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中学生行为的规范是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遵守行为准则的文明意识等隐形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针对学生不规范行为的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统一。
一、利用室内课强化学生体育课的规范意识
学生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体育课的认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课,或者理解成局限于“打球”、“跑步”等形式的活动。比如,在一节课中,一些学生自己带去了篮球或乒乓球,准备在上课中去活动。我提醒学生,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跨越式跳高”,不许他们随便打篮球和乒乓球,他们显得很不理解,也很不高兴地说:“不让打篮球的课还叫体育课?”“我们以前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都是让我们打篮球或乒乓球的。”“好不容易轮到一节体育课还不让我们玩玩。”显然,在学生心目中,体育课已经有自己的概念,正常的规范意识在他们“应该”的期望中已经显得很模糊。因此,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课堂教学的正确概念和行为规范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课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尤其是第一节室内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为了保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室内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体育课学习的内容、目的和价值,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形式和要求,服装鞋子的要求,请假、见习的制度。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白,体育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玩”课,体育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某几个项目的活动,而是如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是为促进其发展的一门有内容、有目标、有组织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为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以教与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概念,进而在理解中确立规范的行为意识。
二、身正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理论说教只能带来表面上的认识,但要把这种认识深入到行为上的稳定,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一定教学媒介的互动过程,包括心理互动和行为的互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做到身正为范,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的行为必须严格与对学生的说教相符合,且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从着装到守时,从课堂常规到组织教学过程再到放松活动及课后要求等,都要保持严格的态度,否则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自己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引起他们认识上的波动,进而放松自己的言行规范。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不规范行为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个性的特殊化而形成的。比如,在初中阶段,随着生理发育和情感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渴望同伴对他们的关注,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行为,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尴尬。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表现,符合其生理发展特征。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征,而对他们的行为一概定论为“不规范”而横加批评,甚至采用高压手段进行制止,就容易造成学生失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加剧他们的叛逆行为。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条件。比如,创造让这些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或者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学习小组中充当组长,以他们的“能力”或“成就”帮助其他学生互助学习等。他们将会在自我认识或他人的认识中得到“满足”,而进一步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是教师践行教育为学生发展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
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焦虑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情绪体验的过程,而情绪体验中的焦虑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包括好奇(兴趣)、焦虑和愉悦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面对新学任务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但是当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担心能否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而产生情绪焦虑,而一旦通过思考和实践解决了学习问题,这种焦虑就转化为情绪愉悦,产生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焦虑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不断调整学生的焦虑程度,保证学生在适度的焦虑中体验学习,学生就会在兴趣—焦虑—成功愉悦中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利用室内课强化学生体育课的规范意识
学生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体育课的认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课,或者理解成局限于“打球”、“跑步”等形式的活动。比如,在一节课中,一些学生自己带去了篮球或乒乓球,准备在上课中去活动。我提醒学生,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跨越式跳高”,不许他们随便打篮球和乒乓球,他们显得很不理解,也很不高兴地说:“不让打篮球的课还叫体育课?”“我们以前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都是让我们打篮球或乒乓球的。”“好不容易轮到一节体育课还不让我们玩玩。”显然,在学生心目中,体育课已经有自己的概念,正常的规范意识在他们“应该”的期望中已经显得很模糊。因此,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课堂教学的正确概念和行为规范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课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尤其是第一节室内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为了保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室内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体育课学习的内容、目的和价值,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形式和要求,服装鞋子的要求,请假、见习的制度。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白,体育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玩”课,体育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某几个项目的活动,而是如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是为促进其发展的一门有内容、有目标、有组织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为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以教与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概念,进而在理解中确立规范的行为意识。
二、身正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理论说教只能带来表面上的认识,但要把这种认识深入到行为上的稳定,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一定教学媒介的互动过程,包括心理互动和行为的互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做到身正为范,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的行为必须严格与对学生的说教相符合,且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从着装到守时,从课堂常规到组织教学过程再到放松活动及课后要求等,都要保持严格的态度,否则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自己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引起他们认识上的波动,进而放松自己的言行规范。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不规范行为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个性的特殊化而形成的。比如,在初中阶段,随着生理发育和情感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渴望同伴对他们的关注,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行为,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尴尬。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表现,符合其生理发展特征。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征,而对他们的行为一概定论为“不规范”而横加批评,甚至采用高压手段进行制止,就容易造成学生失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加剧他们的叛逆行为。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条件。比如,创造让这些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或者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学习小组中充当组长,以他们的“能力”或“成就”帮助其他学生互助学习等。他们将会在自我认识或他人的认识中得到“满足”,而进一步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是教师践行教育为学生发展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
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焦虑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情绪体验的过程,而情绪体验中的焦虑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包括好奇(兴趣)、焦虑和愉悦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面对新学任务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但是当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就会因为担心能否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而产生情绪焦虑,而一旦通过思考和实践解决了学习问题,这种焦虑就转化为情绪愉悦,产生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焦虑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不断调整学生的焦虑程度,保证学生在适度的焦虑中体验学习,学生就会在兴趣—焦虑—成功愉悦中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