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建理论的十大创新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在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理 ,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在党建目标、党的领导、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内矛盾、自身建设、党际关系和制度建设等十个方面作出了重大创新 ,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开创了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In the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people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ng Xiaoping upheld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party building theory, what kind of party to bui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how to build the party, and the party’s goal of building the party. Made major innovations in leadership, party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style construction, intra-party contradictions, self-construction, inter-party relation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ormed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theo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Grea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and created a new milestone in the party building theory.
其他文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历程的生动写照和思想发展的全面概括.与时俱进是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精神状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
“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 ,都是围绕“生产力”、“社会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是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的"两个飞跃"。"两个飞跃"之间有机互动,密切关联。"两个
马克思认为 ,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质上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制度。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 ,对社会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乃是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从当时的文化背景看 ,实际上表达的是人类社会第二次转化。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马克思主义者均不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这部手稿中论述的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有本质差别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认为:一、三种所有制虽然形式
渐进式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初始条件、改革的开创性、改革的风险性和观念更新的长期性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邓小平摒弃“休克疗法
作为社会经济调节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指出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的实现形式不同;他正确地揭示了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这
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为战略背景 ,以中国和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为主旨的大战略思想体系。这一战略思想科学体系的框架 ,大体包括邓小平的以社会主义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及其“猫论”观点、70年代中期旨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之“全面整顿”实践和理论,是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