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凤凰卫视还是“卫视中文台”时,吴小莉就已经加盟这家公司。所以,当1996年,“卫视中文台”变成“凤凰卫视”,吴小莉顺理成章成为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新闻主播,直至资讯台开播兼任副台长至今。
今年,是凤凰卫视20岁生日,吴小莉也在凤凰卫视工作了20个年头。20这个数字,如果按照年岁来看,还很年轻。但如果作为一位新闻人的职业生涯年份,20年真的不算短。
采访吴小莉时,她的三档常规节目《问答神州》《时事直通车》《凤凰大视野》照常录制、播出,同时,恰逢“两会”期间,“小莉看两会”也成为她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再加上为凤凰卫视20周年而录制特别节目,吴小莉分身乏术。然而,如此奔波劳累的吴小莉在对面坐定,依旧是那个神采奕奕的讲起话来思维清晰有条理的吴小莉。作为凤凰卫视元老级人物,“吴小莉”本身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她曾经一句话化解了计生委官员的尴尬危机,绝对堪称教科书级的采访范例。而她的机智与内涵,也恰恰在于此,正如她一句“不忘初心”,便简明扼要又直击重点的概括了自己和凤凰卫视各自的20年。
对话“两会”:人家是熟能生巧小莉反而越熟越忙
在“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再次受到世界瞩目。而当年,“凤凰卫视吴小莉”就是在这样一个受到世界瞩目的场合出了名。此后,“小莉看两会”成为一个品牌,然而回想起第一次做“两会”,那么自信的吴小莉,原来也有觉得困难的时候。
“第一次做‘两会’,紧张倒是没有,但是会有一个适应。适应什么呢?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对内地的情况了解得很少。我在香港,进北京之前,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只有知道这些信息、背景,我才能在这样大的场合找到新闻点,知道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我说的适应,就是要了解关于‘两会’的很多语境,了解‘两会’当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个语境是什么意思,才能解读给观众,才能抓住重点。”吴小莉回忆道。
从第一次做“两会”至今,一晃20年。如今再做“两会”报道,是否会轻松许多?毕竟,熟能生巧。然而,吴小莉的回答却让人略有些意外。因为吴小莉说,做了这么多年,参加“两会”的报道工作,反而工作量越来越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
“现在尤其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对于北京‘两会’的报道和内容越来越多,而且提前量越来越大,有时在‘两会’之前的一、两个星期就开始预热,谈中国的经济情况怎么样,大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信息量。”吴小莉解释说,“以前在那个年代的‘两会’,全球对于中国的关注还没有像现在,报道反而不多。现在是要看更多的东西。因为凤凰卫视是国际视角,大家在关心什么?尤其我们了解了这个情境之后,其实很多的立法在之前都有酝酿,反而都是要在之前先看的先了解的。”
对话受访者:被评价“和缓又尖锐”,看小莉如何一句话机智化解危机
在凤凰卫视20年,小莉说她没有刻意打造自己的风格,但是她的受访者却一直帮她总结着她的风格所在。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一边笑着回答吴小莉的问题,一边直言“小莉的很多问题还是挺尖锐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吴小莉三次对话,他评价吴小莉的问题“很和缓,但又很尖锐。很多问题,是我们长期思考的事儿,通过三次讨论和思考,也给我很多启发。”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够得到采访对象如此评价,可见功力深厚。
吴小莉分析说,“我常常在问人的时候,会有很多我自己的理解和铺垫。受访者如果被触动了就会很愿意跟你去交流。”不过,“和缓”和“尖锐”本身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作为一个做了20多年的资深新闻人,吴小莉的提问方式堪称教科书级,“那天采访雷军的时候,他说他觉得现在的媒体,还是很不一样,有时一些年轻的媒体朋友来,就会问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不知道怎么样下手去回答。但如果是做了准备来的,他其实是很愿意跟你沟通交流的。我觉得这个还是做媒体一以贯之的初心吧。我希望能够在采访前知道多一点,得到多一点。”
一直以来,在记者与受访者之间似乎有一个误区,“把对方问到词穷,问到一身冷汗才会有效果”。实际上,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吴小莉却恰恰觉得,把对方问到那种情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受访者开口讲话,讲出“干货”。
“记得以前没有放开二胎的时候,我采访计生委的一位政府官员。对方听到我要问‘二胎’话题,立马很抵触,感觉整个气场像刺猬的刺要张开了,但是这其实是不利于交流的,因为我不是为了为难你。为难受访者也得不到我要的答案,我也不想诘难你从而播出来好看,我觉得这个对社会没什么助益。”
于是,吴小莉特意停顿了一下看了对方一眼,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身边好多80后的编导,他们都是一胎的这一群,他们觉得未来的压力很大。”就这一句话,化解了危机,对方开始放松下来,并感同身受地谈相关话题。吴小莉说,“让别人冒冷汗不是我们做记者需要的结果,得到想要的答案,这反而是一个更高难度的目标。”
对话感悟:做节目就像“打水漂”,凤凰二十不忘初心
从1996年至今,吴小莉与凤凰卫视共同成长了二十年。
凤凰卫视的影响力有多大?一个新闻人,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吴小莉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
