一个人的命运》中,当索克诺夫回忆起与瓦尼亚相遇的场景,他骗小瓦尼亚自己就是他的父亲,作家在描写时就使用了元音а的重复,每句话中都出现了元音а,仿佛小瓦尼亚真的就像鹊一样在索科诺夫怀里叽叽喳喳,使瓦尼亚“像一只鹊一样”的比喻更加饱满与生动,表现出孩童的天真烂漫与可爱,也看出了瓦尼亚对亲情与父爱的渴望。
(二)语言材料的语义特性
俄语中同一个词汇的不同形式有不同的色彩,在含义相近的词语中选择最贴切的词语、恰当运用词义相近的词汇,可以使形象塑造得更为传神与逼真。当中校来告知索科诺夫的儿子阵亡消息时,使用的是称谓是:Твой сын,капитан Соколов,而索科诺夫使用的是:сынишки,Тольки这样指小表爱的词汇,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索科诺夫对儿子的思念与爱惜之前,也表达了主人公失去儿子的痛苦。
同样,在描写小瓦尼亚时,也使用了很多指小表爱的词汇,如: ручонки (手), тихонько посапывает(小声打鼾),волосенки(头发)等词,这些词汇中都流露出索科诺夫对于瓦尼亚的怜爱。与外在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不同的是,主人公与瓦尼亚在一起可以展现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三)辞格
文学作品中,辞格具有鲜明的描绘表现能力,常常成为作家表达主观感受与情感,赋予作品以深远意义的工具。在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中,明喻、隐喻与借代等几类辞格的使用很频繁。例如,在小说中索科诺夫回忆起自己被德军俘虏时在集中营和另一个同伴合伙解决了一个想要叛变排长的士兵克雷诺夫的时,其心理描写中就使用了明喻(сравнение)的手法: будто я не человека,а какого-то гада ползучего душил…(仿佛我不是掐死了一個人,而是掐死了一个虫子……)将叛徒比喻成一只虫子,表现了叛变这种行为的卑鄙与可耻,进一步表现了索科诺夫杀完人的这种恶心、反感心理,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战场上面临的你死我活这种场面的强烈不满。同时,此处还使用了戏仿(пародия)的手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作品中,当拉斯柯尼诺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向索尼娅坦白时就说:?Яведь тольковошь убил,Соня, бесполезную,гадкую,зловредную?(“我不过杀死了一只虱子,索尼娅,一只毫无用处、可恶的、有害的虱子。”)肖洛霍夫描写中所使用的“虫子”形象与托翁笔下的“虱子”这个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感情表现力色彩
这里所说的感情表现力色彩指的是语言手段所附有的有关于说写者自己的主观世界等等信息:感情、褒贬态度、强调语气以及语言的情调。这些修辞色彩常用来描写人物的性格、气质、情绪、语气,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③
例如在小说中,索科诺夫在回忆起被德军俘的两年中遭受德军挨打时就有这样一段话:Били за то,что ты — русский, за то,что на белый свет еще смотришь,за то,что на них,сволочей,работаешь.Били и за то,что не так взглянешь,не так ступнешь,не так повернешься.这段话中不断重复着Били за то,что(他们打你,为了……),节奏急促,语调上升,体现了德军的残忍,表现出他们人性的扭曲,也体现了叙事人内心对战争的憎恶。 (五)功能色彩
文学作品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功能语体色彩来渲染社会环境,突出人物性格,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反映人物的身份与感情态度等。在《一个人的命运》中,索科诺夫的讲述中充斥着很多口语语体词汇,偏离标准语规范的俚语、俗语与行话的出现塑造了人物的独特性格。
例如,在小说中,当索诺科夫回忆起自己醉酒时妻子温柔的形象时,作者就使用了带有口语、俗语色彩的词汇和短语:получка(工资),кренделя ногами(踉踉跄跄),небось(看来),да и шабаш(夠了),на четвереньках(爬)。这些口语词汇与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也使他的社会阶级属性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二、语层分析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典型的“小说中的小说”(рассказ в рассказе)的结构,故事的主人公与讲述者是索科诺夫,这是作者肖洛霍夫塑造出来的形象,同时,索诺科夫的讲述又限定在作者叙述的框架内。整篇文章中,叙事人与小说人物的叙述相互交替,两种视角不断交换,作者行文如流水,赋予故事以动感与流畅感。
在《一个人的命运》中,叙事人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作品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的旁白中,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叙事人的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功能色彩有明显差别。人物语层偏口语化色彩,而叙事人语言具有书面语色彩,辞藻讲究,语气客观平静。小说的结尾几段抒情文字,是“我”听完索科诺夫故事的感受,带有明显的书面色彩。比如,其中就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失去亲人的索科诺夫和瓦尼亚比作为две песчинки,заброшенные в чужие края военным ураганом невиданной силы(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包含着深切的同情之心和敬畏之情。虽然索科诺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是他身上的韧性使他坚持了下来,并且这种坚韧的品质苏联人民会代代相传。
三、结语
小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一部蕴含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肖洛霍夫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以及特别的写作框架使索科诺夫这个普通士兵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也传达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本文从俄语原文出发,深刻分析语言手段的形象运用以及小说的语层特点,有利于理解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而深刻把握小说的内涵。
注释:
①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③吕凡:《俄语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第252页。
参考文献:
[1]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M].草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Шолохов.М.А.Рассказы/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сборник)[M].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ксмо,2015.
[3]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4]吕凡.俄语修辞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5]王加兴,王生滋,陈代文.俄罗斯文学理论修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张焰.仇恨中成长起来的英雄——肖洛霍夫短篇小说《学会仇恨》浅析[J].名作欣赏,2005,(23):85-94.
[7]王德武.俄语中比喻的表达方式——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0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