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引导低年级孩子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既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下面,笔者以元旦包饺子为题材,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孩子轻松学会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创设一个元旦包饺子的情景:元旦节时,我们家里举行了一次1分钟包饺子的比赛,比赛活动分三轮进行,参赛选手是妈妈和爸爸,评委是女儿。你们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呢?说着,我在黑板上呈现了以下信息:
第一轮:妈妈5个 爸爸5个
孩子们看了,都兴奋地说:“第一轮,妈妈和爸爸包的同样多。”趁着孩子们高兴,我问:“谁能根据上面的信息说一句话,要求要用到词语:一共,而且还要用到?号”。我的话音刚落,好多孩子举起了小手,我随机请了一个,这孩子胸有成竹地说:“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几个饺子?”我装着没听清楚,然后问大家:“你们听见了吗?请听见的孩子给我重复一遍,我想把它记录下来。”随着孩子们的重复,我迅速的板书出了:(1)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几个饺子?我特别把“一共”一词用红色的粉笔凸显了出来。
你们猜猜第二轮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小声议论着,我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写着:
第二轮 妈妈8个 爸爸5个
写爸爸的个数时,我故意停了停,孩子们都迫切的想知道爸爸到底包了多少,眼睛盯着我的右手像是在催促似的。写完我转身问孩子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这一轮,妈妈包的比爸爸多。”大家差不多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略带遗憾。
“刚才你们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我很喜欢,猜哪两个字?”“比……多”“对,就是它们,来,我们用“比……多”两字说一句话,也要有?号,谁愿意试一试?”好多孩子大概是早想好了吧,举手很积极。被请到的孩子大声说:“妈妈比爸爸多包了几个饺子?”“哇!这个问题提得太棒了,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一起重复一遍。”于是,那些其实根本没有想到的也一起重复着,我又迅速的板书出了:
(2)第二轮妈妈比爸爸多包了几个饺子?
“这个问题反过来该怎么问呢?”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在第(2)个问题的后面写下了:第二轮爸爸比妈妈少包了几个饺子?同时也把关键字“比……少”用红色凸显了出来。
至此,我让孩子们休息了片刻,并告诉他们,第三轮马上开始了。说着,我迅速的板书出:
第三轮 妈妈7个 爸爸8个
“现在,你们能提出好多问题了,轮到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看谁想到的问题多。”于是,孩子们提出了如:
第三轮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多少个?
妈妈第二轮比第一轮多包了几个?
爸爸第一轮比第三轮少包了几个?
妈妈和爸爸谁获胜,为什么?……
他们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小心翼翼地板书在了黑板上,并且每一个问题里的关键(重要)字、词我都用红色凸显了出来。
这时候,我问孩子们:“刚才提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把它们一一分类,一类是用加法解决的,一类是用减法解决的。谁来说一说,这个问题(我指着刚才的第一问)该分在哪一类?”“还有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就这样,师生共同把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我让孩子们分别从中选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问题自己解答并与同桌交流。
通过这样慢慢的引導,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提出问题,还初步感受了用加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求谁和谁一共包了几个?)和用减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谁比谁多(少)包了几个?)。
课末,我给孩子们留下了拓展题目:“这次包饺子比赛,到底谁获胜了呢?为什么?”要求孩子们课下探讨,可以回家跟爸爸妈妈交流,探讨出解答思路后再来悄悄地告诉老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要老师们善于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循序渐进的引导,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创设一个元旦包饺子的情景:元旦节时,我们家里举行了一次1分钟包饺子的比赛,比赛活动分三轮进行,参赛选手是妈妈和爸爸,评委是女儿。你们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呢?说着,我在黑板上呈现了以下信息:
第一轮:妈妈5个 爸爸5个
孩子们看了,都兴奋地说:“第一轮,妈妈和爸爸包的同样多。”趁着孩子们高兴,我问:“谁能根据上面的信息说一句话,要求要用到词语:一共,而且还要用到?号”。我的话音刚落,好多孩子举起了小手,我随机请了一个,这孩子胸有成竹地说:“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几个饺子?”我装着没听清楚,然后问大家:“你们听见了吗?请听见的孩子给我重复一遍,我想把它记录下来。”随着孩子们的重复,我迅速的板书出了:(1)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几个饺子?我特别把“一共”一词用红色的粉笔凸显了出来。
你们猜猜第二轮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小声议论着,我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写着:
第二轮 妈妈8个 爸爸5个
写爸爸的个数时,我故意停了停,孩子们都迫切的想知道爸爸到底包了多少,眼睛盯着我的右手像是在催促似的。写完我转身问孩子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这一轮,妈妈包的比爸爸多。”大家差不多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略带遗憾。
“刚才你们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好,我很喜欢,猜哪两个字?”“比……多”“对,就是它们,来,我们用“比……多”两字说一句话,也要有?号,谁愿意试一试?”好多孩子大概是早想好了吧,举手很积极。被请到的孩子大声说:“妈妈比爸爸多包了几个饺子?”“哇!这个问题提得太棒了,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一起重复一遍。”于是,那些其实根本没有想到的也一起重复着,我又迅速的板书出了:
(2)第二轮妈妈比爸爸多包了几个饺子?
“这个问题反过来该怎么问呢?”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在第(2)个问题的后面写下了:第二轮爸爸比妈妈少包了几个饺子?同时也把关键字“比……少”用红色凸显了出来。
至此,我让孩子们休息了片刻,并告诉他们,第三轮马上开始了。说着,我迅速的板书出:
第三轮 妈妈7个 爸爸8个
“现在,你们能提出好多问题了,轮到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看谁想到的问题多。”于是,孩子们提出了如:
第三轮妈妈和爸爸一共包了多少个?
妈妈第二轮比第一轮多包了几个?
爸爸第一轮比第三轮少包了几个?
妈妈和爸爸谁获胜,为什么?……
他们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小心翼翼地板书在了黑板上,并且每一个问题里的关键(重要)字、词我都用红色凸显了出来。
这时候,我问孩子们:“刚才提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把它们一一分类,一类是用加法解决的,一类是用减法解决的。谁来说一说,这个问题(我指着刚才的第一问)该分在哪一类?”“还有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就这样,师生共同把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我让孩子们分别从中选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问题自己解答并与同桌交流。
通过这样慢慢的引導,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提出问题,还初步感受了用加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求谁和谁一共包了几个?)和用减法算的题目的共同点(如:谁比谁多(少)包了几个?)。
课末,我给孩子们留下了拓展题目:“这次包饺子比赛,到底谁获胜了呢?为什么?”要求孩子们课下探讨,可以回家跟爸爸妈妈交流,探讨出解答思路后再来悄悄地告诉老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要老师们善于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循序渐进的引导,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