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茶叶生产是景东县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县山区或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本文较具体分析了景东县茶叶生产发展现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所在,提出今后适合茶叶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茶叶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景东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云南省景东县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茶园大多分布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缓坡地段,海拔在1200~2200m之间,植被完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pH为4.5~6.5,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087mm,夏季雨热同季正是茶树之所求,高温有利于茶多酚、咖啡碱的形成,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2.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
景东县于2004年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另有茶叶试验站1个。各乡(镇)农工站都配有1~2名茶叶专业技术员,目前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86人,茶叶专业加工技工184人,茶艺工40人。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茶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同时,通过多年的“绿证”工程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茶叶生产骨干人才。
3.茶文化积淀厚重
景东种茶历史悠久。唐使樊绰在其所著《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就是今天的景东县城,“诸山”指的就是无量山和哀牢山。“银生城”是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普洱市。2007年5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普洱市普洱茶最佳原料基地商品交易会,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主要措施,以推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4.茶叶生产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倾力打造特色茶产业,重点扶持银生茶厂、无量山茶厂、老仓老厂、兴达茶厂。2011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1.3万亩,采摘面积达16.8万亩,茶叶产量达6688t,产值约23600万元。全县有茶叶千亩村74个,面积达15.1万亩,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产地认真面积达13.26万亩。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531亩,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46个,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个,有8家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
二、存在的问题
1.茶园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
景东县茶叶生产以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型为主,全县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小组,涉茶村民小组157个,涉及种植农户达4.45万多户,共23.3万余人。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缓坡地段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且茶园管理粗放、生产不便,茶园效益低下,全县需要低改的茶园有8.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9.9%
2.科技管理滞后,良种茶园面积小
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9.9%,良种推广速度缓慢。茶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且在家的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重采轻管,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意识淡薄,茶园肥培管理跟不上,大多数茶园提前进入低改期。
3.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机械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08家,普遍规模小、散而乱、实力弱,大多厂房窄小且破旧不堪;机械设备老化、落后,生产场所环境条件差。
4.茶叶品牌多、无名牌,营销手段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品牌38个,虽然也有:银生茶、老仓茶、橄榄茶、华龙茶、无量山茶等一批自主品牌,但各自为阵,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没有一个叫的响亮的茶叶名牌。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缺乏,坐地销售,等客上门,营销手段滞后。
5.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速度缓慢
目前景东还没有茶叶企业通过有机茶园认证,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也只有8家,且都不具备自检能力;企业职工多是当地临时招来的季节性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没有真正建立起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三、发展对策分析
1.整合茶叶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整合茶叶资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普及率;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建设39个茶叶专业村;突出景东茶叶在历史文化内涵及品质上的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主攻银生茶、老仓茶、无量山茶、橄榄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产品向产业品牌转变。集中力量扶持银生茶厂、老仓茶厂、无量山茶厂、兴达茶厂等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园开发,老茶园及茶厂的技术改造;做好市场营销及科技人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茶事活动,巩固提升茶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
2.提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聘请省内外茶叶专家参与多种形式的茶叶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标准应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会种茶、会加工、会管理、会营销的茶叶专业技术能手。县委‘县政府要对全县茶厂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加大扶持力度,加速名优茶机械推广,促进普洱茶加工厂标准化建设,创新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名优普洱茶的加工能力。
3.整合品牌,推进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设
主打普洱系列的“银生茶”、“老仓茶”品牌,紧紧围绕品牌开发,建立有规模、有档次的茶叶基地;整合茶叶专业村,走“公司+基地(茶叶专业村)+农户”的路子,以农户为主建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以“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园建设生态化,基地管理我害化”为目标,加快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推行绿色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管理。基地突出“天然、绿色、优质、生态”的特点,保证普洱茶优质原料的供给,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4.依据区位优势,搞好茶叶基地的规划布局
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绿色、有机茶园21.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园13万亩;有机茶园7.5万亩。具体布局是:锦屏镇绿色食品茶园0.81万亩,有机茶园0.34万亩;文#镇绿色食品茶园1.51万亩,有机茶园0.79万亩;花山乡绿色食品茶园0.99万亩,有机茶园0.4万亩;大街乡绿色食品茶园1.77万亩,有机茶园0.73万亩;太忠乡绿色食品茶园0.86万亩,有机茶园0.36万亩;龙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69万亩,有机茶园0.28万亩;文龙乡绿色食品(下转第56页)茶园1.26万亩,有机茶园1.05万亩;安定乡绿色食品茶园1.06万亩,有机茶园1.48万亩;漫湾镇绿色食品茶园0.71万亩,有机茶园0.29万亩;林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55万亩,有机茶园0.37万亩;景福乡绿色食品茶园0.6万亩,有机茶园0.48万亩;曼等乡绿色食品茶园0.38万亩,有机茶园0.17万亩;大朝山东镇绿色食品茶园1.81万亩,有机茶园0.76万亩.