1997年,柯受良飞跃黄河。作为当时的主持人,吴小莉因为当时的一个突发状况灵机一动,请来当时在台下的一位负责人,并讲述了为何壶口瀑布被称为黄河这个中国母亲河的心脏的由来。然而,正是这看似的“无心之举”,却让电视机前的邵逸夫老先生看到,并萌生了要在有生之年亲自看看母亲河心脏的愿望。并成功间接促成了邵逸夫先生带领数名香港企业家来壶口瀑布参观访问。而这件事,正是多年后,当年那位负责人亲口讲给吴小莉的。
时隔多年,当年的那位负责人已经是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小莉甚至见到他也没有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往事。可,这也许就是作为新闻人的“好处”,一个节目,做了之后对社会的影响和反馈。吴小莉把这件事看做是“打水漂”。
所谓“打水漂”,即在岸边把石子侧扔到水面上以引发一连串涟漪,而这些涟漪会有多少,会到哪里,谁也无法预料。
“其实一开始做节目时,只是觉得节目做出来,好看,能够给大家带来信息量,有所启发,或者是了解到一个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很高兴了。但是对于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没有太大的期待。当时做《小莉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中国正在崛起,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华人,让中国人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让大家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好应对这个世界。后来做《问答神州》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崛起,是世界想要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用我们的深度,采访中国的决策者,把中国带给世界。所以才有了《问答神州》这个节目。但其实,做节目就像用石头打水漂,石头能激起多少涟漪,这些涟漪会到达什么样的彼岸?达到彼岸之后的回响,总有一天会回到我们的耳朵来。”
对于自己在凤凰的二十年,吴小莉形容自己是“不忘初心”,“虽然很多节目我做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放松它的品质的要求,即使时政访谈本身,可能没有像文艺访谈吸引公众眼球。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我们的主题就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反而,我们要加强它的可看性、可读性。”
同时,正是“不忘初心”,也是吴小莉眼中的凤凰卫视,“凤凰这个家庭越来越大,对于凤凰卫视20岁生日,我写了一句话,‘人生有梦,筑梦踏实,凤凰二十,不忘初心’。我觉得不变的是它一直不忘初心,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如此坚持。不论现在的媒体环境有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都希望它是负责任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有意义的。”
今年,是凤凰卫视20岁生日,吴小莉也在凤凰卫视工作了20个年头。20这个数字,如果按照年岁来看,还很年轻。但如果作为一位新闻人的职业生涯年份,20年真的不算短。
采访吴小莉时,她的三档常规节目《问答神州》《时事直通车》《凤凰大视野》照常录制、播出,同时,恰逢“两会”期间,“小莉看两会”也成为她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再加上为凤凰卫视20周年而录制特别节目,吴小莉分身乏术。然而,如此奔波劳累的吴小莉在对面坐定,依旧是那个神采奕奕的讲起话来思维清晰有条理的吴小莉。作为凤凰卫视元老级人物,“吴小莉”本身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她曾经一句话化解了计生委官员的尴尬危机,绝对堪称教科书级的采访范例。而她的机智与内涵,也恰恰在于此,正如她一句“不忘初心”,便简明扼要又直击重点的概括了自己和凤凰卫视各自的20年。
对话“两会”:人家是熟能生巧小莉反而越熟越忙
在“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再次受到世界瞩目。而当年,“凤凰卫视吴小莉”就是在这样一个受到世界瞩目的场合出了名。此后,“小莉看两会”成为一个品牌,然而回想起第一次做“两会”,那么自信的吴小莉,原来也有觉得困难的时候。
“第一次做‘两会’,紧张倒是没有,但是会有一个适应。适应什么呢?那时候香港还没有回归,对内地的情况了解得很少。我在香港,进北京之前,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只有知道这些信息、背景,我才能在这样大的场合找到新闻点,知道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我说的适应,就是要了解关于‘两会’的很多语境,了解‘两会’当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个语境是什么意思,才能解读给观众,才能抓住重点。”吴小莉回忆道。
从第一次做“两会”至今,一晃20年。如今再做“两会”报道,是否会轻松许多?毕竟,熟能生巧。然而,吴小莉的回答却让人略有些意外。因为吴小莉说,做了这么多年,参加“两会”的报道工作,反而工作量越来越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
“现在尤其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对于北京‘两会’的报道和内容越来越多,而且提前量越来越大,有时在‘两会’之前的一、两个星期就开始预热,谈中国的经济情况怎么样,大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信息量。”吴小莉解释说,“以前在那个年代的‘两会’,全球对于中国的关注还没有像现在,报道反而不多。现在是要看更多的东西。因为凤凰卫视是国际视角,大家在关心什么?尤其我们了解了这个情境之后,其实很多的立法在之前都有酝酿,反而都是要在之前先看的先了解的。”
