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它发端于先秦,成熟于宋朝,明清时期增长较快,并最终在清末时期被新式学堂取代。在全国的书院中,江苏地区的书院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衍生出书院园林这一特殊的园林类型。本文将以江苏地区的部分书院为代表,从江苏书院园林的景观特点入手,具体阐述江苏书院园林中体现的传统思想内涵。
关键词:江苏地区;书院园林;景观特点;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0 引言
书院是由古代官府或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封建社会阶段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模式。书院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宋朝刚建立时,官学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诉求,书院快速发展。”[1]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得到了加速。明清则增长益盛,直到光绪年间改名学堂,自此被新式教育体系完全替代。书院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是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其书院教育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同时,江苏地区的园林艺术在全国园林艺术中地位较高,苏式园林艺术享誉全球。江苏地区的许多建筑景观都采用了与园林结合的形式,书院也不例外。书院与园林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书院园林的独特景观,形成了江苏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景观。书院园林作为江苏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对江苏地区园林总体特征的继承,另一方面体现在书院园林的独特特征反映出书院对某些传统思想的继承。为了更好地揭示书院园林与传统思想内涵的关系,本文借助对江苏地区部分书院园林的分析,揭示其中体现的传统思想。
1 江苏地区书院园林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史》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不同分类,其中按园林占有者的身份,大致可将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而书院园林并非其中三者中的任何一种,它以私家园林的形制为基础,参考寺院园林的部分特点,并最终发展为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制。书院园林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书院内部的空间,也包括书院整体外部环境。
江苏地区的书院注重环境的选择与创造,并借助景观设置改造环境,因此很多书院都以园林的形式存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书院园林的某些景观特征是一种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符号,这些符号可以体现出某种内涵,在古代书院的语境之下,这些内涵可以概括为某些传统思想。这种以景观设置为符号的形式分为两层:下层是景观的设置与组合;上层是意义层,可以表达传统思想内涵。两个层级相结合,构成了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即通过书院园林景观设置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
2 儒家礼乐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思想。儒家礼乐思想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地位,并制定行为规范,同时用“乐”缓和社会矛盾。儒家认为可以用“礼”“乐”使国家和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和稳定的状态,从深层次而言,礼乐思想意在构建有等级制度的社会,并且各个等级之间可以和谐共处。这一思想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江苏地区的书院教育便推崇以礼乐思想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它们利用规章强调制度“在中国古代,很多书院都通过学规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2]除了书院的日常教育以及规章制度以外,这一思想理念在江苏书院园林的景观设置中也得以体现。
儒家礼乐思想推崇等级制度,崇尚“中庸”。江苏书院园林的主体布局大多对称,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前后有序,利用建筑群的形式构造序列感,这无疑是对儒家等级制度的强调,也是对园林建筑群的再现与重构,丰富了思想和景观的双重内涵。以东林书院为例,书院入口处有大门,牌坊和仪门各一,它们构成了书院的中轴线,引导并强调了空间秩序,进而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所倡导的礼乐制度。而建立在可园基础上的正谊书院则具有苏式园林的特点,虽然建筑形式上不如东林书院隆重,但是利用形状各异的洞门营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与有序的空间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准则。
另外,江苏书院园林对儒家礼乐思想的体现也在园林的分区上。不同的书院分区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是书院正厅,书院正厅往往具有祭祀功能,它传递着书院师生的神圣情感,因此在景观设置方面突出了庄严肃穆的主题;其次是教学区,书院的教学区突出了宽敞与明亮的风格,在景观设置上兼具了教育的治学严谨与以人为本的原则;再次是园林区,这里是书院师生休憩和调整心情的地方,这里的景观设置更加自然,适合人们放松心情。书院的分区使得书院园林整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不同的精神空间,不同的空间“长幼有序”,根据重要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景观设置,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等级思想,体现了“礼”的内涵,但不同的园林分区之间又不彼此割裂,反而互通有无,彼此自然联系,体现了“乐”的内涵。
3 书院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教育组织,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不同”[3],书院不甚重视科举取士。“古代书院教育并不纯粹为科举而服务,相反,书院教育与科举存在对立与矛盾。”[4]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逐步走向巅峰,“却并未带来新一轮的文化繁荣,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僵化,走向灭亡。”[4]因此在明清时期,书院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八股取士,他们认为“明代科举考试过于重视八股,将八股考试之外的策、论、诏、表等文体的考察弱化,加之八股文考试的局限,致使明代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功利性,这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5]到了道光年间,胡培翚担任钟山书院的院长时便以经世致用为志,他曾告诫诸生不要为科举风气所惑,而是应当“究其理,赡其辞”。
