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记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坏消息是谣言在新媒体时代更加猖獗了,好消息是这个时代已拥有了超强的纠错能力——尽管花样种类不断翻新,但谣言的平均寿命已在大幅缩短,如何让“妖言”不再惑众?人类社会与谣言的斗争史,值得探究。
  现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记者和编辑——每个人都可以拍照、录像上传网络,但这种“眼见为实”在很多时候已被证明是靠不住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很多朋友圈、微博里各种“小孩被抢”的信息,最终在警方的介入下,绝大多数被证实是一场谣言。
  有关孩子的信息最牵动人心,人们第一时间往往选择的是“传播”防御而不是求证。上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农村地区在夏天常常流传着“挖眼睛”的谣言,很多小孩晚上都不敢在外乘凉,父母也很担心。很少有人会想,眼球移植是非常尖端的技术。
  再往前推100年,到19世纪80年代,西方医学刚传入中国,外科手术还是新鲜事,陌生的洋人进入传统的中国社群,引起警惕和恐慌,有关洋人“挖眼睛”和“摘器官”的传言不胫而走。很多西医诊所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不得不在室外进行公开的手术。
  再往前推100年,1768年的时候,乾隆还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皇帝,大清帝国正逢盛世,但是在全国却蔓延着一个“叫魂”的流言。流浪的陌生人抓住小孩的辫子,施以妖术,孩子的魂魄就会被带走。百姓人心惶惶,官员疲于奔命,皇帝寝食不宁。为了查出各种莫须有的叫魂案,乾隆与整个封建官僚体制进行了一场复杂的博弈。
  再往前推很多年,放眼全世界,这样的传说或者“谣言”都以某种变体一直存在着。作为一种口头传播,谣言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媒体”之一。当人们想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或者细节而又无法知道时,人们就会谈论、议论,就会形成种种版本的“故事”,再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好事者也许会加上一些细节,“我的亲戚曾亲眼见到……”这样,谣言就披上了“目击者”的外衣。
  谣言让人迷惑,也给人造成伤害。二战时,一些不利于美军的谣言,曾令美军的战斗力受到削弱。这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注意,一些学者加入进来,开始认真研究谣言的传播机制,专家力图找到对付谣言的办法。但是,他们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清除谣言,是非常困难的:官方要第一时间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这种信息要第一时间传播到每一个人那里,而每一个人都要对官方的信息深信不疑——而这往往是不可能的。
  人类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各种谣言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猖獗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时代也具有超强大的纠错能力——谣言的花样虽然翻新,但是谣言的平均寿命却大为缩短了,因为辟谣也变得更快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回顾谣言的历史,回顾人类社会与谣言斗争的历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人开始在中国境内办报纸。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面对强势压来的坚船利炮与西方文化,新式知识分子呼吁国家要打通自身的经脉,以交流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剧烈的变革,
期刊
网络搜索。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找到他需要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让可被检索到的知识总量达到惊人的级别,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组织出这样的生产能力了,人类与知识的关系,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以古典时代开始,人们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一直到了启蒙时代,知识才开始真正发挥威力。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是欧洲启蒙主义的先驱,大家都知道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很少有人知道
期刊
《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字,都堪称老子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敦敦教诲,只是考验读者能不能真正读懂其中的新意与深意。  八百年周王朝所种下的,并非完全是“周氏江山”之果,更是华夏三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厚积薄发,如喷薄而出的红日。  却说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宫逐渐移向民间,周王朝气数殆尽之时,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自老子、孔子以后,大家如雨后春笋般辈出,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
期刊
黄嘉略出生于17世纪下叶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黄江卿曾任御史,巡视江南和山东两省,父亲1638年生于兴化,是家中独子,常接济穷人,其中一名曾受他恩惠的人是天主教徒,为了报恩,引导黄氏信教,希望他的灵魂能进入天堂。1651年,黄父由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何大化施洗,取名黄保罗(Paul Hoang),黄父此后非常虔诚,更曾希望过独生修士生活,致父母要挟报官,黄保罗只得于1670年迎娶江西省广信府杨氏,16
期刊
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是1775年占领提康德罗加堡,34岁的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1741年—1801年)参与了这场战役。1776年,他在尚普兰湖一役中抵挡住英军对纽约城的侵袭。1777年,他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军将领约翰·伯戈因率领的军队。然而,两年之后的1779年,阿诺德与英方达成秘密协议,阿诺德将提供美国在西点(美国东北部古老的军事要塞。美国独立战争中,
期刊
看历史微话题  近期,看历史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组微话题“想当初”。其中一个话题是“那些年经典的广告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机刚刚进入千家万户,商业广告刚刚开始登陆电视荧屏,无数经典广告词因此存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这组话题,引起了粉丝的广泛热议。  以前,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WiFi,大家就整天守在电视机前,对电视里反复出现的广告词印象特别深刻,直到今天依旧能张口就来。这是专属于60后
期刊
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文士团,本。这七个人分别是: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这个曾经的“国民偶像级男子天团”,里面的成员不仅要身材有身材,要相貌有相貌(大多数哈……),而且还有气质有文化,有家世有背景……兼具作家、哲学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  这个团,本核心人物,当然是阮籍,他的必杀技之一就是……醉。  首先他特别能喝,比如说,做
期刊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可能不一定会想起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或是《人权宣言》,但很可能会下意识联想到断头台——在人山人海的巴黎协和广场上,高高耸立着断头台,“咔”的一声,刀斧下落,一颗头颅滚入断头台的头颅袋中,刽子手抓起人头向革命热情高涨的群众展示,台下欢呼雀跃……  断头台已经被符号化了,俨然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在这机器被发明、被作为正式刑具使用直至被废除的两百余年间,它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其
期刊
因为在清朝和朝鲜的利益冲突,日本与俄国之间矛盾不断。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背后有英国、美国的支持,而俄国则有法国与德国的助阵。日方军事统帅为多谋善战的大山岩元帅与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俄军军事统帅为行政官僚出身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与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日军利用俄方准备不足,以突袭的方式首先击败了俄太平洋舰队,夺取了制海权,而后日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同时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将
期刊
对于“采生折割”,官方将之视为对封建帝国安全的威胁,而民间视之为对乡村生活模式的破坏。法律的禁止,有利于政府打击这种犯罪行为,但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谣言的产生。  采生折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法律概念,字面意思是“取生人耳目脏腑之类,而折割其肢体也”,未经同意就摘取活人器官,这当然是一种犯罪,即使是在清朝,这也会重判。但是,这种法律禁止的事情,在历史上不但真实地发生过,在法律禁止之后,也成为谣言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