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习作“生活化”,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关注需要,快乐游戏,让生活走进习作课堂。创设“玩”的情境,让游戏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快乐体验,让学生尽可能多进行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在满足好奇心的基础上激发写作兴趣。走进生活,丰富积累,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想说想写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关键词】关注 需要 快乐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3-01
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6—10岁是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语言已相当丰富,在思维发展上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对学生习作启蒙的最佳时期,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因此只有让习作生活化,在实践中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关注需要,快乐游戏,让生活走进习作课堂。
从大语文的观点来看,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眼中的事物不断多起来,真实、生动起来。有了丰富的感知,学生写作的素材也就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玩”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游戏进入到作文训练中。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玩“吹泡泡”,学生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玩一玩、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30分钟,学生习作都有三、四百字,且篇篇内容具体,情景交融,学生对泡泡的喜爱之情也自然流露在习作中:“一个小泡泡在我的桌子上安了家,我很小心很小心地呵护着它,生怕破坏了它的美梦”;“它们真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一会儿飘到我的头发上,一会儿跑到我的耳朵上,一会儿又落在我的鼻尖儿上”,精彩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使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事后,学生一直追问我什么时候再上作文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我又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如:“玩手影”、“玩纸牌”、“玩悠悠球”、“玩扣子”、“1+1=?”……在这之中,教师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产生习作的灵感,抓住习作的素材,从而找准学生习作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游戏充满热情,很自然地就产生想说想写的愿望,使写出的文章生动而有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玩的过程最感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为学生创设“玩”的情境,并及时引导学生把玩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
二、走出课堂,快乐体验,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习作的字数、格式、结构、命题等条条框框下,没了灵气,没了自信,没了写作激情。再者,小学生的生活又相对单纯,这样,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都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因此,我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如在教学“寻找春天”的写景作文时,我将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广场、公园,让他们亲自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边看边说,互相补充或提问,从墙角的几点新绿,到大片大片的迎春花,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体验着,每一篇习作都充满了春的色彩。有了成功的尝试,我便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实践活动,这又大大丰富和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在家庭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在社会生活体验中,组织学生开展“我当一天小交警”、“我当超市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每周一次的“童眼看世界”,其内容、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如《爸爸变了》、《和妈妈一起背诗歌》、《戴着墨镜看世界》、《今晨,下小雪了》……每一篇周记都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其中的精彩句子或片段进入班级的“作家档案”,学生有了实践的园地,在满足其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也就有了写作的强烈冲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使习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三、走进生活,丰富积累,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和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练,抓住特色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气息。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体验中时,头脑中获得的表象也就愈鲜明,想说想写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在班级的“生物乐园”养了小乌龟、小金鱼和一些花草,学生对这些小生命悉心照料、倍加呵护。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着,在写观察日记时,学生胸有成竹地拿起手中的笔,将观察到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富有情趣:“我伸手轻轻摸了摸吊兰,生怕把它弄疼了,嫩嫩的叶子滑溜溜的,又窄又软……”;“偶尔从教室窗户吹进一阵风,吊兰便舒展着柔嫩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好像要把它的全部快乐都展示出来……”;“这两天,小乌龟们有点怪,为什么连喂它们食物都爱答不理的,我心里直犯嘀咕,难道它们生病了?……”学生有了观察的意识,继而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机观察,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捕捉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中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
兴趣孕育着写作欲望,产生了写作动力。学生写作的过程贯穿着生活、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古人说“言为心声”,学生习作尤其强调写真事、抒真情。当学生由乐学出发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习作的素质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作文也就成了一种愿望,一种快乐。
参考文献:
《语文課程标准》(2012年版)
【关键词】关注 需要 快乐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3-01
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6—10岁是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语言已相当丰富,在思维发展上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对学生习作启蒙的最佳时期,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因此只有让习作生活化,在实践中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关注需要,快乐游戏,让生活走进习作课堂。
从大语文的观点来看,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眼中的事物不断多起来,真实、生动起来。有了丰富的感知,学生写作的素材也就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玩”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游戏进入到作文训练中。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玩“吹泡泡”,学生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玩一玩、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30分钟,学生习作都有三、四百字,且篇篇内容具体,情景交融,学生对泡泡的喜爱之情也自然流露在习作中:“一个小泡泡在我的桌子上安了家,我很小心很小心地呵护着它,生怕破坏了它的美梦”;“它们真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一会儿飘到我的头发上,一会儿跑到我的耳朵上,一会儿又落在我的鼻尖儿上”,精彩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使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事后,学生一直追问我什么时候再上作文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我又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如:“玩手影”、“玩纸牌”、“玩悠悠球”、“玩扣子”、“1+1=?”……在这之中,教师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产生习作的灵感,抓住习作的素材,从而找准学生习作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游戏充满热情,很自然地就产生想说想写的愿望,使写出的文章生动而有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玩的过程最感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为学生创设“玩”的情境,并及时引导学生把玩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
二、走出课堂,快乐体验,实践活动激发习作兴趣。
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习作的字数、格式、结构、命题等条条框框下,没了灵气,没了自信,没了写作激情。再者,小学生的生活又相对单纯,这样,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都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因此,我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如在教学“寻找春天”的写景作文时,我将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广场、公园,让他们亲自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边看边说,互相补充或提问,从墙角的几点新绿,到大片大片的迎春花,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体验着,每一篇习作都充满了春的色彩。有了成功的尝试,我便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实践活动,这又大大丰富和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在家庭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在社会生活体验中,组织学生开展“我当一天小交警”、“我当超市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每周一次的“童眼看世界”,其内容、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如《爸爸变了》、《和妈妈一起背诗歌》、《戴着墨镜看世界》、《今晨,下小雪了》……每一篇周记都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其中的精彩句子或片段进入班级的“作家档案”,学生有了实践的园地,在满足其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也就有了写作的强烈冲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使习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三、走进生活,丰富积累,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和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练,抓住特色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气息。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体验中时,头脑中获得的表象也就愈鲜明,想说想写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在班级的“生物乐园”养了小乌龟、小金鱼和一些花草,学生对这些小生命悉心照料、倍加呵护。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着,在写观察日记时,学生胸有成竹地拿起手中的笔,将观察到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富有情趣:“我伸手轻轻摸了摸吊兰,生怕把它弄疼了,嫩嫩的叶子滑溜溜的,又窄又软……”;“偶尔从教室窗户吹进一阵风,吊兰便舒展着柔嫩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好像要把它的全部快乐都展示出来……”;“这两天,小乌龟们有点怪,为什么连喂它们食物都爱答不理的,我心里直犯嘀咕,难道它们生病了?……”学生有了观察的意识,继而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机观察,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捕捉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中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
兴趣孕育着写作欲望,产生了写作动力。学生写作的过程贯穿着生活、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古人说“言为心声”,学生习作尤其强调写真事、抒真情。当学生由乐学出发进行写作,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习作的素质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作文也就成了一种愿望,一种快乐。
参考文献:
《语文課程标准》(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