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变小、由小变多、由多变专的关键,是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
店内好一番热闹景象。
男女老少的顾客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儿。
购物区内,有的在挑选零食,有的在挑选日用品,还有的在挑选便当等鲜食产品……
休闲区内,有的在喝着饮料,有的在品着茶点,还有的在吃着关东煮……
更多的人,则在结账处排着长队。
这家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便利店,位于武汉市团结大道与徐东大街交叉口,日均销售额2万多元。
这也是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集团”)与罗森合作开设的首批便利店之一。同批开业的其他两家中百罗森便利店,同样运行得还不错,日销售额最高可达3万元。
这三家门店的“火热”,带动了更多中百罗森便利店出现在武汉街头。9月底,中百罗森又新开了8家门店。中百集团战略规划中心总监孙磊近日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中百罗森便利店已有20多家,计划年底开到50家。
“大象”转身的背后
显然,加速布局“小业态”,已成了中百集团的重要战略方向。
这一背后,自然也有着深刻的原因。
与许多零售企业一样,以经营百货、大型仓储为主,拥有1000多个营业网点的中百集团,近年来面临业绩不断下滑的压力。
2015年,中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4.01亿元,同比下降3%;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1.05万元,同比下降96.99%。
去年,中百集团的业绩虽然出现了“双降”,但至少还在盈利。
然而,今年的情况则不容乐观。
8月24日,中百集团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0.23亿元,同比下降6.77%;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245.56万元,同比下降387.43%。这期间,中百集团为了改善业绩,还关掉了包含仓储超市在内的54家门店。
对接下来的形势,中百集团也不乐观。他们认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电商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攀升等诸多不利影响,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中百集团业绩下行趋势仍将持续,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可能亏损1.6亿元~1.85亿元。
“传统大卖场销售疲软,是中百集团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全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孙磊对《支点》记者说,“我们为转型做了不少努力,只是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孙磊看来,大卖场销售疲软,并非意味着不需要大卖场了,而是需要升级改善。他认为,以往人们追求一站式购物,卖场越大生意越好,如今人们似乎更需要精致化的商品和服务。
“一些专业店、品类店等小业态,因为商品有特色,服务顾客更周到,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孙磊补充说,在将大卖场升级的同时,加速布局小业态,是中百集团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百罗森便利店,便是中百集团加速布局小业态的第一颗棋子。
这不是第一次试水
中百罗森,并不是中百集团第一次试水小业态。
早在2002年时,中百集团就曾涉足便利店。那时,大卖场发展欣欣向荣,以7-11为代表的便利店开始布局北上广深等城市。当年在武汉,中百集团一口气连开了6家好邦便利店,经营商品涵盖休闲食品、家居日用品、个人护理品等,营业时间到晚上11点。
然而,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开设好邦便利店的举动,让中百集团备受瞩目,但这一创新很快就夭折了。不久,5家便利店关闭,1家转型为中百便民超市。
事实上,当时在武汉试水便利店的,远不止中百集团一家。被誉为武汉便利店拓荒者的“好来西”,1997年在武汉开了10家店,一年后全部关闭;2001年扬子江牛奶公司涉足便利店,到2003年时开了9家店,两年后这些门店全都转向其他经营。
“当时武汉零售市场的开发远远不够,与便利店业态相比,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等业态更有利于占领市场,形成庞大的商圈辐射。”
这是多位业内人士对中百集团等试水便利店失败的总结。
有人分析称,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便利店的最佳导入期,1万美元则意味着便利店进入高速成长期。那时,武汉的人均GDP还只有2000多美元,便利店的消费环境并不成熟。
