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在中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诞辰450周年。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诗歌作品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充满活跃的生命力。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之最关键的本质在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抓住了普遍的人性,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译介
  莎士比亚开始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组织人辑译《四洲志》,其中提到英国四位文学家,第一位即是“沙士比阿”(莎士比亚),称其“工诗文,富著述”。这可能是莎士比亚首次受到中国人的关注。1843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出版《海国图志》,其中照录了《四洲志》中有关莎士比亚的记述。19世纪40年代,中国早期留美学生容闳“夙好古文,兼嗜英国文艺”“尤好莎士比亚”,这可能是最早细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人。1856年,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的译著《大英国志》在上海出版,其中提到“舍克斯毕”(莎士比亚)。早期阅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还有辜鸿铭。清末外交官郭嵩焘在1877年日记中记叙了他在英国见到莎剧的版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莎士比亚的名字通过英美传教士频繁地传到中国来。
  清末思想界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都在其著译中谈到过莎士比亚。中文译名“莎士比亚”即为梁启超首创。1907年至1908年,鲁迅在他的启蒙文章中论及莎士比亚,他把莎士比亚看作健全人性的精神战士,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莎士比亚这样的精神战士来发出民族的声音。
  早期介绍莎士比亚剧作的内容,是通过英国兰姆姐弟(Mary and Charles Lamb)的莎剧故事之中文文言译本《澥外奇谭》(1903,无译者署名)和林纾、魏易的文言译本《吟边燕语》(1904)。后来,20世纪50年代,萧乾的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改写莎剧20部)白话文译本出版(1956)。2002年,由中国学者编撰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土生、洗宁、肇星、武专主编;改写莎剧39部)出版。
  莎剧的正规文本汉语白话翻译始于田汉(1898-1968)的《哈孟雷特》 (1921)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1924)。田汉是莎剧汉译事业的开创者。紧接田汉之后的译莎学者便多起来。必须郑重提起的是莎剧译家朱生豪(1912-1944)。他经历日本侵略的苦难、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只活了32岁。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译出莎剧31部半,终因恶疾缠身,回天无力,未能译完余下的莎剧,成为千古遗恨。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终竟成为播莎翁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译莎事业的英雄和圣徒。朱译莎剧,据他自称,务必做到“在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评论者认为,“朱译似行云流水,即晦塞处也无迟重之笔。”朱译莎剧文辞优美畅达,人物性格鲜明,已成为广大读者所珍爱的艺术瑰宝。朱译莎剧27部于1947年出版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后,朱译莎剧受到重视,1954年朱译莎剧31部以《莎士比亚戏剧集》名义出版。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朱生豪为主要译者的《莎士比亚全集》,收入朱译莎剧31部,朱未能译出的6部莎剧分别由方平、方重、章益、杨周翰译出,莎士比亚的诗歌作品也全部译出收入。这是中国首次出版外国作家作品的全集。
  虞尔昌(1904-1984)见到1947年出版的朱生豪所译27部莎剧,十分敬佩,但以不全为憾,于是补译了朱生豪未曾来得及译出的7部及1947年版中没有的3部共10部莎剧。1957年,朱生豪、虞尔昌合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在台北出版。这是中译本莎翁《戏剧全集》第一次问世。
  梁实秋(1902-1987)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个人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1936年梁译莎剧开始出版。其后历时37年,他译完莎士比亚的包括戏剧和诗歌的全部作品。20世纪60年代梁译《莎士比亚全集》在台北出版。梁译附有详尽的注释和说明,学术含量较高。
  曹未风(1911-1963)是有计划翻译莎翁全集的译家。但他只翻译出版了14部莎剧。52岁时病逝,未能完成夙愿。
  曹禺(1910-1996)以诗体译出的《柔密欧与幽丽叶》(1944),是莎剧译本的典范之一,适宜于演出,又适宜于阅读和朗诵。
  莎剧的重要译者还有孙大雨(1905-1997)、卞之琳(1910-2000)等。孙大雨译莎首创以汉语“音组”代原作音步的译法。他翻译的《黎琊王》 (即《李尔王》)出版于1948年。他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出版于1995年。卞之琳把孙大雨开创的译法加以完善,建立“以顿代步、等行翻译”法。卞译《哈姆雷特》于1956年出版,被誉为《哈姆莱特》最优秀的中文译本。英语片《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的华语配音全部采用了卞之琳的译本,获得巨大成功。卞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于1988年出版。莎翁剧作台词中很大一部分是用素体诗(blank verse)写出,所以也可以称作诗剧。孙大雨、卞之琳的“音组”译法和“以顿代步、等行翻译”法,都是对原作中的素体诗的翻译而言。孙大雨、卞之琳开创了莎剧的诗体译法,可谓开一代译风。此前的朱生豪译本则是散文译本。
  方平(1921-2007)是另一位重要的成绩卓著的莎剧莎诗翻译家。他译的《维纳斯与阿董尼》于1954年问世。此后不断有莎剧译本出版。1979年出版《莎士比亚喜剧五种》。2000年方平主编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其中25部莎剧由方平译出,另外14部莎剧由阮珅、吴兴华、汪义群、覃学岚、屠岸、张冲等译出。