5.积极推进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应对市场准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叶企業和茶叶专业村进行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参加QS认证的茶叶企业要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茶叶产品实施批次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销售。要按普洱茶生产标准进行茶叶加工,真正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以应对市场准入,提高茶叶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按照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规程发展茶叶产业。
6.加快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提升景东茶产业形象
充分挖掘、提炼彝族人民的茶食、茶饮、茶礼、茶艺。拍摄1部“彝乡茶情”电视专题片,整理出版1首“彝乡茶歌”,建立1支“彝乡茶艺表演队”,建设1条彝乡茶情街。鼓励开设茶馆、茶楼,从目前的18家发展到40家,引导广大民众爱茶、喝茶、知茶、产茶。定期举办茶事活动,提升茶文化。充分发挥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异生态资源,推动彝乡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提升“天然、绿色、优质”的茶叶经营理念,使景东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无公害优质茶叶栽培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
[2]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 茶叶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景东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云南省景东县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茶园大多分布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缓坡地段,海拔在1200~2200m之间,植被完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pH为4.5~6.5,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087mm,夏季雨热同季正是茶树之所求,高温有利于茶多酚、咖啡碱的形成,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2.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
景东县于2004年成立了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另有茶叶试验站1个。各乡(镇)农工站都配有1~2名茶叶专业技术员,目前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86人,茶叶专业加工技工184人,茶艺工40人。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茶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同时,通过多年的“绿证”工程培训,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茶叶生产骨干人才。
3.茶文化积淀厚重
景东种茶历史悠久。唐使樊绰在其所著《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就是今天的景东县城,“诸山”指的就是无量山和哀牢山。“银生城”是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普洱市。2007年5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普洱市普洱茶最佳原料基地商品交易会,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主要措施,以推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4.茶叶生产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倾力打造特色茶产业,重点扶持银生茶厂、无量山茶厂、老仓老厂、兴达茶厂。2011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1.3万亩,采摘面积达16.8万亩,茶叶产量达6688t,产值约23600万元。全县有茶叶千亩村74个,面积达15.1万亩,百亩组493个。无公害茶叶产地认真面积达13.26万亩。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531亩,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46个,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9个,有8家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
二、存在的问题
1.茶园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
景东县茶叶生产以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型为主,全县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小组,涉茶村民小组157个,涉及种植农户达4.45万多户,共23.3万余人。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缓坡地段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且茶园管理粗放、生产不便,茶园效益低下,全县需要低改的茶园有8.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9.9%
2.科技管理滞后,良种茶园面积小
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6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9.9%,良种推广速度缓慢。茶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且在家的茶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重采轻管,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意识淡薄,茶园肥培管理跟不上,大多数茶园提前进入低改期。