“首战”虽未告捷,但开设便利店的计划,并未从中百集团的计划列表上抹除。
八年后的2010年底,武汉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大卖场业态的竞争也已接近饱和,中百集团“卷土重来”,十天内开设了8家好邦便利店。
这一次,好邦便利店升级成了24小时便利店,经营上还借鉴了7-11模式:在商品销售上,除日常用品外,增加了包子、卤蛋、中式快餐、豆浆、奶茶等即时食品;在服务范围上,则设立了公交卡充值、水电缴费、快递收发、ATM存取款等20种项目。
“改版后”的好邦便利店,因为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商品和服务,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店的日销售额最高能达到1.5万元。好邦便利店开始急速扩张,到2014年时,已有54家门店。
可是,竞争也在加剧。
这一时期,盯着武汉便利店市场的并非只有中百集团。可多、慕臣、天富、7TT等本土便利店纷纷崛起,门店数量紧追好邦,分食着武汉便利店的市场份额。
此外,2014年进入武汉市场的外地品牌Today,因为主打“小资体验和情怀服务”,加之推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商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单店日销售额最高超过4万元,目前在武汉已有100家门店。
而起步很早的好邦便利店,现今也只有80多家门店。 为何“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好邦便利店取得的成绩不是特别好,根本原因在于它只是中百超市的‘缩小版’。”一位接近中百集团的业内人士对《支点》记者解释说,“它售卖的商品没有鲜明特点,服务也没有跟上来。”
“好邦便利店虽然也有鲜食,但就是一般的便当之类。”一名消费者对《支点》记者吐槽道,包装看起来有点差,让人购买的欲望不强。店员也多以阿姨为主,服务热情不高。
“联姻”罗森御敌
“武汉便利店市场已比较成熟,如果再不抓住机会将市场做大,就要将之拱手让人了。”孙磊一语道破了玄机。
意识到危机的中百集团,开始寻求新一层级的突破。
既然两次独自作战都不是很成功,不如寻找合作伙伴强强联手。
规模仅次于7-11的全球连锁便利店罗森,成了中百集团的“目标”。
以售卖便当、寿司、饭团、面包、甜点等鲜食商品为特色的罗森,早在1996年就进入中国,目前在全球拥有1.2万家便利店。其中,在中国有750家便利店,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近年来,它正在寻求加盟者,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各取所需的双方看对了眼。今年2月,罗森授权中百集团旗下中百超市,先期进行一年的试行加盟。5月26日,中百罗森首批3家便利店开门营业。
位于武汉团结大道的中百罗森店里,清晰醒目的蓝色店招LOGO、明亮的乳白色整体货架,以及筒灯、吊灯、射灯的组合运用,让店内充满着温馨的氛围,简约而不简单。店内面向大街的落地窗那里,米白色的长桌配着高脚凳,别有一番情调。
在服务上,中百罗森便利店不仅延续了好邦便利店ATM机取款等一些便民服务,服务标准也有所提升。服务人员更偏向年轻化,顾客进店时,他们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
在商品组合上,除了大量引进饼干、饮料、糖果等进口商品,更增加了特色鲜食的比例。中百集团和罗森共同研发,由前者中央大厨房制作的关东煮、烤串、便当、寿司、饭团、蛋糕等,占据了店内约1/3的面积。
“明天再去扫货饭团,24小时注意补货啊。”
“有没有人吃过中百罗森芒果味的冰皮月亮蛋糕,我每次去都被抢完了。”
“中百罗森的香蕉奶昔蛋糕太赞了,我要早上一起来就去打包。”
……
这是吃货们对中百罗森鲜食的评价。
孙磊也透露,鲜食约占中百罗森销售额的30%,有些门店甚至占了50%的份额。
这让中百罗森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强强联合的效应开始显现。
“因为引进了罗森的门店设计、供应链和服务管理,这让中百罗森便利店颇具特色,单店日销售最高接近3万元。”孙磊还称,“中百罗森便利店已有20多家门店,预计今年底将增至50家门店。未来有条件的好邦便利店,也会转型为中百罗森便利店。”
孙磊介绍,如果一些好邦便利店不能转型,则与中百罗森便利店错位发展。前者定位为服务社区人群,以销售日用商品为主;后者定位为服务商圈和学校人群,以销售鲜食、进口商品为主。
小业态“多面开花”
中百罗森便利店,让中百集团尝到了小业态的甜头。
就在中百罗森便利店启动不久,6月30日,中百集团旗下的中百超市开出了首家邻里生鲜店。定位为服务社区的邻里生鲜店,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水果、肉食等生鲜商品,同时借鉴中百罗森便利店的经验,引进西点、米饭、饭团、咖啡等鲜食,也在店内设立休闲区。
“这个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门店,日均销售额4万多元。”孙磊透露,生鲜是人们所需要的高频商品,这也是中百集团开设邻里生鲜店的原因,未来还将开设更多的邻里生鲜店。
事情远未结束。
