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和股东积极主义理论等三大理论,以证研究的方法对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绩效能够有所改善;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成长机会越多,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就越强。研究结论为今后在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企业成长性;企业绩效
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机构投资者在世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美国,它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支柱力量。“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作为新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还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几十年来,曾出现过控股股东过于集中的现象。由于股权分置,也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前者依靠自身人员、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调节股东和个人投资者之间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妥善解决个人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搭便车”问题,还能改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然而,因为参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方式以及策略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程度相差也较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占股比例在上市公司股东中逐渐提高,但是目前机构投资者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模糊不清,需要准确界定。例如:机构投资者是否真正参与到了公司治理中[8]?可否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产生根本性的作用[9]?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方面能否发挥作用[10]?现在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文献仍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本文以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为起点,研究企业绩效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企业绩的可操作性方法,分析在公司治理中如何监督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并将机构投资者按照独立性进行分类,研究机构异质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提供的研究依据,为机构投资者在国内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并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治理制度的出台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第一,目前的研究中,目标多是瞄准持股数量大、比例高的基金,也有一些学者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纳入考察范围内,本文研究对象颇广,包含了机构投资者现有的大部分类型(以数据可获得为依据),相较其他研究而言数据会更具有代表性。第二,将机构整体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必须遵从一个前提:所有机构投资者具有同质性,这并不现实,由此本文从独立性角度,依据机构投资者与所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将其进行细分,能够更细致地帮助机构投资者分析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加符合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2 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这源自于发达国家政策法规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逐渐放宽。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地位的上升,其队伍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关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一套较为系统的体系也已经形成。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现已有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起源、效应和机制等方面研究较多,关于机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论述也比较完善,但是从现有文献结论来看,国外理论界研究尚有争议。
持有消极监督假说观点的学者,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参与公司管理,从而提高经营绩效,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目光只放在投资公司短期效益上面。据已有文献来看,Graves(1988)认为从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内生存在的长期价值并不被机构投资者青睐。
通过文献回顾,现已有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国内现已有论述多是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整体,考察其对公司经营绩效、信息披露、股利政策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影响,而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文献并不多。因此,本文重点在于考察机构投资者异质性问题,从独立性角度将其分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正如成本收益理论所述,由于中小股东持有股份少,监督成本相对较高,它们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监督公司决策的动力,常常将自己视为“投资者”而不是“所有者”。不同于中小股东,作为拥有高水平专业人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信息获取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它们在参与公司治理时能够高效降低治理成本,总治理成本一定时能够降低单位治理成本,在资本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对股价产生影响,从而获得足够的收益来弥补其耗费地成本;如果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股票,在没有接盘人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股价急速下跌,从而使自身及企业利益遭到损失。鉴于以上原因,机构比中小股东具备更强的治理动机与能力,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国内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机构投资者也逐渐走向成熟,参与公司治理逐渐从消极转为积极,它们开始关注所投资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伴随着国家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机构投资者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带来制度保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与没有机构投资者持有股份的企业相比较,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
本文从独立性角度进行分类,依据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商业关系或潜在的商业关系的称为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存在商业关系或潜在商业关系的称为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机构所持有资金基本是社会闲散资金,行业内存在资金排名情况。作为资金的提供者,通常会根据资金运作人以往的业绩进行投资,作为资金的管理者,一般会遵从投资的“谨慎”原则,投资于业绩好的公司,从而缓解盈利压力。潘越等(2011)认为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能保持作为外部股东应有的独立性,在介入公司治理时易受大股东或者高管的制约,因此更愿意附和公司高管、大股东的决定或者不参与上市公司治理[62]。因此,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由于不存在商业关系,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计划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参与公司治理,影响企业绩效。根据以上分析,做出如下假设: H2-1: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H2-2: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正向作用。
企业想要长足发展,就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使公司获取利润的机会。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管理规范化和相关制度完善化,优胜劣汰的趋势尤为明显,成长性水平低、企业绩效差的公司将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局势。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企业需要选择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股权制度,尽可能消除障碍,谋求发展。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代理问题常会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获取私利限制公司成长等问题,随着机构的介入,对解决这类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解决公司代理问题、规避公司风险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的过程中,会促进公司成长性的稳步提高,相应的企业绩效也会逐步增长。如果企业有更多的成长机会,管理人员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更高,其在研发和人才培育方面的花费也会相对更多,但投资人是无法获知这些信息的。同时,对于企业项目的未来价值,管理人员掌握着一手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秘密程度相对较高。股东很难对管理人员的行为后果进行正确判断,也很难掌握管理人会如何采取决策,两者常因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会更多。。想要缓和这种矛盾,就需要对其进行外部监督,作为与企业本身无商业关系的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与成长机会较少的企业相比,在成长机会较多的企业中,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提高企业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成长机会越多,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越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企业绩效可能更好;(2)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相关性不显著;(3)企业成长性好的公司,压力抵制型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明显相关。这些结论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有着不同类别的影响,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更加正面的作用,在机构投资者保持着独立性的前提下,其投资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研究,以及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的分析,提出如下意见:(1)提倡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降低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壁垒和融资的门槛,允许各种投资类型及风格有差异的机构投资者到市场中来,让机构投资者的组成结构更加均衡。(2)提高持股比例上限。目前,以10%的持股比例作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数值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为依据,试着打破我国目前相关条款法规的桎梏,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面给机构投资者更大的自由。(3)转为价值投资型。在发达资本市场里,机构投资者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以及较高持股比例成为目標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机构投资者为了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总会联合其他股东、征集其他股东的投票权,真正、直接地加入到公司的治理和决策中,此时的机构投资者属于价值投资型。但是,目前国内利益投机型的机构投资者较多,且规模相对较小,地位较低,比较缺乏加入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获取利益的方式是赚取投资差价,所以他们往往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期收益的重要性。短期利益的投机者到价值投资者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Davis,E.P., Stcil, B.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ainbridge[M]. Mass:MIT Press, 2001.