  莎士比亚的两篇叙事诗的译者有杨德豫、张谷若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有梁宗岱、屠岸等。莎剧的译者还有戴望舒、顾仲彝、林同济、绿原、孙法理等。莎剧至今仍不断有新译本出现。   莎剧翻译由剧情故事介绍到剧作文本翻译,由散文译本到诗体译本,由供阅读的译本到兼供演出的译本,呈现步步进展的态势。翻译家们各展才华,各显风格,各领风骚,使莎剧的中文译作展示异彩纷呈的局面。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莎士比亚的戏剧登临中国舞台,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叶,以文明戏形式演出。文明戏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戏曲如京剧等,它是从戏曲到话剧之间的过渡形式。它没有剧本,只靠一张叙述故事梗概的幕表,没有固定的台词,只注明若干根据剧情发展非说不可的话,其余的台词全由演员即兴发挥,演员就根据这样的幕表登台表演。据记载,最早上演的莎剧是在1902年:在上海圣约翰书院,演出《肉券》 (《威尼斯商人》)。那一时期,主持上演文明戏莎剧的戏剧家有汪笑侬、陆镜若、郑正秋、汪优游等。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民鸣社演出《窃国贼》 (《麦克白》)。演员顾无为在舞台上大骂皇帝,对袁世凯冷嘲热讽,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袁世凯恼羞成怒,以“煽动民心,扰乱治安”为名,逮捕顾无为,判处死刑。幸而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声讨下很快垮台,顾无为才幸免于难。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话剧运动在中国崛起。莎剧首先在学校以汉语话剧形式与观众见面。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及其后,莎剧以话剧形式不断演出。《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著名莎剧,一一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期间涌现出的著名莎剧导演有焦菊隐、余上沅、黄佐临等。1937年春,章泯导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上海公演,赵丹饰罗密欧,俞佩珊饰朱丽叶,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成功演出。抗战时期的1942年,焦菊隐导演的《哈姆莱特》在大后方演出。这是这出悲剧在中国的首演,演员是国立剧专的学生。演出强调复仇意识,鼓励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影响巨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得到空前蓬勃的发展,莎剧演出几度形成高潮。“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初,先后有十几部莎剧搬上舞台。
  1986年4月,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举行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在这届戏剧节期间,上演了25台莎剧,包括莎翁的16部剧作。参演团体23个,参演人数1900多人,公演87场,观众85000人次。国内外学者专家3000余人参加,举行学术报告会29场。与此同时,天津市及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安徽等省也先后公演了莎剧。参加这届戏剧节活动的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勃洛克班克盛赞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的举办成功,惊呼莎士比亚的春天来到了中国并说这样盛大的莎剧演出盛况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1994年又举行“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是继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之后莎剧演出的又一盛举。这次戏剧节的特点是国际性、创新性、多样性。正式参加演出的莎剧有9台,其中中国的6台,外国(英、德等)的3台。哈尔滨歌剧院演出的大型歌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中国舞台上第一部莎剧歌剧,也在亚洲首开莎剧改编歌剧之先河。演出气魄宏大,效果独特,歌舞卓异,扣人心弦,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莎剧演出从文明戏进步到话剧形式后,又扩展到歌剧形式,芭蕾舞剧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庐剧、丝弦戏、婺剧、东江戏等)形式。1994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上,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演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赵志刚饰演王子。此剧突出了“越味”,演出优美、流畅,在莎剧戏曲化方面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演出受到新老越剧观众的喜爱。2005年上海京剧院的京剧《王子复仇记》赴哈姆莱特王子的故乡丹麦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丹麦观众用如雷的掌声表达他们的赞赏,他们激动地说,“很东方,也很莎士比亚!”丹麦媒体前所未有地给与京剧《王子复仇记》以“五星”的评价。这次活动开创了中国莎剧走出国门登上外国舞台的历史。
  近年来,国际上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异常活跃,一些莎剧的舞台演出和电影改编都加入了当代的元素。中国舞台上的莎剧演出也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在莎剧的改编中融入了新的表演方式、技术手段和表现理念。比如,北京人艺在2007年推出了莎士比亚晚年创作的罗马剧《大将军寇流兰》(《科里奥兰纳斯》)。该剧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担任主演。表演中运用了摇滚乐队的演奏来表现古罗马的战争场面,剧的开场引入了具有大歌剧风格的马勒的《千人交响曲》,烘托该剧恢弘的气氛,此外,演员的服装、舞台布景中云梯的运用、光影的独特效果,这些都为剧作增加了当代的色彩,使得这部描写古罗马悲剧英雄的剧作尽显新的魅力,充满当代的精神和艺术气息。
  虽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今天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但其生命力仍然未有丝毫减退,尽管今天我们普通读者很难接近莎士比亚的原著,但正是在一代代译家的翻译中,在一部部剧作的演出中,人们领略了莎士比亚的风采。同时,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不断的翻译、演出、改编和创新中得到新的活力,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本文改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序言。)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及合并不同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检出率。方法纳入2013-2015年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查体的≥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320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