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专业水平的进修,对于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人来说,无疑都是必要的,教师更不例外。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学习型教师,应该是早已达成的共识了。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修,对于乡村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乡村一些地方的教师的进修工作——尤其是学历达标之进修,并不顺畅。主要是中老年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不配合。这不免一度令人尴尬。
诚然,我们的这一部分乡村教师,即使在我国教育低靡的时期,在人们不看好“孩子头”之际,就是他们撑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一方天地。无论薪俸怎样的微薄,为了孩子,为了乡村文明,正是他们能够坚持守巢,不离不弃,而至今日,应该是功不可没吧。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环境的种种原因,他们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很好的进修。虽然他们也拥有较丰富的、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经验,却也往往因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等的不足而感到焦虑,他们也有汲取教育智慧、提升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愿望。那么为什么对学历达标却有抵触情绪呢?
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乡村的教师进修,有继续教育、各种培训等形式,而更引人关注的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自考的达标。
不错,对于“自然招转”的、中师的、乃至大专的这一部分教师的这种专业的自学自考达标,确实进有专攻、能丰富学识,尽管已是千军万马走此路,也无可厚非啊。国人,是太需要国学或者说是语文的滋养了,它无论是就人文性,还是工具性之意义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学有所得,真正能丰厚文化底蕴,而不是掺水分的“抄大”,确能习得真才实学,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多多益善。
不过,现在倘仍然诱导更多的人走此路,或来个硬性规定,就未免不切实际,或者说不合时宜了。
目前,借此途径取得大专、“大本”相应学历者已然多多,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师学历的、“自然招转”的还有,但已为少数,且以中老年者居多。倘要求中年教师再进修此专业,虽也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说还有鼓励的必要。但如果再强行要求老教师参加此专业的自学考试,已期所谓“达标”,我们实在不愿苟同。
因為他们毕竟已近乎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而精力明显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所谓自学,已不现实;而划题,抄答案,犹恐不及,搞个有名无实的“抄大”结业,又有多大意义呢?还不如读几部名著——如《史记》、《资治通鉴》、或教育著作之类更实惠。此年龄段,又正是儿女求学、订婚买楼、成家立业而焦头烂额之际,其心忧忧;而又不想亏了学生,要出成绩,有繁巨工作而不堪重负,又无人可替,顾此失彼,则必是疲于奔命……如此进修,其结果可想而知。且不说“五十而知天命”年龄,要结业总要三四年,旷日持久,囫囵吞枣不说,影响了教学又行将退休,却是“得”不偿失、一举多弊,很不划算吧。
那么,是否就可以坐食薪俸、尸位素餐呢?否。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当益壮,乃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但是,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其实,已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学历不高,但阅读不少,于汉语言文学,多年来却也有相当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并不见得比较高学历的差。他们近一生的教育教学,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更需要用此教育资源,使之在有生之年更好地守巢,发光发热。而他们的教育教学,又迫切需要将草根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技术融合,并总结交流,与中青年教师分享共进。他们虽不能说来日无多,但毕竟已近退休年龄,亟需的是新的、或急缺的东西的培训或进修。这比那种所谓学历达标的进修,应该更有实际意义。
那么,怎样走出进修工作之尴尬或者说误区呢?我们以为还是应当坚持“双向推进”的原则。即坚持“学历进修”与“非学历进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非学历进修
老教师较适合参加非学历教育,如在职的继续教育和各种短期的进修培训等,可以在假期实施短期的辅导,也可以以自主的选修自学、函授为主,借助资料,网络或其他形式研修。应当激励他们积极参加。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因要“一人多兼”,而补习必要的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等;或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或诸如骨干教师短期培训之类;甚至小学课本中,如“可能性”、“数学广角”之类的——增添的新知识等的培训学习,应该更经济实用。这更有利于服务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也真正有利于自己感悟教育真谛,有利于专业的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老教师易职业理想缺失,有职业倦怠倾向,这也的确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反思:我们的管理、评估机制是否科学?倘有特殊的激励机制跟进,如完成一项的研修,就发一个证,并能作为评职晋级加分的一项,意味着可能与经济利益挂钩了,难道不会激励一部分老教师的继续学习吗?