8月26日,中百集团又依托现有门店,采取店中店、店外店、独立店形式,一举开设了5家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门店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整体设计采用意大利风情,经营商品主打进口食品、水果、海鲜、化妆品等。
“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单店,日均销售额在10万元。”孙磊说,“进口商品已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内预计在湖北开设100家店。”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需求和市场前景,中百集团确定了‘由大变小、由小变多、由多变专’的转型方向。”孙磊进一步解释道。
中百集团看到的这些方向,竞争对手们也早已虎视眈眈。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武汉便利店总数已达820家。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200家,且呈不断增长之势,竞争已陷入红海。
生鲜超市专卖店虽还未进入“肉搏”阶段,却也风起云涌。本地生鲜电商家事易已开始转战线下,开设多家门店。武汉各大商超也都在加大生鲜经营比例,就连苏宁也声称将在武汉开设2家线下生鲜门店。
“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的战斗,更是硝烟四起。光保税店就已有10多家,中商优品汇、武商量贩等商超的进口专区也在不断扩大。2015年,中商的进口商品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武商量贩则突破了3亿元。
激烈竞争之下,中百集团如何抢占市场份额?
在孙磊看来,以性价比的优势,不断给消费者提供他们喜欢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让中百集团走得更远。
他举例说,自有鲜食产品,中央大厨房每个月都会推出新品。其他商品,中百则会通过线上微博,以及线下粉丝反馈的需求信息,布局他们喜欢的商品。那些不受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每个月有10%会被淘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直采方式,以及提升门店运营效率等降低成本,让商品价格“亲民”,提升复购率。
“其实市场足够大,各自都有生存空间,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孙磊说,“零售的本质是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一直创新。”
店内好一番热闹景象。
男女老少的顾客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儿。
购物区内,有的在挑选零食,有的在挑选日用品,还有的在挑选便当等鲜食产品……
休闲区内,有的在喝着饮料,有的在品着茶点,还有的在吃着关东煮……
更多的人,则在结账处排着长队。
这家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便利店,位于武汉市团结大道与徐东大街交叉口,日均销售额2万多元。
这也是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百集团”)与罗森合作开设的首批便利店之一。同批开业的其他两家中百罗森便利店,同样运行得还不错,日销售额最高可达3万元。
这三家门店的“火热”,带动了更多中百罗森便利店出现在武汉街头。9月底,中百罗森又新开了8家门店。中百集团战略规划中心总监孙磊近日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中百罗森便利店已有20多家,计划年底开到50家。
“大象”转身的背后
显然,加速布局“小业态”,已成了中百集团的重要战略方向。
这一背后,自然也有着深刻的原因。
与许多零售企业一样,以经营百货、大型仓储为主,拥有1000多个营业网点的中百集团,近年来面临业绩不断下滑的压力。
2015年,中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4.01亿元,同比下降3%;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1.05万元,同比下降96.99%。
去年,中百集团的业绩虽然出现了“双降”,但至少还在盈利。
然而,今年的情况则不容乐观。
8月24日,中百集团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0.23亿元,同比下降6.77%;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245.56万元,同比下降387.43%。这期间,中百集团为了改善业绩,还关掉了包含仓储超市在内的54家门店。
对接下来的形势,中百集团也不乐观。他们认为,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电商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攀升等诸多不利影响,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中百集团业绩下行趋势仍将持续,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可能亏损1.6亿元~1.85亿元。
