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总感觉教学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同时,好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感到学习历史很困难。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如何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
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少而精
课文内容呈现方式分主体和辅助两大部分,主题部分为课文正文,配以一定的历史图表;辅助部分设置相应的“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栏目,以拓展课文内容。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打破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挑选对中学生有较大吸引力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构成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历史专题,相对避免知识体系复杂性,减少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内容相对经典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内容既体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涵盖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使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内化成自身的经验,进而使学生从中得到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体系的专题性
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
二、教师要善于处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关系
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学生基础差。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知识架构,又简化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
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有一个引导培养的过程和学生适应与习惯的过程。
三、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和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新知识时,笔者让学生在上课前两天就开始结合已经收集的资料预习课文。第一天是学生自学,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计出本课的板书设计;另一项是各小组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看法写出来,并共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疑问和看法统一交给教师汇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拟出相关问题,在拟定问题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对秦长城的评价,该问题除了有传统的看法——秦始皇大兴土木,給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可有相异的观点——秦长城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时功不可没,让后人受益无穷,同时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二天,笔者将学生提交的问题与自己拟定的问题结合起来,精选出广受关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一并公布给全体学生,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中,激发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影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七子之歌》等曲目,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军民保家卫国及渴望统一的气概和心情。
五、做好复习总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笔者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一是笔者要求学生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二是挂出《时局图》,烘托出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三是提出问题: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说是各有所长。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图使学生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如何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
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少而精
课文内容呈现方式分主体和辅助两大部分,主题部分为课文正文,配以一定的历史图表;辅助部分设置相应的“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栏目,以拓展课文内容。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打破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挑选对中学生有较大吸引力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构成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历史专题,相对避免知识体系复杂性,减少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内容相对经典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内容既体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涵盖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使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内化成自身的经验,进而使学生从中得到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体系的专题性
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
二、教师要善于处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关系
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学生基础差。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知识架构,又简化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
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有一个引导培养的过程和学生适应与习惯的过程。
三、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和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新知识时,笔者让学生在上课前两天就开始结合已经收集的资料预习课文。第一天是学生自学,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计出本课的板书设计;另一项是各小组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看法写出来,并共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疑问和看法统一交给教师汇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拟出相关问题,在拟定问题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对秦长城的评价,该问题除了有传统的看法——秦始皇大兴土木,給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可有相异的观点——秦长城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时功不可没,让后人受益无穷,同时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二天,笔者将学生提交的问题与自己拟定的问题结合起来,精选出广受关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一并公布给全体学生,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中,激发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影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七子之歌》等曲目,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军民保家卫国及渴望统一的气概和心情。
五、做好复习总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笔者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一是笔者要求学生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二是挂出《时局图》,烘托出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三是提出问题: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说是各有所长。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图使学生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