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中提出:“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当一个孩子问越多的问题时就越是显示出他有更大的潜能去发现,因为他想得更深,现有的答案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2011年版课程标准,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质就是注重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的数学教育的魂。
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学生非常流畅地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下课铃声响了,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拖长了调子回答:“没有。”等到批改课堂作业时,却发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先把王同学找来,问:“你怎么错了这么多?”王同学低着头,从嘴巴挤出来一句:“老师,我不懂。”“那你为什么不问?”“我不敢。”老师陷入了沉思。
某省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第22题: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1/3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了2.2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这道题给出汽车行驶的问题背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不但会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且要能自己提出问题。某初三数学办公室的老师看到题目后说,“这题简单,比平时做的模拟卷中的应用题简单多了”,可问了好几位中等程度的学生,都摇头说:“不会做,不会提问题。”老师们都呆住了。
二、学生不提问题的原因
1.一个调查。笔者曾对一个初二、一个初三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对于“学生为什么不提问题?”外界原因(多选)时,46.9%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38.3%的学生选择“教师讲得太全、太细,已经没有问题了”,32.1%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留出提问的时间”,23.5%的学生选择“老师不善于启发学生去多问为什么”,还有16.1%的学生选择“老师比较严厉,使学生不敢提问”,14.8%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给学生鼓励,所以不敢提问”,11.1%的学生选择“课堂上死气沉沉,感到没意思透了”,9.9%的学生选择“老师对所提问题听而不闻,漠不关心”,还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和老师关系紧张,所以不敢提问”、“有人讥笑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
对于“学生不提问的自身原因(多选)”时,43.2%的学生选择“把老师讲的记住、考好就行了,提问题太浪费时间了”,34.5%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怎样提问。”33.3%的学生选择“老师讲的一切都对,不需要再提问了。”22.2%的学生选择“我也使劲想了,可就是提不出任何问题来。”19.7%的学生选择“我害怕别人笑话我说错了或想的问题太简单了”,9%的学生选择“如果我有问题不明白,那不是不聪明的表现吗?”
2.几点反思。在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几乎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拼命做题,做了一题又一题,没完没了。教育的过程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究其原因:
(1)错误的教师观。部分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既定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给学生“提问时间”,就是浪费课堂时间。
(2)应试教育观。部分教师认为,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中考时,很少考查学生提问的能力,仍然都是一个个提出的问题。所以,有时间“浪费”在学生提问上,不如多讲几道题更有效果,课堂上往往过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错误的学生观。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提问的学生也逐渐减少。除了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部分教师没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关,学生提问,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多嘴、违反纪律,批评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时甚至可能是非常幼稚甚至荒谬的,也要及时、当堂表扬该学生的提问勇气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可以跟学生讲:人生就像一个圆,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小圆,他的圆周短,与外界的接触也少,在他头脑中根本不会有“无知”的概念,他不会认为自己很无知;随着圆的增大,圆周也增长了,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所以,提问越多的学生知识越丰富,由此,让爱提问的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发问的“气场”,教师要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不愿在课上提问的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将问题夹在作业本里,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并肯定其敢于提问的勇气。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而“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和提出更好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2011年版课程标准,把“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表述内容,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发展,其实质就是注重创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应该成为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之下的数学教育的魂。
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学生非常流畅地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下课铃声响了,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拖长了调子回答:“没有。”等到批改课堂作业时,却发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先把王同学找来,问:“你怎么错了这么多?”王同学低着头,从嘴巴挤出来一句:“老师,我不懂。”“那你为什么不问?”“我不敢。”老师陷入了沉思。
某省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第22题: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1/3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了2.2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这道题给出汽车行驶的问题背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不但会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且要能自己提出问题。某初三数学办公室的老师看到题目后说,“这题简单,比平时做的模拟卷中的应用题简单多了”,可问了好几位中等程度的学生,都摇头说:“不会做,不会提问题。”老师们都呆住了。
二、学生不提问题的原因
1.一个调查。笔者曾对一个初二、一个初三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对于“学生为什么不提问题?”外界原因(多选)时,46.9%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38.3%的学生选择“教师讲得太全、太细,已经没有问题了”,32.1%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留出提问的时间”,23.5%的学生选择“老师不善于启发学生去多问为什么”,还有16.1%的学生选择“老师比较严厉,使学生不敢提问”,14.8%的学生选择“老师没有给学生鼓励,所以不敢提问”,11.1%的学生选择“课堂上死气沉沉,感到没意思透了”,9.9%的学生选择“老师对所提问题听而不闻,漠不关心”,还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和老师关系紧张,所以不敢提问”、“有人讥笑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
对于“学生不提问的自身原因(多选)”时,43.2%的学生选择“把老师讲的记住、考好就行了,提问题太浪费时间了”,34.5%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怎样提问。”33.3%的学生选择“老师讲的一切都对,不需要再提问了。”22.2%的学生选择“我也使劲想了,可就是提不出任何问题来。”19.7%的学生选择“我害怕别人笑话我说错了或想的问题太简单了”,9%的学生选择“如果我有问题不明白,那不是不聪明的表现吗?”
2.几点反思。在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几乎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拼命做题,做了一题又一题,没完没了。教育的过程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究其原因:
(1)错误的教师观。部分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既定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给学生“提问时间”,就是浪费课堂时间。
(2)应试教育观。部分教师认为,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中考时,很少考查学生提问的能力,仍然都是一个个提出的问题。所以,有时间“浪费”在学生提问上,不如多讲几道题更有效果,课堂上往往过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错误的学生观。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提问的学生也逐渐减少。除了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部分教师没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关,学生提问,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多嘴、违反纪律,批评学生,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时甚至可能是非常幼稚甚至荒谬的,也要及时、当堂表扬该学生的提问勇气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可以跟学生讲:人生就像一个圆,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小圆,他的圆周短,与外界的接触也少,在他头脑中根本不会有“无知”的概念,他不会认为自己很无知;随着圆的增大,圆周也增长了,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所以,提问越多的学生知识越丰富,由此,让爱提问的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发问的“气场”,教师要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不愿在课上提问的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将问题夹在作业本里,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并肯定其敢于提问的勇气。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而“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和提出更好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