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回放
有位患者,平时很容易生气,失眠,烦躁,疲劳感强烈,已有4年时间。每月发作3~7次,每次发作时心悸气短、有濒死感,后来逐渐出现阵发心悸、出冷汗、胸闷憋气,自己感觉吸入的空气不足,导致常过度换气。此外,还表现出肢体麻木、恐惧紧张、四肢发冷颤抖、站立不稳等症状,有时还有上腹不适或腹内空虚的感觉。每次发作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达4小时,最多的时候每天发作10余次。他先后到过一些大医院,进行过心脏24小时心电监测、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生化全项等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在医院输了液就好,可一回家夜里就发作。
在一家大医院,做完了冠状动脉造影后,主治医生找他谈话,准备放置支架。但一位资深老主任说:病人这么年轻,先不要急着放支架,看看是不是冠状动脉痉挛?用过扩冠药后,再看冠状血管果然已经无狭窄,便没有放置支架。但患者自己多疑,又去了多家大医院,连续做冠状动脉造影。他之所以这样恐惧,就是担心自己患心脏病,这种担心源于他的父亲51岁时因心脏病猝死。
直到这位患者来到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做了第5次冠状动脉造影后,医生告诉他,他存在着很强烈的恐惧感,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惊恐障碍。
患者开始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病是一个心理生理反应,是焦虑惊恐发作的表现。医生让他先试用两周药物,开了一些抗焦虑的药——赛乐特和罗拉,并给了他电话号码。他手里攥着大夫的电话号码就感到踏实了许多。
3天后,夜间两点钟他给医生打电话,说病又犯了。医生告诉他别紧张,做深呼吸,放松放松,或出去走一走。他说不行,已经叫急救车了。医生说那就去吧,无非是再给你测一个心肌酶、做一个心电图,没有问题就输输液,观察观察。次日门诊,他对医生说没事了,医生让他回去继续用药。
1周后,夜间12点多患者又打电话给医生,说自己又犯病了。医生告诉他不用到医院,自己调整一下就会好。他还是那句话:不行,已经叫急救车了。医生只好说,那就去吧,到医院你可能会心里踏实点儿。但可以做个心电图,输点液,就不要再抽血了。患者按照医生的嘱咐,到医院急诊又走了一遭,输了液。
3周后,凌晨4点钟他再次打响医生的电话,医生问他不去医院行不行,他说不行,已经叫车了。医生说那就去,到急诊后不用输液,等到早晨到我的门诊来。早晨医生见到他时,他很平静,告诉医生自己好多了,这次没抽血,没做心电图,也没输液,不那么烦躁、六神无主了,也没有了要死的感觉。
到了第5周的时候,夜间电话响起,他告诉医生自己又心慌胸闷了,不过他这次没有叫急救车。医生听了很高兴,说那你就做做深呼吸,走一走,散散步,转移一下意念。患者照做,并且很快恢复了平静。
两个月后这位患者再来门诊告诉医生,现在已经正常上班。4个月后,患者基本治愈,又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半年以巩固疗效,之后完全恢复正常。
专家解析
医学上将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惊恐障碍这种病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突然发作的严重焦虑,可以达到惊恐的程度,发作不限于特定的情景,难以预料,发作持续时间不长,数十分钟后自行消失。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典型的为多种症状短时间内相继涌现,如心悸、胸痛、憋气、窒息感、头晕、出汗、麻木、刺痛、颤抖、濒死感等。就像上面介绍的这位患者,每月、每周或每日有数次发作,而发作间歇期可以正常生活,无明显症状。
惊恐障碍是发作性疾病,突然起病、突然好转,且每次症状基本相似。惊恐障碍病人的皮层觉醒度增加,表现的是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发作时也有和极度恐惧情绪一致的躯体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快、四肢发冷、颤抖等表现。发作时常常注意自己的躯体感受,容易把自己的痛苦归结于躯体疾病——心脏病,恐惧地认为自己会因心脏病死亡。患者的主观体验为头脑晕眩、手脚麻木、濒死感出现或是怕自己发疯、控制不了自己等。
惊恐障碍病人在发作期间可能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过敏、忧虑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是由于担心再发作所致。
小贴士
医学理论上,惊恐障碍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病呢?由于人对自身感觉最多的莫过于心理活动,一旦遇到心理问题,许多人可能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寻找病因,其实这种猜测是不可靠的。因为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病态心理过程,是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的。用普通心理学知识无法演绎病态心理活动过程,用普通人的经验也无法解释。精神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发生了异常变化,严重的精神打击可能使某些人的大脑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特别是使神经细胞连接处的化学物质传递发生变化。
以下为焦虑症状种种:
1.躯体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是表层症状,也是最为人关注的,它与躯体疾病难分难解,也是造成患者反复就医的原因。其表现在自主神经分布支配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心律失常、气短、血压升高;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吞咽异物感;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阳痿、早泄、月经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入睡困难、多梦、惊醒。
2.运动性焦虑 这属于伴随症状。表现为坐着静不下来、来回走动、搓手顿足、肌肉紧张疼痛、眼肌面肌痉挛、双手震颤、肢体麻木、发软。
3.精神性焦虑 这是深层核心症状。具有暗示性、忧虑性、灾难性和患病性的思维定式。患者预感到自己患某种病,想到当夜要失眠就开始发憷,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4.焦虑也因个人性格不同而异 一般为易感性格:A型性格,争强好胜,爱发脾气,做事急躁,追求尽善尽美,自我施加压力;紧张型性格,胆小、敏感多疑,思虑过多,容易将事件夸张放大,遇事逃避,寻求保护。
5.患有疾病等诱发因素 正确识别自己的病至关重要,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科手术等。此时躯体焦虑易泛化,由局部或单一症状扩展到全身,对身体、精神的影响远远超过原发病本身。
6.生活事件的因素 幼年时经受的惊吓、虐待、创伤,成年后又遇到类似问题等。
治疗对策
面对症状,要积极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如赛乐特等。此外,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发病时不要慌张,可做做深呼吸,出去走一走,散散步,转移一下注意力。
专家简介
许兰萍,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医疗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癫痫、痴呆和心身疾病等;研究领域为神经心理、神经电生理、中西医结合等。出诊时间为每周二全天、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