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应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将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的作用和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与归宿。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通过音乐音响能够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笔者结合几年来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理解。
一、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审美心境,即动情——感受音乐
音乐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感共振,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1.创设音乐的艺术情境:在组织教学时,音乐教师要用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促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即情动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常在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要赞美的事物,他们用美好的声音,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恰当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即冶情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的把人带入到情感世界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随时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善于动脑,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激起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其全面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与归宿。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通过音乐音响能够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笔者结合几年来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理解。
一、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审美心境,即动情——感受音乐
音乐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感共振,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1.创设音乐的艺术情境:在组织教学时,音乐教师要用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促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即情动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常在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要赞美的事物,他们用美好的声音,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恰当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即冶情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的把人带入到情感世界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随时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善于动脑,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激起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