“传统大卖场销售疲软,是中百集团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全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孙磊对《支点》记者说,“我们为转型做了不少努力,只是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孙磊看来,大卖场销售疲软,并非意味着不需要大卖场了,而是需要升级改善。他认为,以往人们追求一站式购物,卖场越大生意越好,如今人们似乎更需要精致化的商品和服务。
“一些专业店、品类店等小业态,因为商品有特色,服务顾客更周到,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孙磊补充说,在将大卖场升级的同时,加速布局小业态,是中百集团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百罗森便利店,便是中百集团加速布局小业态的第一颗棋子。
这不是第一次试水
中百罗森,并不是中百集团第一次试水小业态。
早在2002年时,中百集团就曾涉足便利店。那时,大卖场发展欣欣向荣,以7-11为代表的便利店开始布局北上广深等城市。当年在武汉,中百集团一口气连开了6家好邦便利店,经营商品涵盖休闲食品、家居日用品、个人护理品等,营业时间到晚上11点。
然而,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开设好邦便利店的举动,让中百集团备受瞩目,但这一创新很快就夭折了。不久,5家便利店关闭,1家转型为中百便民超市。
事实上,当时在武汉试水便利店的,远不止中百集团一家。被誉为武汉便利店拓荒者的“好来西”,1997年在武汉开了10家店,一年后全部关闭;2001年扬子江牛奶公司涉足便利店,到2003年时开了9家店,两年后这些门店全都转向其他经营。
“当时武汉零售市场的开发远远不够,与便利店业态相比,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等业态更有利于占领市场,形成庞大的商圈辐射。”
这是多位业内人士对中百集团等试水便利店失败的总结。
有人分析称,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便利店的最佳导入期,1万美元则意味着便利店进入高速成长期。那时,武汉的人均GDP还只有2000多美元,便利店的消费环境并不成熟。
“首战”虽未告捷,但开设便利店的计划,并未从中百集团的计划列表上抹除。
八年后的2010年底,武汉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大卖场业态的竞争也已接近饱和,中百集团“卷土重来”,十天内开设了8家好邦便利店。
这一次,好邦便利店升级成了24小时便利店,经营上还借鉴了7-11模式:在商品销售上,除日常用品外,增加了包子、卤蛋、中式快餐、豆浆、奶茶等即时食品;在服务范围上,则设立了公交卡充值、水电缴费、快递收发、ATM存取款等20种项目。
“改版后”的好邦便利店,因为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商品和服务,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店的日销售额最高能达到1.5万元。好邦便利店开始急速扩张,到2014年时,已有54家门店。
可是,竞争也在加剧。
这一时期,盯着武汉便利店市场的并非只有中百集团。可多、慕臣、天富、7TT等本土便利店纷纷崛起,门店数量紧追好邦,分食着武汉便利店的市场份额。
此外,2014年进入武汉市场的外地品牌Today,因为主打“小资体验和情怀服务”,加之推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商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单店日销售额最高超过4万元,目前在武汉已有100家门店。
而起步很早的好邦便利店,现今也只有80多家门店。 为何“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好邦便利店取得的成绩不是特别好,根本原因在于它只是中百超市的‘缩小版’。”一位接近中百集团的业内人士对《支点》记者解释说,“它售卖的商品没有鲜明特点,服务也没有跟上来。”
“好邦便利店虽然也有鲜食,但就是一般的便当之类。”一名消费者对《支点》记者吐槽道,包装看起来有点差,让人购买的欲望不强。店员也多以阿姨为主,服务热情不高。
“联姻”罗森御敌
“武汉便利店市场已比较成熟,如果再不抓住机会将市场做大,就要将之拱手让人了。”孙磊一语道破了玄机。
意识到危机的中百集团,开始寻求新一层级的突破。
既然两次独自作战都不是很成功,不如寻找合作伙伴强强联手。
规模仅次于7-11的全球连锁便利店罗森,成了中百集团的“目标”。
以售卖便当、寿司、饭团、面包、甜点等鲜食商品为特色的罗森,早在1996年就进入中国,目前在全球拥有1.2万家便利店。其中,在中国有750家便利店,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近年来,它正在寻求加盟者,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各取所需的双方看对了眼。今年2月,罗森授权中百集团旗下中百超市,先期进行一年的试行加盟。5月26日,中百罗森首批3家便利店开门营业。