3.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机械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108家,普遍规模小、散而乱、实力弱,大多厂房窄小且破旧不堪;机械设备老化、落后,生产场所环境条件差。
4.茶叶品牌多、无名牌,营销手段滞后
全县现有茶叶品牌38个,虽然也有:银生茶、老仓茶、橄榄茶、华龙茶、无量山茶等一批自主品牌,但各自为阵,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没有一个叫的响亮的茶叶名牌。茶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资源缺乏,坐地销售,等客上门,营销手段滞后。
5.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速度缓慢
目前景东还没有茶叶企业通过有机茶园认证,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也只有8家,且都不具备自检能力;企业职工多是当地临时招来的季节性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没有真正建立起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三、发展对策分析
1.整合茶叶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整合茶叶资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普及率;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建设39个茶叶专业村;突出景东茶叶在历史文化内涵及品质上的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主攻银生茶、老仓茶、无量山茶、橄榄茶品牌,推进茶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产品向产业品牌转变。集中力量扶持银生茶厂、老仓茶厂、无量山茶厂、兴达茶厂等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园开发,老茶园及茶厂的技术改造;做好市场营销及科技人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茶事活动,巩固提升茶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
2.提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聘请省内外茶叶专家参与多种形式的茶叶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标准应用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会种茶、会加工、会管理、会营销的茶叶专业技术能手。县委‘县政府要对全县茶厂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加大扶持力度,加速名优茶机械推广,促进普洱茶加工厂标准化建设,创新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名优普洱茶的加工能力。
3.整合品牌,推进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设
主打普洱系列的“银生茶”、“老仓茶”品牌,紧紧围绕品牌开发,建立有规模、有档次的茶叶基地;整合茶叶专业村,走“公司+基地(茶叶专业村)+农户”的路子,以农户为主建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以“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园建设生态化,基地管理我害化”为目标,加快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推行绿色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管理。基地突出“天然、绿色、优质、生态”的特点,保证普洱茶优质原料的供给,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4.依据区位优势,搞好茶叶基地的规划布局
到2015年,全县将建成绿色、有机茶园21.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园13万亩;有机茶园7.5万亩。具体布局是:锦屏镇绿色食品茶园0.81万亩,有机茶园0.34万亩;文#镇绿色食品茶园1.51万亩,有机茶园0.79万亩;花山乡绿色食品茶园0.99万亩,有机茶园0.4万亩;大街乡绿色食品茶园1.77万亩,有机茶园0.73万亩;太忠乡绿色食品茶园0.86万亩,有机茶园0.36万亩;龙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69万亩,有机茶园0.28万亩;文龙乡绿色食品(下转第56页)茶园1.26万亩,有机茶园1.05万亩;安定乡绿色食品茶园1.06万亩,有机茶园1.48万亩;漫湾镇绿色食品茶园0.71万亩,有机茶园0.29万亩;林街乡绿色食品茶园0.55万亩,有机茶园0.37万亩;景福乡绿色食品茶园0.6万亩,有机茶园0.48万亩;曼等乡绿色食品茶园0.38万亩,有机茶园0.17万亩;大朝山东镇绿色食品茶园1.81万亩,有机茶园0.76万亩.
5.积极推进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应对市场准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叶企業和茶叶专业村进行有机茶、无公害茶认证。参加QS认证的茶叶企业要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茶叶产品实施批次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销售。要按普洱茶生产标准进行茶叶加工,真正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以应对市场准入,提高茶叶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按照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规程发展茶叶产业。
6.加快茶文化与茶旅游建设,提升景东茶产业形象
充分挖掘、提炼彝族人民的茶食、茶饮、茶礼、茶艺。拍摄1部“彝乡茶情”电视专题片,整理出版1首“彝乡茶歌”,建立1支“彝乡茶艺表演队”,建设1条彝乡茶情街。鼓励开设茶馆、茶楼,从目前的18家发展到40家,引导广大民众爱茶、喝茶、知茶、产茶。定期举办茶事活动,提升茶文化。充分发挥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异生态资源,推动彝乡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提升“天然、绿色、优质”的茶叶经营理念,使景东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无公害优质茶叶栽培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
[2]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