书院是古代学者的舞台,他们借此表达思想,研究理论,因而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彼此辩论,互不相让,即便如此,书院仍然保持兼容并包的原则,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江苏地区的书院“体现了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内涵,即兼容并蓄、质疑思辨、道德至上的原则”[6],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的讲会制度上,“书院讲学的形式自由,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在书院讲学中自由表达观点。”[2]在江苏,讲会活动于明朝逐渐走向组织化。《东林会约》规定: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这体现了东林书院的讲会不仅有了较为高效和自主的规则,而且书院管理者已经将其制度化。 江苏书院兼收并蓄、自由灵活的独特思想在书院园林的空间布局以及景观设置上同样有着很强的表现。在空间布局方面,江苏书院延续了苏式园林的传统,虽然主要建筑物仍然按照对称的准则排列,但是在细节方面,江苏书院园林极力避免刻板的布局,体现了苏式园林反传统对称布局的特点。例如,东林书院的布局较为灵活自由,利用了曲折的连廊连接了书院的教学区与园林区,连廊灵动自然,不做过多的雕饰,而是用自由的布局展现出开放的姿态,这与官学宫殿式的象征皇权的建筑存在很大不同,体现了江苏书院教育与传统官学不同的自由灵活的特征。
在具体的景观设置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也体现出了宽松自由的特点。在古典园林的景观营造中,堆山叠石常常以不规则的形态创造出迂回曲折的空间形态,用不规则的形式与传统性建筑相抗衡,江苏书院园林沿用了这一传统。与此同时,在庭院理水方面,书院园林也常常使用自由式的理水方法,即体现水系蜿蜒曲折形态。东林书院利用山石和灌木体现了水景的自然流动性,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灵动自然,这种理水方法冲淡了书院作为统治阶级所开设的教育机构所带来的压迫感,使得书院环境更宽松,更适合人的自由思考与自由发展。
4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在这一语境中,“天”指的是“宇宙”“法则”这种形而上的概念。而“天”的概念在园林景观上可以具体化为“自然”,江苏书院园林体现了“人通过学习自然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和合,实现生存之长久和生活之健康”[7]的思想,从整体布局到植被布局等方面,书院园林都注重与自然的统一。
在选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往往选择幽静清凉,适合人们思考问题的地方。如云龙书院建在云龙山西麓的半山坡上,从南到北共七进院落,选址既考虑了书院园林本身结构的紧凑,又考虑到了与云龙山水景色的和谐统一,云龙书院已经成为云龙山上不可缺少的景观。
除了书院的选址,在景观设计上,江苏书院园林也体现了古典园林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在艺术上与自然高度融合,进一步传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可园为例,园内利用叠石创造出山景,并在山上遍植乔木,同时建造亭台山路,构造出曲径通幽的山行景象,假山的设置使原本平坦的书院园林地势产生了起伏,体现出自然之美。
另外,在植被配置方面,江苏园林书院也模仿自然界的景观,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植物的种类方面,书院园林配置了类型丰富的植物,它们涵盖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多个种类。如崇正书院园林配置的植物有香樟、桂花、银杏、圆柏、枇杷、罗汉松、爬山虎、阔叶箬竹等多个种类的植物。二泉书院的乔木则以桂花为主,另外还有山茶、蜡梅、睡莲、南天竹、凤尾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植物的空间分配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主要采取对植和丛植两种方法。在主体功能区,往往为了衬托对称性而采取对植的方式,在园林区则经常使用丛植。它们没有遵守刻板的范式,而是在看似随意的安排中体现出了自然的和谐感,丛植法使植被与水系、山石相协调,达到了模仿自然的效果,进一步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江苏地区部分书院园林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这些景观所体现出的传统思想内涵。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是两种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结合,具有江苏地区传统园林的部分特征,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也具有其作为书院的特殊景观,它们体现的是儒家礼乐思想与书院特有的自由开放思想的结合。“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对书院园林景观设置有着极大影响,对于书院学者师生们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建设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让这种教育思想成为一种传统,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这一点不应只体现在教学方面,也应该体现在学校的软实力方面,学校环境的进步在软实力的提升中处于重要地位。当下,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江苏地区书院园林借景观表达思想内涵的传统,利用好景观设定中的符号学意义,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怡.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20(19):12-13.
[2] 顾雯清.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20):189-190.
[3] 邓叶倩.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J].汉字文化,2019(14):66,79.
[4] 陈心雨.论科举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J].汉字文化,2020(19):14-15.
[5] 孙锦鑫.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4):22-23.
[6] 许凌云.中国古代书院论辩文化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20(15):36-37.
