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肯定和确认程度,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中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多次高考改革的探索中,学生背负的枷锁越来越沉重,自信的棱角也正在被剥蚀。
一、自信的丢失
自从中考的录取通知书发送时,被我校高中部录取的学生似乎就被宣判了三年的“牢狱之灾”。本是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三年;是披星戴月,百尺竿头的三年;是白驹过隙,只争朝夕的三年。可在学生的眼中,它是少年老成,踌躇满志的三年;是无拘无束,偷天换日的三年;是度日如年,昏天暗地的三年。高二刚开学的这几天里,笔者意外地发现,又有三四名学生上课时魂不守舍。自信,你离高中生有多远?
二、自信的寻找
考分是教师的生命线,为了各项指标的评比,各界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可教师总是把责任追究到学生,难道教师就没有问题?教师忘了关键的一方面,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界定有了新的发展。Woolfolk.A.认为:“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包括对学习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内容与如何学习方式的反省认知,对信息的知觉与对成就的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从外因上分析,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从内因上分析,受到学生智力和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的学生具有语言的天赋,在语文课上的即兴演讲、成语接龙、诗海拾贝、词作填创等,都能让其自我效能感大大增强。同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也是学习动机的晴雨表。
三、自信的回归
1.教学要促进学习需要的发现与实现。正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引导我们的那样:“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课堂上,我们讨论中国浪漫主义诗派的典型代表李白,因为他尤其钟情于月,于是让学生收集李白写月的诗句。有一组学生展示了《古朗月行》《把酒问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月”的诗句。学生分析了作者在各首诗中的“月”寄寓的情感。笔者顺势让学生总结这三首诗的共同地方。学生整合前面和已知的内容,告诉笔者:“这里的月都寄托了李白的理想,他渴望整个社会能像明月一样,给人一派清辉。”听到学生学习后得出的结论,笔者真切体会到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真谛。
2.教学目标设置要合适。新课改下,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有三种类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主要是对知识的领会、应用、综合、评价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情感目标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课上,教师要多安排些适合学生做的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设计要丰富。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如果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会形成“一道汤”、“老面孔”的局面,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想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感受,但又想换种方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笔者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图片和感人的视频。上课时,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每组图片或视频播放后,都有10分钟左右的自由发言时间,学生可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笔者惊喜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深知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后可以拿起自己的笔记下感动的瞬间。第二天,课代表告诉笔者,班里的同学都要上交昨天的心得与教师分享。
4.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生缺乏求知欲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例如,班级中有几名学生非常喜欢做手工,就让他们做一些几何教学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告诉他们某个模型做成后长多少,宽多少,什么形状,夹角多大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深切感到不学好几何不行。这样学生对做手工的动机,就被巧妙地迁移到学习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好几何的需求。
5.教师要运用强化的方式,多向学生灌输。笔者带的另一个班是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经常遇到高考背诵篇目是全文背诵的,有人索性就不背。后来,笔者就自己费点工夫,多找出一些高考常考的句子给学生画出来,要求背诵。学生就会在笔者说的地方加上着重号,并且会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重点句子的背诵,这应是强化的效应。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促进学习需要发现与实现的教学模式,需要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激發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需要运用强化的方式灌输。教师能剥离自身的思想旧辙,学生能调适自我期望值,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样才会让学生重拾自信,点燃学习、生活的新希望。
一、自信的丢失
自从中考的录取通知书发送时,被我校高中部录取的学生似乎就被宣判了三年的“牢狱之灾”。本是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三年;是披星戴月,百尺竿头的三年;是白驹过隙,只争朝夕的三年。可在学生的眼中,它是少年老成,踌躇满志的三年;是无拘无束,偷天换日的三年;是度日如年,昏天暗地的三年。高二刚开学的这几天里,笔者意外地发现,又有三四名学生上课时魂不守舍。自信,你离高中生有多远?
二、自信的寻找
考分是教师的生命线,为了各项指标的评比,各界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可教师总是把责任追究到学生,难道教师就没有问题?教师忘了关键的一方面,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界定有了新的发展。Woolfolk.A.认为:“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包括对学习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内容与如何学习方式的反省认知,对信息的知觉与对成就的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从外因上分析,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从内因上分析,受到学生智力和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的学生具有语言的天赋,在语文课上的即兴演讲、成语接龙、诗海拾贝、词作填创等,都能让其自我效能感大大增强。同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也是学习动机的晴雨表。
三、自信的回归
1.教学要促进学习需要的发现与实现。正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引导我们的那样:“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课堂上,我们讨论中国浪漫主义诗派的典型代表李白,因为他尤其钟情于月,于是让学生收集李白写月的诗句。有一组学生展示了《古朗月行》《把酒问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月”的诗句。学生分析了作者在各首诗中的“月”寄寓的情感。笔者顺势让学生总结这三首诗的共同地方。学生整合前面和已知的内容,告诉笔者:“这里的月都寄托了李白的理想,他渴望整个社会能像明月一样,给人一派清辉。”听到学生学习后得出的结论,笔者真切体会到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的真谛。
2.教学目标设置要合适。新课改下,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有三种类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主要是对知识的领会、应用、综合、评价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情感目标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课上,教师要多安排些适合学生做的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设计要丰富。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如果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会形成“一道汤”、“老面孔”的局面,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笔者想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感受,但又想换种方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笔者从网上收集了一些图片和感人的视频。上课时,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每组图片或视频播放后,都有10分钟左右的自由发言时间,学生可抓住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笔者惊喜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深知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后可以拿起自己的笔记下感动的瞬间。第二天,课代表告诉笔者,班里的同学都要上交昨天的心得与教师分享。
4.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生缺乏求知欲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例如,班级中有几名学生非常喜欢做手工,就让他们做一些几何教学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告诉他们某个模型做成后长多少,宽多少,什么形状,夹角多大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深切感到不学好几何不行。这样学生对做手工的动机,就被巧妙地迁移到学习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好几何的需求。
5.教师要运用强化的方式,多向学生灌输。笔者带的另一个班是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经常遇到高考背诵篇目是全文背诵的,有人索性就不背。后来,笔者就自己费点工夫,多找出一些高考常考的句子给学生画出来,要求背诵。学生就会在笔者说的地方加上着重号,并且会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重点句子的背诵,这应是强化的效应。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促进学习需要发现与实现的教学模式,需要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激發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需要运用强化的方式灌输。教师能剥离自身的思想旧辙,学生能调适自我期望值,增强自我效能感,这样才会让学生重拾自信,点燃学习、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