对话受访者:被评价“和缓又尖锐”,看小莉如何一句话机智化解危机
在凤凰卫视20年,小莉说她没有刻意打造自己的风格,但是她的受访者却一直帮她总结着她的风格所在。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一边笑着回答吴小莉的问题,一边直言“小莉的很多问题还是挺尖锐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吴小莉三次对话,他评价吴小莉的问题“很和缓,但又很尖锐。很多问题,是我们长期思考的事儿,通过三次讨论和思考,也给我很多启发。”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够得到采访对象如此评价,可见功力深厚。
吴小莉分析说,“我常常在问人的时候,会有很多我自己的理解和铺垫。受访者如果被触动了就会很愿意跟你去交流。”不过,“和缓”和“尖锐”本身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作为一个做了20多年的资深新闻人,吴小莉的提问方式堪称教科书级,“那天采访雷军的时候,他说他觉得现在的媒体,还是很不一样,有时一些年轻的媒体朋友来,就会问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不知道怎么样下手去回答。但如果是做了准备来的,他其实是很愿意跟你沟通交流的。我觉得这个还是做媒体一以贯之的初心吧。我希望能够在采访前知道多一点,得到多一点。”
一直以来,在记者与受访者之间似乎有一个误区,“把对方问到词穷,问到一身冷汗才会有效果”。实际上,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吴小莉却恰恰觉得,把对方问到那种情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受访者开口讲话,讲出“干货”。
“记得以前没有放开二胎的时候,我采访计生委的一位政府官员。对方听到我要问‘二胎’话题,立马很抵触,感觉整个气场像刺猬的刺要张开了,但是这其实是不利于交流的,因为我不是为了为难你。为难受访者也得不到我要的答案,我也不想诘难你从而播出来好看,我觉得这个对社会没什么助益。”
于是,吴小莉特意停顿了一下看了对方一眼,只说了一句话,“我们身边好多80后的编导,他们都是一胎的这一群,他们觉得未来的压力很大。”就这一句话,化解了危机,对方开始放松下来,并感同身受地谈相关话题。吴小莉说,“让别人冒冷汗不是我们做记者需要的结果,得到想要的答案,这反而是一个更高难度的目标。”
对话感悟:做节目就像“打水漂”,凤凰二十不忘初心
从1996年至今,吴小莉与凤凰卫视共同成长了二十年。
凤凰卫视的影响力有多大?一个新闻人,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吴小莉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
1997年,柯受良飞跃黄河。作为当时的主持人,吴小莉因为当时的一个突发状况灵机一动,请来当时在台下的一位负责人,并讲述了为何壶口瀑布被称为黄河这个中国母亲河的心脏的由来。然而,正是这看似的“无心之举”,却让电视机前的邵逸夫老先生看到,并萌生了要在有生之年亲自看看母亲河心脏的愿望。并成功间接促成了邵逸夫先生带领数名香港企业家来壶口瀑布参观访问。而这件事,正是多年后,当年那位负责人亲口讲给吴小莉的。
时隔多年,当年的那位负责人已经是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小莉甚至见到他也没有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往事。可,这也许就是作为新闻人的“好处”,一个节目,做了之后对社会的影响和反馈。吴小莉把这件事看做是“打水漂”。
所谓“打水漂”,即在岸边把石子侧扔到水面上以引发一连串涟漪,而这些涟漪会有多少,会到哪里,谁也无法预料。
“其实一开始做节目时,只是觉得节目做出来,好看,能够给大家带来信息量,有所启发,或者是了解到一个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很高兴了。但是对于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没有太大的期待。当时做《小莉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中国正在崛起,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华人,让中国人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让大家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好应对这个世界。后来做《问答神州》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崛起,是世界想要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用我们的深度,采访中国的决策者,把中国带给世界。所以才有了《问答神州》这个节目。但其实,做节目就像用石头打水漂,石头能激起多少涟漪,这些涟漪会到达什么样的彼岸?达到彼岸之后的回响,总有一天会回到我们的耳朵来。”
对于自己在凤凰的二十年,吴小莉形容自己是“不忘初心”,“虽然很多节目我做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放松它的品质的要求,即使时政访谈本身,可能没有像文艺访谈吸引公众眼球。但是我们不会认为我们的主题就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反而,我们要加强它的可看性、可读性。”
同时,正是“不忘初心”,也是吴小莉眼中的凤凰卫视,“凤凰这个家庭越来越大,对于凤凰卫视20岁生日,我写了一句话,‘人生有梦,筑梦踏实,凤凰二十,不忘初心’。我觉得不变的是它一直不忘初心,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如此坚持。不论现在的媒体环境有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都希望它是负责任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