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朗读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目前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对朗读重视不够,在具体运用上也存在问题。
一、中学生朗读能力下滑的原因考察
毫不夸张地说,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几乎逼近丧失的边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事实。中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有几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不由自主地丢字、添字、重复以及停顿不当。更有甚者连一篇文章较为流畅的读下来都不能够。一些学生常常把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学生阅读连流利都达不到,更何谈有感情地读呢?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据观察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朗读能力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电脑等数字媒体大量涌入千家万户。学生不必翻书也可获得知识,而且比读书显得更方便快捷。但这些声音和图像恰恰使学生的阅读量锐减,使朗读能力逐步退化。
2.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朗读教学
不可否认,眼下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学生不得已误入“歧途”,从根木上忽视了朗读的重要地位。这也是目前中学生朗读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
3.朗读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为了争取课堂教学时间,一些教师只好把朗读安排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至于课堂的朗读教学环节已形同虚设。对于朗读更是缺乏明确的方法指导,因而无法调动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是手、口、眼、脑同时进行的一项活动,朗读的过程是信息材料广泛采集、加工和存储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之初,“其言若出他之口”,进而“其言若出吾之口”,再读,“其言若出吾之心”。朗读的过程是由“生”渐“熟”,由浅入深,再由“感”到“悟”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必须重视并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三、让朗读教学回归课堂的策略
如何让朗读教学重新回归中学语文课堂呢?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提高认识,设计朗读环节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反复斟酌、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然而课文的美仅仅用语言表达是不够的,因为一些文章的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体会这样的美的重要途径就是朗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感悟,获得一种情感升华,尤其是像散文、诗歌这样的课文,更要加大朗读的力度。
2.优化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使朗读教学回归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多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例如每周是否可以有一节阅读课,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朗读,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朗读中增加语感,加深体悟,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进行综合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评价。朗读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之中展开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用评价机制促使学生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朗读美文。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朗诵比赛;课前三分钟的朗读秀;推荐朗读出色的同学担任校广播员等等。多元化的評价机制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对同学和自我的评价中,发挥个性,塑造自信。
3.注重实效,精心指导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从朗读的重音、朗读的停顿、朗读的语调、朗读的速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而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的能力。有感情的放声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
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能够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中蕴涵的感情潮水在朗读中奔涌出来。例如学习朱自清《背影》时,有感情的朗读“车站离别”的场景,以及多年后回忆起父亲来信的片段,一遍一遍地朗读,画面里的两个人仿佛历历在目,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的爱。学生的这种朗读训练,不断地加强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4.配乐朗读,营造朗读情景
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一方面能够大大地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悟性,触发他们的灵感,渲染了朗读的情绪。配乐朗读时营造良好的情境,能激发朗读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的效果。
除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以外,还可以进行生动的课堂演读。比如人物之间语言和动作比较多的语段,通过课堂演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更加直观而深刻。例如契科夫的《变色龙》,学习该文时,学生一边演义,一边评论,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也更清晰明朗了,对作者的讽刺意味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而言之,朗读训练对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在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快乐地读,陶醉地读,读出美感,读出感悟。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营造书声琅琅的语文素养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一、中学生朗读能力下滑的原因考察
毫不夸张地说,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几乎逼近丧失的边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事实。中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有几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不由自主地丢字、添字、重复以及停顿不当。更有甚者连一篇文章较为流畅的读下来都不能够。一些学生常常把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读得支离破碎。学生阅读连流利都达不到,更何谈有感情地读呢?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据观察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朗读能力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电脑等数字媒体大量涌入千家万户。学生不必翻书也可获得知识,而且比读书显得更方便快捷。但这些声音和图像恰恰使学生的阅读量锐减,使朗读能力逐步退化。
2.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朗读教学
不可否认,眼下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学生不得已误入“歧途”,从根木上忽视了朗读的重要地位。这也是目前中学生朗读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
3.朗读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为了争取课堂教学时间,一些教师只好把朗读安排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至于课堂的朗读教学环节已形同虚设。对于朗读更是缺乏明确的方法指导,因而无法调动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是手、口、眼、脑同时进行的一项活动,朗读的过程是信息材料广泛采集、加工和存储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之初,“其言若出他之口”,进而“其言若出吾之口”,再读,“其言若出吾之心”。朗读的过程是由“生”渐“熟”,由浅入深,再由“感”到“悟”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必须重视并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三、让朗读教学回归课堂的策略
如何让朗读教学重新回归中学语文课堂呢?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提高认识,设计朗读环节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反复斟酌、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然而课文的美仅仅用语言表达是不够的,因为一些文章的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体会这样的美的重要途径就是朗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感悟,获得一种情感升华,尤其是像散文、诗歌这样的课文,更要加大朗读的力度。
2.优化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使朗读教学回归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多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例如每周是否可以有一节阅读课,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朗读,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朗读中增加语感,加深体悟,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进行综合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评价。朗读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之中展开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使用评价机制促使学生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朗读美文。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朗诵比赛;课前三分钟的朗读秀;推荐朗读出色的同学担任校广播员等等。多元化的評价机制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对同学和自我的评价中,发挥个性,塑造自信。
3.注重实效,精心指导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从朗读的重音、朗读的停顿、朗读的语调、朗读的速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而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的能力。有感情的放声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
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能够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中蕴涵的感情潮水在朗读中奔涌出来。例如学习朱自清《背影》时,有感情的朗读“车站离别”的场景,以及多年后回忆起父亲来信的片段,一遍一遍地朗读,画面里的两个人仿佛历历在目,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的爱。学生的这种朗读训练,不断地加强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4.配乐朗读,营造朗读情景
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一方面能够大大地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悟性,触发他们的灵感,渲染了朗读的情绪。配乐朗读时营造良好的情境,能激发朗读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的效果。
除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以外,还可以进行生动的课堂演读。比如人物之间语言和动作比较多的语段,通过课堂演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更加直观而深刻。例如契科夫的《变色龙》,学习该文时,学生一边演义,一边评论,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也更清晰明朗了,对作者的讽刺意味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而言之,朗读训练对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在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快乐地读,陶醉地读,读出美感,读出感悟。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营造书声琅琅的语文素养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