[2]Shleifer, A., Vishny, R.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3):461-488.
[3]Faccio, M., Lang, H. P. L.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65(3):365-395.
[4]伊志宏,李艳丽.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巧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化管理评论,2013,,25(05):60-71.
[5]黄顺武,王梦莹,昌望.机构投 资者的信息优势研究—来自上市公司重大股权收购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5,(8):45-51+77.
[6]马超.机构投资者独立性与股票流动性一一基于深圳主板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4):65-74.
[7]刘秋平.机构投资者能否发生稳定器作用一一基于个股暴跌风险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3):27-37.
[8]杨松令,解晰,刘亭立.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机构投资者研究[[Jl.管理现代化,2015,(1):112-114.
[9]孟庆玺,墨沈微.经营环境、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J].金融论坛,2015,(8):38-46.
[10]花贵如,刘志远,郑凯.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吗一基于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资本投资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51-58.
[11]机构投资者能提高公司业绩吗?——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 林树,陈浩. 山东社会科学. 2013(10)
[12]机构投资者类型、股权特征和自愿性信息披露[J]. 牛建波,吴超,李胜楠. 管理评论. 2013(03)
[13]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14]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企业产权与公司绩效——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J]. 刘星,吴先聪.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5)
[15]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来自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证据[J]. 龙振海.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4)
[16]机构投资者提升公司价值吗?——来自后股改时期的经验证据[J]. 石美娟,童卫华. 金融研究. 2009(10)
[17]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 程书强. 管理世界. 2006(09)
作者简介:
刘开阳(1989--),女,吉林辽源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姚禄仕(1962--),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企业成长性;企业绩效
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机构投资者在世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美国,它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支柱力量。“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作为新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还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几十年来,曾出现过控股股东过于集中的现象。由于股权分置,也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前者依靠自身人员、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调节股东和个人投资者之间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妥善解决个人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搭便车”问题,还能改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然而,因为参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方式以及策略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程度相差也较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成熟,机构投资者的占股比例在上市公司股东中逐渐提高,但是目前机构投资者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模糊不清,需要准确界定。例如:机构投资者是否真正参与到了公司治理中[8]?可否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产生根本性的作用[9]?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方面能否发挥作用[10]?现在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文献仍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本文以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为起点,研究企业绩效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企业绩的可操作性方法,分析在公司治理中如何监督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并将机构投资者按照独立性进行分类,研究机构异质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提供的研究依据,为机构投资者在国内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并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治理制度的出台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第一,目前的研究中,目标多是瞄准持股数量大、比例高的基金,也有一些学者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纳入考察范围内,本文研究对象颇广,包含了机构投资者现有的大部分类型(以数据可获得为依据),相较其他研究而言数据会更具有代表性。第二,将机构整体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必须遵从一个前提:所有机构投资者具有同质性,这并不现实,由此本文从独立性角度,依据机构投资者与所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将其进行细分,能够更细致地帮助机构投资者分析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加符合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2 文献综述
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这源自于发达国家政策法规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逐渐放宽。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地位的上升,其队伍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关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一套较为系统的体系也已经形成。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现已有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起源、效应和机制等方面研究较多,关于机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论述也比较完善,但是从现有文献结论来看,国外理论界研究尚有争议。
持有消极监督假说观点的学者,并不认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参与公司管理,从而提高经营绩效,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目光只放在投资公司短期效益上面。据已有文献来看,Graves(1988)认为从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内生存在的长期价值并不被机构投资者青睐。
通过文献回顾,现已有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国内现已有论述多是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整体,考察其对公司经营绩效、信息披露、股利政策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影响,而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文献并不多。因此,本文重点在于考察机构投资者异质性问题,从独立性角度将其分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正如成本收益理论所述,由于中小股东持有股份少,监督成本相对较高,它们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监督公司决策的动力,常常将自己视为“投资者”而不是“所有者”。不同于中小股东,作为拥有高水平专业人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信息获取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它们在参与公司治理时能够高效降低治理成本,总治理成本一定时能够降低单位治理成本,在资本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对股价产生影响,从而获得足够的收益来弥补其耗费地成本;如果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股票,在没有接盘人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股价急速下跌,从而使自身及企业利益遭到损失。鉴于以上原因,机构比中小股东具备更强的治理动机与能力,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国内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机构投资者也逐渐走向成熟,参与公司治理逐渐从消极转为积极,它们开始关注所投资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伴随着国家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机构投资者发挥“价值创造”功能带来制度保障。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与没有机构投资者持有股份的企业相比较,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
