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诞生记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部小说叫《中国太阳》,讲的是农村小伙水娃不断奋斗,借助“中国太阳”工程成为深空宇宙开拓者,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故事。
  现实中,中国真的有“人造太阳”,而且有两个:一个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内,是有着“东方超环”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另一个则是位于四川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
  2021年5月28日,“东方超环”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在其第98 958次放电中,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是1亿摄氏度20秒原纪录的5倍。这意味着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用羽绒服、牛仔裤等生活物资换来托卡马克


  制造“人造太阳”面临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用什么容器来承载核聚变?要在地球上利用核聚变能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需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的熔化温度约为3 000摄氏度。这意味着,找不到盛装如此高温等离子体的容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与国际基本同步,开始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并于1965年在四川乐山建成了我国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今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当时,国际上不同的技术路线此消彼长,最终苏联科学家提出的托卡马克方案异军突起,国际核聚变界的重点研究方向随之转向了托卡马克。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世纪70年代,国家拟在合肥建造一个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核反应实验装置。选择合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科院电工所已于20世纪60年代在合肥建成一个储能达到2亿焦耳的大型储能电感装置(又称为“八号电感”)。此电感装置能为热核聚变装置的强大脉冲电源提供重要支持。当时策划中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就被命名为“八号装置”,向国家申请立项的大科学工程项目就被称为“八号工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用羽绒服、牛仔裤、瓷器等生活物资,换了苏联价值1 800万卢布的T-7的半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当时,经济情况非常困难,我国科研人员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对T-7及其低温系统进行了根本性改造。
  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先后建成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等实验装置。1994年,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法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也是我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首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1997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召开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对建设HT-7装置的决策和工程设计研制及两年多的运行实验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与我国年轻的聚变人一起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期间完成了第10万次放电。
  2013年5月,HT-7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和原环保部批准退役,成为我国首个获批退役的大科学工程装置。HT-7是一个传奇、一段历史,也是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的见证。

边设计、边研发,“人造太阳”在中国点亮


  1998年7月,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03年更名为EAST)正式立项。2000年10月,EAST正式开工建设。
  “EAST最大的创新点,是把全超导和非圆截面结合起来,产生稳态和以先进模式运行的等离子体,使研究人员能在稳态条件下对约束改善、破裂控制、粒子输运、能量平衡、功能材料和杂质控制等实现聚变堆稳态运行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物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当时的EAST大科学工程团队的领军人物万元熙院士看来,物理上的先进性,必将带来工程上的巨大挑战。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聚变工程技术和超导工业十分薄弱,没有研制大型超导磁体、大型低温系统的经历,国际上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研制和建造过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万元熙院士带领团队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简陋的实验室内成功制造出关键部件和设备,整个项目自研率达90%以上。
  “我们要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造出一个需要同时承载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高真空、高绝缘等复杂环境的装置,这对工艺设计和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如芯部的等离子体温度高达1亿摄氏度,线圈中的温度却要求达到零下269摄氏度,项目难度可见一斑。”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简称“等离子所”)所长宋云涛介绍,为了达到聚变实验装置所要求的条件,EAST团队的科学工作者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研发了大部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创造性地完成了EAST装置主机的总体工程设计。
  在研制EAST过程中,许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达到国際先进水平,同时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大型超导磁体关键制造技术的研发,成功地生产出了EAST所需的全部超导磁体;创造性地设计、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大型超导磁体测试实验系统;创新性地设计、建造了我国最大的氦低温系统……
“东方超环”

  “EAST装置建设,瞄准世界前沿,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严格质量管理,创新性地建立和运行EAST质量管理体系。”宋云涛说。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到2005年底,EAST完成了主机总装以及各分系统的研制和安装工作。2006年3月,成功进行了首次工程调试。2006年9月26日,EAST首轮物理实验成功获得高温等离子体。
  历经8年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世界上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中国率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提供实验研究平台。2006年1月,EAST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 000万摄氏度,两年后又实现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而太阳核心的温度也不过1 500万摄氏度。EAST性能逐步提升。2006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时长仅仅3秒;2017年7月,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07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EAST进行竣工验收。专家们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尚无全超导托卡马克的情况下,边建设、边研发,解决了大型超导磁体、大规模低温制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自主设计、加工制造了关键部件,形成了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验收会上指出:EAST大科学工程全面、优质地完成建设任务,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成就。
工作人员在“人造太阳”前忙碌