位于武汉团结大道的中百罗森店里,清晰醒目的蓝色店招LOGO、明亮的乳白色整体货架,以及筒灯、吊灯、射灯的组合运用,让店内充满着温馨的氛围,简约而不简单。店内面向大街的落地窗那里,米白色的长桌配着高脚凳,别有一番情调。
在服务上,中百罗森便利店不仅延续了好邦便利店ATM机取款等一些便民服务,服务标准也有所提升。服务人员更偏向年轻化,顾客进店时,他们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
在商品组合上,除了大量引进饼干、饮料、糖果等进口商品,更增加了特色鲜食的比例。中百集团和罗森共同研发,由前者中央大厨房制作的关东煮、烤串、便当、寿司、饭团、蛋糕等,占据了店内约1/3的面积。
“明天再去扫货饭团,24小时注意补货啊。”
“有没有人吃过中百罗森芒果味的冰皮月亮蛋糕,我每次去都被抢完了。”
“中百罗森的香蕉奶昔蛋糕太赞了,我要早上一起来就去打包。”
……
这是吃货们对中百罗森鲜食的评价。
孙磊也透露,鲜食约占中百罗森销售额的30%,有些门店甚至占了50%的份额。
这让中百罗森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强强联合的效应开始显现。
“因为引进了罗森的门店设计、供应链和服务管理,这让中百罗森便利店颇具特色,单店日销售最高接近3万元。”孙磊还称,“中百罗森便利店已有20多家门店,预计今年底将增至50家门店。未来有条件的好邦便利店,也会转型为中百罗森便利店。”
孙磊介绍,如果一些好邦便利店不能转型,则与中百罗森便利店错位发展。前者定位为服务社区人群,以销售日用商品为主;后者定位为服务商圈和学校人群,以销售鲜食、进口商品为主。
小业态“多面开花”
中百罗森便利店,让中百集团尝到了小业态的甜头。
就在中百罗森便利店启动不久,6月30日,中百集团旗下的中百超市开出了首家邻里生鲜店。定位为服务社区的邻里生鲜店,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水果、肉食等生鲜商品,同时借鉴中百罗森便利店的经验,引进西点、米饭、饭团、咖啡等鲜食,也在店内设立休闲区。
“这个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门店,日均销售额4万多元。”孙磊透露,生鲜是人们所需要的高频商品,这也是中百集团开设邻里生鲜店的原因,未来还将开设更多的邻里生鲜店。
事情远未结束。
8月26日,中百集团又依托现有门店,采取店中店、店外店、独立店形式,一举开设了5家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门店面积在500-1000平方米,整体设计采用意大利风情,经营商品主打进口食品、水果、海鲜、化妆品等。
“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单店,日均销售额在10万元。”孙磊说,“进口商品已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内预计在湖北开设100家店。”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需求和市场前景,中百集团确定了‘由大变小、由小变多、由多变专’的转型方向。”孙磊进一步解释道。
中百集团看到的这些方向,竞争对手们也早已虎视眈眈。
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武汉便利店总数已达820家。其中,24小时便利店超过200家,且呈不断增长之势,竞争已陷入红海。
生鲜超市专卖店虽还未进入“肉搏”阶段,却也风起云涌。本地生鲜电商家事易已开始转战线下,开设多家门店。武汉各大商超也都在加大生鲜经营比例,就连苏宁也声称将在武汉开设2家线下生鲜门店。
“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的战斗,更是硝烟四起。光保税店就已有10多家,中商优品汇、武商量贩等商超的进口专区也在不断扩大。2015年,中商的进口商品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武商量贩则突破了3亿元。
激烈竞争之下,中百集团如何抢占市场份额?
在孙磊看来,以性价比的优势,不断给消费者提供他们喜欢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让中百集团走得更远。
他举例说,自有鲜食产品,中央大厨房每个月都会推出新品。其他商品,中百则会通过线上微博,以及线下粉丝反馈的需求信息,布局他们喜欢的商品。那些不受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每个月有10%会被淘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直采方式,以及提升门店运营效率等降低成本,让商品价格“亲民”,提升复购率。
“其实市场足够大,各自都有生存空间,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孙磊说,“零售的本质是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一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