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可以说简陋至极,但文章里的一个个故事,却绝不简单,冷不丁像一根木棒敲响脑中的音符,激起一圈又一圈的共鸣。
《雅舍小品》的文风格外幽默。在梁实秋看来,谈话要讲艺术,骂人也要讲艺术。其中那篇《骂人的艺术》给我印象颇深,他简洁地列出十条规则,有模有样,从心理战术到语言的讲究,可谓将骂人的艺术总结得淋漓尽致。但说来好笑,有谁在气头上真会耐着性子想着这十条规则,讲究语言的艺术呢?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和我聊天时的一句说笑:“你看你,小小年纪,骂人也不懂得收敛,多没礼貌,遇见没文化的,咱不和他吵,就一句‘田舍翁’作罢。”田舍翁和乡巴佬,在语义表达和词义褒贬上自然有高下之分。可见,这骂人的语言艺术,真是要靠平时积累。但是,仔细一想,有谁会单纯为了骂人而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呢?
梁实秋一辈子算是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吧,从小贩扎堆的胡同,到风生水起的店铺,一路上没少见异样的面孔。那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时节,书里写的各式新奇都能想象得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区别。城里人喝水要喝过滤了的,吃饭得是优质米。“城外人”哪来这么多要求,能够保证温饱就不错了。对城里人和“城外人”这两个身份,我有过切身体会。正月初一贴春联,刚从都市回乡的我带来了一副自己写的对联,自己创作的当然格外重视,贴春联也要贴得端正得体。于是,生怕弄坏那最脆弱的红纸,同时又得注重美观。但奶奶不管这么多,她认为在大门口贴得结实才最重要。所以,她用透明胶带五花大绑把春联死死地贴在了墙上。看到这种情况,我难免有些沮丧,我想我的表情与“世相百态”中记小账的堂倌一样,过于斤斤计较。春联的寓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贴,谁会有那闲心去吹毛求疵?想到这一点,自己也觉得既惭愧又可笑。
《雅舍小品》中的“老饕漫笔”一章最对我胃口,二十八道美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可谓是“吃到老,学到老”。我边看边回想着这些年我尝过的食物,现在去寻来再品味,的确有种不为饱肚而为解馋的感觉。每种食物都像是艺术品,厨师精心雕刻,才有了眼前诱人的美食。从早餐店里的油条、豆浆,到酒楼里的鸡鸭鱼肉,这些都是平民美食中的最佳代表。正如书里讲的,现在哪还有人敢毫无顾虑地吃小摊上的食品?那些打着赤膊的师傅一手揉面一手数钱,更有甚者还会擤鼻涕,这或许是民间艺术消失的一个原因吧!
梁实秋怀人的文章情绪明显,用不着一串一串的感叹号来凸显,从与人相处的小事间追忆,写得情真意切,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梁实秋讲述的小品,不长,“颇俗”,写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伸手就能抓得到的,很平实,给人一种真切之感,没那么多不实际的。我们读起来也觉得直白、自在,也没那么多的言外之意要去深究,不愧为俗事说理的经典之作。妙哉!
(编辑 文 墨)
《雅舍小品》的文风格外幽默。在梁实秋看来,谈话要讲艺术,骂人也要讲艺术。其中那篇《骂人的艺术》给我印象颇深,他简洁地列出十条规则,有模有样,从心理战术到语言的讲究,可谓将骂人的艺术总结得淋漓尽致。但说来好笑,有谁在气头上真会耐着性子想着这十条规则,讲究语言的艺术呢?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和我聊天时的一句说笑:“你看你,小小年纪,骂人也不懂得收敛,多没礼貌,遇见没文化的,咱不和他吵,就一句‘田舍翁’作罢。”田舍翁和乡巴佬,在语义表达和词义褒贬上自然有高下之分。可见,这骂人的语言艺术,真是要靠平时积累。但是,仔细一想,有谁会单纯为了骂人而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呢?
梁实秋一辈子算是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吧,从小贩扎堆的胡同,到风生水起的店铺,一路上没少见异样的面孔。那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时节,书里写的各式新奇都能想象得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区别。城里人喝水要喝过滤了的,吃饭得是优质米。“城外人”哪来这么多要求,能够保证温饱就不错了。对城里人和“城外人”这两个身份,我有过切身体会。正月初一贴春联,刚从都市回乡的我带来了一副自己写的对联,自己创作的当然格外重视,贴春联也要贴得端正得体。于是,生怕弄坏那最脆弱的红纸,同时又得注重美观。但奶奶不管这么多,她认为在大门口贴得结实才最重要。所以,她用透明胶带五花大绑把春联死死地贴在了墙上。看到这种情况,我难免有些沮丧,我想我的表情与“世相百态”中记小账的堂倌一样,过于斤斤计较。春联的寓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贴,谁会有那闲心去吹毛求疵?想到这一点,自己也觉得既惭愧又可笑。
《雅舍小品》中的“老饕漫笔”一章最对我胃口,二十八道美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可谓是“吃到老,学到老”。我边看边回想着这些年我尝过的食物,现在去寻来再品味,的确有种不为饱肚而为解馋的感觉。每种食物都像是艺术品,厨师精心雕刻,才有了眼前诱人的美食。从早餐店里的油条、豆浆,到酒楼里的鸡鸭鱼肉,这些都是平民美食中的最佳代表。正如书里讲的,现在哪还有人敢毫无顾虑地吃小摊上的食品?那些打着赤膊的师傅一手揉面一手数钱,更有甚者还会擤鼻涕,这或许是民间艺术消失的一个原因吧!
梁实秋怀人的文章情绪明显,用不着一串一串的感叹号来凸显,从与人相处的小事间追忆,写得情真意切,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梁实秋讲述的小品,不长,“颇俗”,写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伸手就能抓得到的,很平实,给人一种真切之感,没那么多不实际的。我们读起来也觉得直白、自在,也没那么多的言外之意要去深究,不愧为俗事说理的经典之作。妙哉!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