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伟大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都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有着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正是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并以此为立论的基础,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中国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积极回应。中国当代社会的明显特点就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曾做过艰辛的探索,成绩巨大,但教训也极为深刻。当历史列车把中国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哪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在指导我们实践的原有的理论已失去解释力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人们从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个历史起点并不是突如其来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则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着手进行全面整顿。他一再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大局,要求全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以整顿为纲,通过抓好各方面的治理整顿,开始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种混乱和错误。他为生产力正名,要把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整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根本错误,但可以说,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总体上同当时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对立起来了。这为以后粉碎“四人帮”、否定“两个凡是”,为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做了一定准备。正如后来邓小平自己所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当时的整顿也就是拨乱反正;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重新发动了。因此,总的说来,尽管在1975年邓小平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但这些思想都已在酝酿和萌芽之中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拨乱反正和改革中起步,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主题(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打开了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并从原则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在会议前夕邓小平所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报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停止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次会议后不久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又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这两篇重要讲话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所阐述的重要思想标志着新时期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开始初具雏形。在这之后,我们党继续推进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比较全面地阐发了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于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于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鲜明地提出来了。
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和深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初具轮廓(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并向深度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必然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和理论思考的深入。邓小平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先后发表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个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件。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为邓小平理论体系充实了新内容。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87年10月到1992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邓小平理论充实了许多重要观点。尽管这一时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发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但党的基本路线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动摇,在国际局势剧变中,党中央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围绕改革开放过程中姓“社”姓“资”等问题所展开的思考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新的深刻的概括和总结。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概括,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等。这些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并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第四阶段:在整体推进和攻坚阶段的改革开放新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形势,分析矛盾,审时度势,显示出卓越的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不仅郑重地做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历史性决定,强调在实践中继续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而且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本身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积极回应。中国当代社会的明显特点就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曾做过艰辛的探索,成绩巨大,但教训也极为深刻。当历史列车把中国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哪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在指导我们实践的原有的理论已失去解释力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人们从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这个历史起点并不是突如其来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则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着手进行全面整顿。他一再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大局,要求全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以整顿为纲,通过抓好各方面的治理整顿,开始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种混乱和错误。他为生产力正名,要把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整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根本错误,但可以说,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总体上同当时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对立起来了。这为以后粉碎“四人帮”、否定“两个凡是”,为党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做了一定准备。正如后来邓小平自己所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当时的整顿也就是拨乱反正;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重新发动了。因此,总的说来,尽管在1975年邓小平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但这些思想都已在酝酿和萌芽之中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拨乱反正和改革中起步,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主题(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打开了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并从原则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在会议前夕邓小平所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报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停止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次会议后不久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又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这两篇重要讲话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所阐述的重要思想标志着新时期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开始初具雏形。在这之后,我们党继续推进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比较全面地阐发了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于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于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鲜明地提出来了。
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和深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初具轮廓(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并向深度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必然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和理论思考的深入。邓小平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先后发表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个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件。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为邓小平理论体系充实了新内容。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87年10月到1992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邓小平理论充实了许多重要观点。尽管这一时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发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但党的基本路线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动摇,在国际局势剧变中,党中央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围绕改革开放过程中姓“社”姓“资”等问题所展开的思考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新的深刻的概括和总结。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概括,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等。这些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并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第四阶段:在整体推进和攻坚阶段的改革开放新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形势,分析矛盾,审时度势,显示出卓越的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不仅郑重地做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历史性决定,强调在实践中继续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而且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本身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