[7]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作者简介:马琨翔(2000—),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顾诗怡(2000—),女,江苏蘇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梦(200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黄海(2002—),男,江苏昆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陈海燕
关键词:江苏地区;书院园林;景观特点;传统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0 引言
书院是由古代官府或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封建社会阶段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模式。书院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宋朝刚建立时,官学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诉求,书院快速发展。”[1]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得到了加速。明清则增长益盛,直到光绪年间改名学堂,自此被新式教育体系完全替代。书院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是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其书院教育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同时,江苏地区的园林艺术在全国园林艺术中地位较高,苏式园林艺术享誉全球。江苏地区的许多建筑景观都采用了与园林结合的形式,书院也不例外。书院与园林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书院园林的独特景观,形成了江苏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景观。书院园林作为江苏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对江苏地区园林总体特征的继承,另一方面体现在书院园林的独特特征反映出书院对某些传统思想的继承。为了更好地揭示书院园林与传统思想内涵的关系,本文借助对江苏地区部分书院园林的分析,揭示其中体现的传统思想。
1 江苏地区书院园林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史》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不同分类,其中按园林占有者的身份,大致可将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而书院园林并非其中三者中的任何一种,它以私家园林的形制为基础,参考寺院园林的部分特点,并最终发展为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制。书院园林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书院内部的空间,也包括书院整体外部环境。
江苏地区的书院注重环境的选择与创造,并借助景观设置改造环境,因此很多书院都以园林的形式存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书院园林的某些景观特征是一种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符号,这些符号可以体现出某种内涵,在古代书院的语境之下,这些内涵可以概括为某些传统思想。这种以景观设置为符号的形式分为两层:下层是景观的设置与组合;上层是意义层,可以表达传统思想内涵。两个层级相结合,构成了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即通过书院园林景观设置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
2 儒家礼乐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思想。儒家礼乐思想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地位,并制定行为规范,同时用“乐”缓和社会矛盾。儒家认为可以用“礼”“乐”使国家和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和稳定的状态,从深层次而言,礼乐思想意在构建有等级制度的社会,并且各个等级之间可以和谐共处。这一思想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江苏地区的书院教育便推崇以礼乐思想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它们利用规章强调制度“在中国古代,很多书院都通过学规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2]除了书院的日常教育以及规章制度以外,这一思想理念在江苏书院园林的景观设置中也得以体现。
儒家礼乐思想推崇等级制度,崇尚“中庸”。江苏书院园林的主体布局大多对称,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前后有序,利用建筑群的形式构造序列感,这无疑是对儒家等级制度的强调,也是对园林建筑群的再现与重构,丰富了思想和景观的双重内涵。以东林书院为例,书院入口处有大门,牌坊和仪门各一,它们构成了书院的中轴线,引导并强调了空间秩序,进而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所倡导的礼乐制度。而建立在可园基础上的正谊书院则具有苏式园林的特点,虽然建筑形式上不如东林书院隆重,但是利用形状各异的洞门营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与有序的空间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的准则。
另外,江苏书院园林对儒家礼乐思想的体现也在园林的分区上。不同的书院分区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是书院正厅,书院正厅往往具有祭祀功能,它传递着书院师生的神圣情感,因此在景观设置方面突出了庄严肃穆的主题;其次是教学区,书院的教学区突出了宽敞与明亮的风格,在景观设置上兼具了教育的治学严谨与以人为本的原则;再次是园林区,这里是书院师生休憩和调整心情的地方,这里的景观设置更加自然,适合人们放松心情。书院的分区使得书院园林整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不同的精神空间,不同的空间“长幼有序”,根据重要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景观设置,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等级思想,体现了“礼”的内涵,但不同的园林分区之间又不彼此割裂,反而互通有无,彼此自然联系,体现了“乐”的内涵。
3 书院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教育组织,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不同”[3],书院不甚重视科举取士。“古代书院教育并不纯粹为科举而服务,相反,书院教育与科举存在对立与矛盾。”[4]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逐步走向巅峰,“却并未带来新一轮的文化繁荣,取而代之的是制度僵化,走向灭亡。”[4]因此在明清时期,书院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八股取士,他们认为“明代科举考试过于重视八股,将八股考试之外的策、论、诏、表等文体的考察弱化,加之八股文考试的局限,致使明代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功利性,这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5]到了道光年间,胡培翚担任钟山书院的院长时便以经世致用为志,他曾告诫诸生不要为科举风气所惑,而是应当“究其理,赡其辞”。