从“科学岛”到“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


  在安徽省会合肥市西郊,有一座面积不到3平方千米、三面环水的半岛。这里就是中国核聚变最重要的研究基地——等离子所所在地。
  EAST也栖身于此。
  走进EAST大厅,看到的是紧张有序的场景,本年度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即将开启,剑指新的世界纪录。
  在对受控热核聚变探索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国家的科研人员认识到,“人造太阳”科学装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无法解决所有难题,必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1985年,美、苏提出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但在2001年之前,这个“俱乐部”一直将我国拒之门外,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科研水平还不高,但随着EAST研制工作推进,这个局面逐渐改变。
  2001年,由于美国退出,ITER成员国出于分摊经费的考虑,希望扩大参与国的范围。我国借此再次申请加入,2003年,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计划谈判——加入这个高“入门会费”的“俱乐部”,每个成员国要至少承诺10%的投入,约合100亿元人民币。
  “加入ITER计划前,国际主流聚变会议上,几乎没有我们的声音。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获邀在大会作主题报告、口头报告,甚至担任会议主席。”宋云涛说,加入ITER计划后,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
  国际聚变能大会,是核聚变领域的奥林匹克。像宋云涛这样的我国学者,曾经是无缘进场的。而今,等离子体所已连续10年被大会特邀作主题报告。这一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连续多年都以封面故事形式介绍等离子体所年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双眼睛在关注这颗来自“岛”上的“太阳”。位于法国的ITER总部也正期待着中国“小太阳”带来更多的光和热,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
  借助我国首个偏滤器位型的核聚变实验装置(HL-2A)和EAST这两个大科学装置,我国与全球120多个聚变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每年平均有500人次国际专家访问我国,开展与我国相关聚变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
  回顾过去,人类认识核聚变的路已经走了很久。有人问:“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人造太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坦言,要将科研成果真正投入商用、变成每家每户可以用的电,可能至少还需要几十年,但他坚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有一盏灯能被聚变之能点亮。这一盏灯,一定要,也只能在中国。”
合肥“科學岛”

延伸阅读 中国“人造太阳”大事记


  1998年7月,通过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
  2000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HT-7U正式改名为EAST。
  2006年2月,首次工程调试成功。
  2006年9月,成功获得首次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2007年1月,成功获得首次大拉长偏滤器位型放电。
  2007年3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2009年,成功获得稳定重复的60秒非圆截面双零偏滤器位型等离子体放电。
  2010年,成功实现了大于60多倍能量约束时间高约束模式(H模)等离子体放电,100秒1 500万摄氏度偏滤器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2012年,成功获得超过400秒的2 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
  2016年,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 000万摄氏度、持续时间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
  2017年,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8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
  2021年5月28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结合量大面广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需求,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以“动量方
作为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百度AI平台引入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分别从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个方
“我希望有个院子,院子里种满花草.”这是很多都市人心中的梦想.其实,这样的田园梦自古就有.陶渊明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王维留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期刊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第二个“太阳”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核心温度在1 500万~2 000万摄氏度,而地球上的金属材料在1 000摄氏度左右就会融化。西物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介绍,中国的“人造太阳”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个能够承受住1亿摄氏度、甚至超过2亿摄氏度高温的装置。  钟武律说:“太阳到目前為止估计已经燃烧了大约50亿年,为什么它能够永不停歇地燃烧呢?是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大,
期刊
朱治国出生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父母给予他的教育就是勤奋做事、踏实做人。2003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怀揣梦想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四三二八工厂(下简称“四三二八工厂”),从此他的军工旅程扬帆起航。  四三二八工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隶属海军装备部,是军队保障性企业。朱治国作为该厂技术研发与培训中心主任,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逐步成长为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他曾获得2020年度“
结合十九大人才培养的精神指导,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多元课堂,实现课前师生互动预习,课上翻转课堂,针对性指导,课后互助式实验应用探究的多元课堂模式。通过网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推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教育建设,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农科是相对概念,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建设对于保
先秦时期 黄酒的雏形米酒诞生  如果从发明酒曲和酒药算起,黄酒的酿造起源当在4 000~5 000年之前的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酒还不能称之为“黄酒”,只能称之为“米酒”,因为那时的谷物酒还处于低级阶段,远没有达到现代黄酒的高度。  到了商代,农业经济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谷物品种及种植量都在增加,其中黍的产量明显增大。黍为大黄米,是酿酒所用的优质原料。对于酿酒者而言,黍的主导地位突出,用黍酿酒不仅出
期刊
职业教育的跨界和二元双重属性的叠加再次验证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本文在系统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缘起和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法律、法规和机制三个层面
如今,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智慧新生活。为推动智慧城市从数据整合型向智慧运行型转变,山西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清众科技")瞄准建示范、树标杆、广覆盖目标,创新开发了"数据大脑"系列产品,以城市空间管理信息模型为基础,以全域全维全量数据资源为支撑,以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应用为手段,构建城市运行"智能中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新型化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