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然而教学现状却往往不容乐观,只有用教师范读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再授之以朗读方法之渔,注重反复练习,创造展示评比的平台才能让“朗读”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实现阶段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37
何为“朗读”?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曾指出:“朗读是指把视觉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主观活动。“朗”即声音清澈、响亮;“读”即读书、念文章”。这似乎是个只要识字就能照本宣科的轻松的事。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还是一种再创造的主观活动”,它跟朗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三观、生理条件(嗓音)、技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展示,而不是简单的“照字发音”、电脑播报的过程。所以为何有人的朗读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而有人的朗读味同嚼蜡正源于此。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翻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者语文教学参考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是基本的目标。然而当下许多教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分析理解课文的工具与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标,甚至教师满堂讲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很少有开口朗读的机会…由此种种,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削弱,造成了一大批能考试却开不了口的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有许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造成此种现状不外乎朗读的不被重视、教师方法欠缺、学生平时训练不足缺乏引领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于此,朗读教学对于小学教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对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能力的提升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教师范读是钥匙。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往往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打开朗读之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很强的向师性与模仿性,优秀的范读不但能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伟岸的形象,更能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记得以前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北风和小鱼》一课时针对童话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中北风、青草、梧桐树、小鱼的不同角色进行了示范朗读。把北风的骄傲得意、小鱼的勇敢顽强表现了出来,加上适度夸张的语气与相应的肢体语言,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学生被逗得哈哈大笑,课文教育内涵已经润物无声浸润他们的心灵,而且在让他们自由朗读时,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模仿我的语气、表情热烈地读起来,连平日里羞涩胆小的几个同学都在小组内跃跃欲试…
而在中高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就不应求全求多、大包大揽,只是在重点句段的教学中在学生将愤将悱而不得其法之时的点睛示范。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安塞腰鼓》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当它戛然而止之时,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于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耳畔是一聲渺远的鸡啼)时为了突出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表现出的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我特意在慷慨激昂的情境下突然降低语速,低缓语气,加大字间距,语若游丝、闭目回味。班上一下子进入了持续数秒的时空凝滞状态,学生们也仿佛沉醉在那动人心魄的鼓声之中…回过神来也能读得有滋有味了。
当然范读对教师的朗读能力是巨大的考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学生而在语气、语调、音量、角色、肢体语言等方面作出灵活机动的调控。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在自身的朗读水平与能力上的不足或者不自信而不敢范读或者范读不成功没有收到引领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朗读陷入漫无目的的自由状态,朗读的培养就事倍功半,才造成了学生“见字发音”“唱读”“拖声咽气”“二三个字并读”的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的状态。
二、方法指导是关键。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仅有教师的范读还不够,还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培养一些朗读技巧,就能使他们体会朗读的乐趣。我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朗读标识符,例如换气符、隔音符、重音符、延音符、颤音符、情绪起降、推送符等,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使用学生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加大了朗读经验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
三、充分练习是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担心反复耗时的朗读训练会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放弃对朗读的加强与拓展。实则不然,朗读是促进学生识记与理解最好的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的有效方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一定时间的有效训练后学生的朗读就会自然进入到自省提升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只需要进行适时的关键的点拨与充分的练习就足够了。而作为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晨读的20分钟,课堂上的多种形式朗读(点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和专设的读书活动的时间加强朗读练习,在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同时还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四、丰富活动是平台。
朗读不光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还应该成为学生的能力库当中的一项重要才艺。教师要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去展示、交流、甚至评比,从而达到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课堂上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双人PK赛、小组赛、大组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朗读特长生,以点带面、星火燎原,形成班级文化。
其次,朗读拓展赛:比如演讲、朗诵、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朗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感受创造性的展示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大声朗读的勇气,绝对不能嘲笑和打击;教会学生朗读的常用技巧,结合老师适时的点拨引领与示范,加上学生反复、大量、常规化的练习就一定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宇红《朗读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37
何为“朗读”?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曾指出:“朗读是指把视觉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主观活动。“朗”即声音清澈、响亮;“读”即读书、念文章”。这似乎是个只要识字就能照本宣科的轻松的事。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还是一种再创造的主观活动”,它跟朗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三观、生理条件(嗓音)、技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展示,而不是简单的“照字发音”、电脑播报的过程。所以为何有人的朗读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而有人的朗读味同嚼蜡正源于此。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翻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者语文教学参考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是基本的目标。然而当下许多教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分析理解课文的工具与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标,甚至教师满堂讲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很少有开口朗读的机会…由此种种,朗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削弱,造成了一大批能考试却开不了口的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有许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造成此种现状不外乎朗读的不被重视、教师方法欠缺、学生平时训练不足缺乏引领等原因造成的。针对于此,朗读教学对于小学教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对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能力的提升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教师范读是钥匙。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往往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打开朗读之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很强的向师性与模仿性,优秀的范读不但能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伟岸的形象,更能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记得以前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北风和小鱼》一课时针对童话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中北风、青草、梧桐树、小鱼的不同角色进行了示范朗读。把北风的骄傲得意、小鱼的勇敢顽强表现了出来,加上适度夸张的语气与相应的肢体语言,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学生被逗得哈哈大笑,课文教育内涵已经润物无声浸润他们的心灵,而且在让他们自由朗读时,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模仿我的语气、表情热烈地读起来,连平日里羞涩胆小的几个同学都在小组内跃跃欲试…
而在中高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就不应求全求多、大包大揽,只是在重点句段的教学中在学生将愤将悱而不得其法之时的点睛示范。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安塞腰鼓》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当它戛然而止之时,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于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耳畔是一聲渺远的鸡啼)时为了突出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表现出的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我特意在慷慨激昂的情境下突然降低语速,低缓语气,加大字间距,语若游丝、闭目回味。班上一下子进入了持续数秒的时空凝滞状态,学生们也仿佛沉醉在那动人心魄的鼓声之中…回过神来也能读得有滋有味了。
当然范读对教师的朗读能力是巨大的考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学生而在语气、语调、音量、角色、肢体语言等方面作出灵活机动的调控。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在自身的朗读水平与能力上的不足或者不自信而不敢范读或者范读不成功没有收到引领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朗读陷入漫无目的的自由状态,朗读的培养就事倍功半,才造成了学生“见字发音”“唱读”“拖声咽气”“二三个字并读”的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的状态。
二、方法指导是关键。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仅有教师的范读还不够,还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培养一些朗读技巧,就能使他们体会朗读的乐趣。我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朗读标识符,例如换气符、隔音符、重音符、延音符、颤音符、情绪起降、推送符等,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使用学生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加大了朗读经验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
三、充分练习是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担心反复耗时的朗读训练会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放弃对朗读的加强与拓展。实则不然,朗读是促进学生识记与理解最好的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的有效方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一定时间的有效训练后学生的朗读就会自然进入到自省提升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只需要进行适时的关键的点拨与充分的练习就足够了。而作为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晨读的20分钟,课堂上的多种形式朗读(点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和专设的读书活动的时间加强朗读练习,在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同时还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四、丰富活动是平台。
朗读不光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还应该成为学生的能力库当中的一项重要才艺。教师要积极创建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去展示、交流、甚至评比,从而达到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课堂上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双人PK赛、小组赛、大组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朗读特长生,以点带面、星火燎原,形成班级文化。
其次,朗读拓展赛:比如演讲、朗诵、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朗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感受创造性的展示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大声朗读的勇气,绝对不能嘲笑和打击;教会学生朗读的常用技巧,结合老师适时的点拨引领与示范,加上学生反复、大量、常规化的练习就一定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宇红《朗读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