书院是古代学者的舞台,他们借此表达思想,研究理论,因而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彼此辩论,互不相让,即便如此,书院仍然保持兼容并包的原则,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江苏地区的书院“体现了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内涵,即兼容并蓄、质疑思辨、道德至上的原则”[6],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的讲会制度上,“书院讲学的形式自由,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在书院讲学中自由表达观点。”[2]在江苏,讲会活动于明朝逐渐走向组织化。《东林会约》规定: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这体现了东林书院的讲会不仅有了较为高效和自主的规则,而且书院管理者已经将其制度化。 江苏书院兼收并蓄、自由灵活的独特思想在书院园林的空间布局以及景观设置上同样有着很强的表现。在空间布局方面,江苏书院延续了苏式园林的传统,虽然主要建筑物仍然按照对称的准则排列,但是在细节方面,江苏书院园林极力避免刻板的布局,体现了苏式园林反传统对称布局的特点。例如,东林书院的布局较为灵活自由,利用了曲折的连廊连接了书院的教学区与园林区,连廊灵动自然,不做过多的雕饰,而是用自由的布局展现出开放的姿态,这与官学宫殿式的象征皇权的建筑存在很大不同,体现了江苏书院教育与传统官学不同的自由灵活的特征。
在具体的景观设置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也体现出了宽松自由的特点。在古典园林的景观营造中,堆山叠石常常以不规则的形态创造出迂回曲折的空间形态,用不规则的形式与传统性建筑相抗衡,江苏书院园林沿用了这一传统。与此同时,在庭院理水方面,书院园林也常常使用自由式的理水方法,即体现水系蜿蜒曲折形态。东林书院利用山石和灌木体现了水景的自然流动性,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灵动自然,这种理水方法冲淡了书院作为统治阶级所开设的教育机构所带来的压迫感,使得书院环境更宽松,更适合人的自由思考与自由发展。
4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江苏书院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在这一语境中,“天”指的是“宇宙”“法则”这种形而上的概念。而“天”的概念在园林景观上可以具体化为“自然”,江苏书院园林体现了“人通过学习自然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和合,实现生存之长久和生活之健康”[7]的思想,从整体布局到植被布局等方面,书院园林都注重与自然的统一。
在选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往往选择幽静清凉,适合人们思考问题的地方。如云龙书院建在云龙山西麓的半山坡上,从南到北共七进院落,选址既考虑了书院园林本身结构的紧凑,又考虑到了与云龙山水景色的和谐统一,云龙书院已经成为云龙山上不可缺少的景观。
除了书院的选址,在景观设计上,江苏书院园林也体现了古典园林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在艺术上与自然高度融合,进一步传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可园为例,园内利用叠石创造出山景,并在山上遍植乔木,同时建造亭台山路,构造出曲径通幽的山行景象,假山的设置使原本平坦的书院园林地势产生了起伏,体现出自然之美。
另外,在植被配置方面,江苏园林书院也模仿自然界的景观,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植物的种类方面,书院园林配置了类型丰富的植物,它们涵盖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多个种类。如崇正书院园林配置的植物有香樟、桂花、银杏、圆柏、枇杷、罗汉松、爬山虎、阔叶箬竹等多个种类的植物。二泉书院的乔木则以桂花为主,另外还有山茶、蜡梅、睡莲、南天竹、凤尾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植物的空间分配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主要采取对植和丛植两种方法。在主体功能区,往往为了衬托对称性而采取对植的方式,在园林区则经常使用丛植。它们没有遵守刻板的范式,而是在看似随意的安排中体现出了自然的和谐感,丛植法使植被与水系、山石相协调,达到了模仿自然的效果,进一步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江苏地区部分书院园林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这些景观所体现出的传统思想内涵。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是两种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结合,具有江苏地区传统园林的部分特征,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江苏书院园林也具有其作为书院的特殊景观,它们体现的是儒家礼乐思想与书院特有的自由开放思想的结合。“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对书院园林景观设置有着极大影响,对于书院学者师生们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建设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让这种教育思想成为一种传统,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这一点不应只体现在教学方面,也应该体现在学校的软实力方面,学校环境的进步在软实力的提升中处于重要地位。当下,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江苏地区书院园林借景观表达思想内涵的传统,利用好景观设定中的符号学意义,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怡.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20(19):12-13.
[2] 顾雯清.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20):189-190.
[3] 邓叶倩.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J].汉字文化,2019(14):66,79.
[4] 陈心雨.论科举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J].汉字文化,2020(19):14-15.
[5] 孙锦鑫.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4):22-23.
[6] 许凌云.中国古代书院论辩文化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20(15):36-37.
[7]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作者简介:马琨翔(2000—),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顾诗怡(2000—),女,江苏蘇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梦(200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黄海(2002—),男,江苏昆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