二、学历进修
指向师范类专业的学历进修,任何时候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它更适合于青年教师,也较适合于鼓励中年教师参加。从长远来看,学历达标,形势使然,大势所趋。因为社会的期望值日益增高,而且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应当大力推进的。
只要我们建立一整套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评估激励机制,我们就能走出尴尬,使教师进修工作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倘能如此,那么,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就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
然而,近年来,乡村一些地方的教师的进修工作——尤其是学历达标之进修,并不顺畅。主要是中老年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不配合。这不免一度令人尴尬。
诚然,我们的这一部分乡村教师,即使在我国教育低靡的时期,在人们不看好“孩子头”之际,就是他们撑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一方天地。无论薪俸怎样的微薄,为了孩子,为了乡村文明,正是他们能够坚持守巢,不离不弃,而至今日,应该是功不可没吧。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环境的种种原因,他们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很好的进修。虽然他们也拥有较丰富的、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经验,却也往往因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等的不足而感到焦虑,他们也有汲取教育智慧、提升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愿望。那么为什么对学历达标却有抵触情绪呢?
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乡村的教师进修,有继续教育、各种培训等形式,而更引人关注的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自考的达标。
不错,对于“自然招转”的、中师的、乃至大专的这一部分教师的这种专业的自学自考达标,确实进有专攻、能丰富学识,尽管已是千军万马走此路,也无可厚非啊。国人,是太需要国学或者说是语文的滋养了,它无论是就人文性,还是工具性之意义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学有所得,真正能丰厚文化底蕴,而不是掺水分的“抄大”,确能习得真才实学,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多多益善。
不过,现在倘仍然诱导更多的人走此路,或来个硬性规定,就未免不切实际,或者说不合时宜了。
目前,借此途径取得大专、“大本”相应学历者已然多多,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师学历的、“自然招转”的还有,但已为少数,且以中老年者居多。倘要求中年教师再进修此专业,虽也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说还有鼓励的必要。但如果再强行要求老教师参加此专业的自学考试,已期所谓“达标”,我们实在不愿苟同。
因為他们毕竟已近乎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而精力明显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所谓自学,已不现实;而划题,抄答案,犹恐不及,搞个有名无实的“抄大”结业,又有多大意义呢?还不如读几部名著——如《史记》、《资治通鉴》、或教育著作之类更实惠。此年龄段,又正是儿女求学、订婚买楼、成家立业而焦头烂额之际,其心忧忧;而又不想亏了学生,要出成绩,有繁巨工作而不堪重负,又无人可替,顾此失彼,则必是疲于奔命……如此进修,其结果可想而知。且不说“五十而知天命”年龄,要结业总要三四年,旷日持久,囫囵吞枣不说,影响了教学又行将退休,却是“得”不偿失、一举多弊,很不划算吧。
那么,是否就可以坐食薪俸、尸位素餐呢?否。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当益壮,乃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但是,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其实,已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学历不高,但阅读不少,于汉语言文学,多年来却也有相当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并不见得比较高学历的差。他们近一生的教育教学,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更需要用此教育资源,使之在有生之年更好地守巢,发光发热。而他们的教育教学,又迫切需要将草根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技术融合,并总结交流,与中青年教师分享共进。他们虽不能说来日无多,但毕竟已近退休年龄,亟需的是新的、或急缺的东西的培训或进修。这比那种所谓学历达标的进修,应该更有实际意义。
那么,怎样走出进修工作之尴尬或者说误区呢?我们以为还是应当坚持“双向推进”的原则。即坚持“学历进修”与“非学历进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非学历进修
老教师较适合参加非学历教育,如在职的继续教育和各种短期的进修培训等,可以在假期实施短期的辅导,也可以以自主的选修自学、函授为主,借助资料,网络或其他形式研修。应当激励他们积极参加。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因要“一人多兼”,而补习必要的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等;或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或诸如骨干教师短期培训之类;甚至小学课本中,如“可能性”、“数学广角”之类的——增添的新知识等的培训学习,应该更经济实用。这更有利于服务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也真正有利于自己感悟教育真谛,有利于专业的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老教师易职业理想缺失,有职业倦怠倾向,这也的确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反思:我们的管理、评估机制是否科学?倘有特殊的激励机制跟进,如完成一项的研修,就发一个证,并能作为评职晋级加分的一项,意味着可能与经济利益挂钩了,难道不会激励一部分老教师的继续学习吗?
二、学历进修
指向师范类专业的学历进修,任何时候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它更适合于青年教师,也较适合于鼓励中年教师参加。从长远来看,学历达标,形势使然,大势所趋。因为社会的期望值日益增高,而且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应当大力推进的。
只要我们建立一整套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评估激励机制,我们就能走出尴尬,使教师进修工作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倘能如此,那么,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就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