本文从独立性角度进行分类,依据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商业关系或潜在的商业关系的称为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存在商业关系或潜在商业关系的称为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机构所持有资金基本是社会闲散资金,行业内存在资金排名情况。作为资金的提供者,通常会根据资金运作人以往的业绩进行投资,作为资金的管理者,一般会遵从投资的“谨慎”原则,投资于业绩好的公司,从而缓解盈利压力。潘越等(2011)认为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能保持作为外部股东应有的独立性,在介入公司治理时易受大股东或者高管的制约,因此更愿意附和公司高管、大股东的决定或者不参与上市公司治理[62]。因此,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由于不存在商业关系,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计划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参与公司治理,影响企业绩效。根据以上分析,做出如下假设: H2-1: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H2-2: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正向作用。
企业想要长足发展,就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使公司获取利润的机会。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管理规范化和相关制度完善化,优胜劣汰的趋势尤为明显,成长性水平低、企业绩效差的公司将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局势。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企业需要选择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股权制度,尽可能消除障碍,谋求发展。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代理问题常会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获取私利限制公司成长等问题,随着机构的介入,对解决这类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解决公司代理问题、规避公司风险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的过程中,会促进公司成长性的稳步提高,相应的企业绩效也会逐步增长。如果企业有更多的成长机会,管理人员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更高,其在研发和人才培育方面的花费也会相对更多,但投资人是无法获知这些信息的。同时,对于企业项目的未来价值,管理人员掌握着一手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秘密程度相对较高。股东很难对管理人员的行为后果进行正确判断,也很难掌握管理人会如何采取决策,两者常因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会更多。。想要缓和这种矛盾,就需要对其进行外部监督,作为与企业本身无商业关系的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与成长机会较少的企业相比,在成长机会较多的企业中,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提高企业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成长机会越多,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越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企业绩效可能更好;(2)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相关性不显著;(3)企业成长性好的公司,压力抵制型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明显相关。这些结论表明,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有着不同类别的影响,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更加正面的作用,在机构投资者保持着独立性的前提下,其投资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研究,以及对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的分析,提出如下意见:(1)提倡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降低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壁垒和融资的门槛,允许各种投资类型及风格有差异的机构投资者到市场中来,让机构投资者的组成结构更加均衡。(2)提高持股比例上限。目前,以10%的持股比例作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数值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为依据,试着打破我国目前相关条款法规的桎梏,在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面给机构投资者更大的自由。(3)转为价值投资型。在发达资本市场里,机构投资者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以及较高持股比例成为目標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机构投资者为了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总会联合其他股东、征集其他股东的投票权,真正、直接地加入到公司的治理和决策中,此时的机构投资者属于价值投资型。但是,目前国内利益投机型的机构投资者较多,且规模相对较小,地位较低,比较缺乏加入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获取利益的方式是赚取投资差价,所以他们往往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期收益的重要性。短期利益的投机者到价值投资者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Davis,E.P., Stcil, B.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ainbridge[M]. Mass:MIT Press, 2001.
[2]Shleifer, A., Vishny, R.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3):461-488.
[3]Faccio, M., Lang, H. P. L.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65(3):365-395.
[4]伊志宏,李艳丽.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巧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化管理评论,2013,,25(05):60-71.
[5]黄顺武,王梦莹,昌望.机构投 资者的信息优势研究—来自上市公司重大股权收购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5,(8):45-51+77.
[6]马超.机构投资者独立性与股票流动性一一基于深圳主板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4):65-74.
[7]刘秋平.机构投资者能否发生稳定器作用一一基于个股暴跌风险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3):27-37.
[8]杨松令,解晰,刘亭立.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机构投资者研究[[Jl.管理现代化,2015,(1):112-114.
[9]孟庆玺,墨沈微.经营环境、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J].金融论坛,2015,(8):38-46.
[10]花贵如,刘志远,郑凯.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吗一基于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资本投资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51-58.
[11]机构投资者能提高公司业绩吗?——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 林树,陈浩. 山东社会科学. 2013(10)
[12]机构投资者类型、股权特征和自愿性信息披露[J]. 牛建波,吴超,李胜楠. 管理评论. 2013(03)
[13]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杨典.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14]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企业产权与公司绩效——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J]. 刘星,吴先聪.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5)
[15]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来自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证据[J]. 龙振海.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4)
[16]机构投资者提升公司价值吗?——来自后股改时期的经验证据[J]. 石美娟,童卫华. 金融研究. 2009(10)
[17]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 程书强. 管理世界. 2006(09)
作者简介:
刘开阳(1989--),女,吉林辽源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姚禄仕(1962--),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