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星期前,我曾给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做过一次访谈。一开始,我们就谈到了隐喻。老扎说,隐喻很重要,可以通过隐喻感受生活中的惊奇,但是,密集使用隐喻会造成表达上的障碍。老扎认为应该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选取一条日常表达和拒绝沟通之间的道路,比如他所赞赏的特朗斯特罗姆那种背后有许多思考的隐喻。
在不可避免地谈论历史和苦难之后,我们谈到了光明和黑暗。老扎说,“要寻找光明,但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这本来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从一个诗人,尤其是从有着苦难历史的波兰诗人之口说出,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和意义。
隐喻、思想、历史、苦难,还有光明和黑暗,希望和绝望……这些的确是真正的诗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按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将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突然之间,我就想到了诗人王家新,因为这些都曾在他痛苦的词语和精神气质中轰鸣着,回响着,比如在他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等早期代表作中。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王家新近年来所贡献的那些富含隐喻性的个人形象,比如《简单的自传》中的滚铁环的“男孩”形象,《和儿子一起喝酒》中的“父亲”形象,还有《桔子》这首诗中吃着、剥着桔子的“他”的形象。
隐喻,往往就是捕捉细节和形象的能力。谈论隐喻,就是谈论细节和形象。而王家新诗中捕捉到的这些形象,正是质朴而深刻的生命存在的形象。童年的记忆总会化作存在的记忆,词语也会成为记忆的呼吸。但是,记忆总有一种未知属性,如同存在,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就像那只不知所终的“最后一个桔子”—甚至“桔子”的味道本身就是一种未知:你不可能预知它是甜的还是酸的,必须尝过才知道。
当然,《桔子》中的“他”,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象征,桔子则是词语和精神的象征。剥桔子,也就是剥开词语的皮;吃桔子,也就是吞食词语。
诗歌和时间都是慢的。在这种缓慢中,不知不觉的变化会呈现出来,时间的褶皱会留在词语的缝隙中。比如“他在吞食着黑暗”,就对应着16年前 《帕斯捷尔纳克》一诗中的“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却又大不一样。那曾经宏大的喊声,化作细微而质朴的一个简单的动作,更加动人,也更抵达语言和存在的本质。
新世纪以来王家新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可以归于这种探求存在的日常而又隐秘的写作。在去年初写的一篇创作谈中,王家新谈到了这种变化:“近年来我的一些诗……更多地回到了‘日常’,进入了记忆,更关注于细节、生命的质感和‘当下’的感受。写自然和动物也和以前不大一样了,更接近于‘生物的神秘本性’。还有对抒情的节制,对雄辩的‘放弃’,即使在面对崇高的事物时也响起了某种反讽的声音。”
不过,作为时代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一种重要象征的“冬天”,在王家新的诗中,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背景。与此相关的两种事物—雪和黑暗,作为王家新诗歌一贯的核心意象,也并未丧失其重要位置。
王家新早期写过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而《桔子》所写的,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吃桔子过冬的人”。在它的结尾,记忆和现实的终结处,雪和黑暗再次成为带有启示性的经验,带着独特的光芒,震撼着读者的眼睛。
这让我想到,那窗外的茫茫大雪,能够将胃中的黑暗反刍成眼中的光芒,而诗人也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这让诗人拥有了想象力的激情和隐秘的狂喜:诗人从事的仿佛就是雪的工作。然而,那永远沉默的诗,不过就是风雪中“灾难般的果实”。
在不可避免地谈论历史和苦难之后,我们谈到了光明和黑暗。老扎说,“要寻找光明,但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这本来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从一个诗人,尤其是从有着苦难历史的波兰诗人之口说出,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力量和意义。
隐喻、思想、历史、苦难,还有光明和黑暗,希望和绝望……这些的确是真正的诗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按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将会塑造出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突然之间,我就想到了诗人王家新,因为这些都曾在他痛苦的词语和精神气质中轰鸣着,回响着,比如在他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等早期代表作中。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王家新近年来所贡献的那些富含隐喻性的个人形象,比如《简单的自传》中的滚铁环的“男孩”形象,《和儿子一起喝酒》中的“父亲”形象,还有《桔子》这首诗中吃着、剥着桔子的“他”的形象。
隐喻,往往就是捕捉细节和形象的能力。谈论隐喻,就是谈论细节和形象。而王家新诗中捕捉到的这些形象,正是质朴而深刻的生命存在的形象。童年的记忆总会化作存在的记忆,词语也会成为记忆的呼吸。但是,记忆总有一种未知属性,如同存在,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就像那只不知所终的“最后一个桔子”—甚至“桔子”的味道本身就是一种未知:你不可能预知它是甜的还是酸的,必须尝过才知道。
当然,《桔子》中的“他”,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象征,桔子则是词语和精神的象征。剥桔子,也就是剥开词语的皮;吃桔子,也就是吞食词语。
诗歌和时间都是慢的。在这种缓慢中,不知不觉的变化会呈现出来,时间的褶皱会留在词语的缝隙中。比如“他在吞食着黑暗”,就对应着16年前 《帕斯捷尔纳克》一诗中的“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却又大不一样。那曾经宏大的喊声,化作细微而质朴的一个简单的动作,更加动人,也更抵达语言和存在的本质。
新世纪以来王家新创作的大部分诗歌,都可以归于这种探求存在的日常而又隐秘的写作。在去年初写的一篇创作谈中,王家新谈到了这种变化:“近年来我的一些诗……更多地回到了‘日常’,进入了记忆,更关注于细节、生命的质感和‘当下’的感受。写自然和动物也和以前不大一样了,更接近于‘生物的神秘本性’。还有对抒情的节制,对雄辩的‘放弃’,即使在面对崇高的事物时也响起了某种反讽的声音。”
不过,作为时代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一种重要象征的“冬天”,在王家新的诗中,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背景。与此相关的两种事物—雪和黑暗,作为王家新诗歌一贯的核心意象,也并未丧失其重要位置。
王家新早期写过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而《桔子》所写的,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吃桔子过冬的人”。在它的结尾,记忆和现实的终结处,雪和黑暗再次成为带有启示性的经验,带着独特的光芒,震撼着读者的眼睛。
这让我想到,那窗外的茫茫大雪,能够将胃中的黑暗反刍成眼中的光芒,而诗人也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这让诗人拥有了想象力的激情和隐秘的狂喜:诗人从事的仿佛就是雪的工作。然而,那永远沉默的诗,不过就是风雪中“灾难般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