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基础。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都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动态、持续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落实教改要求。作者在简要分析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反思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开放性与持续性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语文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有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2.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有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弥补和优化。
  3.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以测试的方式进行。许多教师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本功,对这些基本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二、解决教师教学误区的对策
  1.提高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都说初中学生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科学使用教材。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学生生活,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的可读性。
  3.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的指挥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4.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高瞻远瞩,不应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就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仔细研讨。
其他文献
教师要努力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阅读,训练学生在掌握阅读关键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文章选用不同学法。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掌握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学法。  阅读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为句号。”这道出了语文课的问题——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效率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高效课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关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找准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尝试,谈谈体会。  一、积极打造情趣课堂  情趣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与教学情调相融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进入学习状态,是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因此,导入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即从分析课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