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民意,展示奥运精神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重大常规性的新闻事件都较难评论,一则因为评论的取材点难以创新,二则评论所运用的事实材料以及需要说明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因此很多类似的新闻评论往往流于形式,让读者难以阅读。面对奥运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写出有深刻见解、既符合奥运需求又符合受众需要、变宏大叙事为微观表述的评论便成了摆在各媒体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自2008年8月1日起至2008年8月9日,人民网奥运频道相继发表11篇“奥运来了”系列评论,其中“奥运来了,想对××说”8篇,分别涉及中国、媒体、观众、网友、志愿者、运动员、顾拜旦、外国朋友等,另外3篇分别涉及中国文化形象、“地位最低下的公民”、中国“和”的精神。上述评论虽然都以奥运精神为主要论述对象,但方式、方法、方向均有所不同,从而改变了理性诉求的单调性。具体来说,“奥运来了”系列评论有以下特点。
  
  形式上变教训号召为内心独白
  
  传播学者彼得斯认为,在人类传播史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话,只有绝对意义上的独白。独白是展示人类思想,促进“对话”的必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独白即是对话。因为独白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暴露于世,摆脱了其在社会中固有的社会角色,从而使阅读者能深入到写作者的心灵深处,体味其细致的思想感情。系列评论标题即为《想对××说》,虽没有“我”字,但我已蕴涵其中,而且去掉“我”字更能减轻教训意味,内心独白情境更加凸显,从而使得文章个性化十足,消除了受众的心理抗拒。
  
  选材角度上采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做到以“人”为主
  
  宏大主题的新闻评论最大的难点在于:寻找评论的角度以及如何将该评论角度加以细化,而奥运会开幕前的新闻评论肯定是要宣扬奥运精神。由此宣传需要与受众的需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因此,评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将精神要义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精神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系列评论找到了奥运精神的最终归宿,即“人”。整个系列评论的立足点分别涉及民族、媒体、观众、运动员、志愿者、场馆建设者、奥运之父等多种角色。系列评论共计11篇文章,分别由8位作者写作而成,系列文章以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来作出评论,极大地避免了将人一般化、同质化,这样就活跃了主题,使得对奥运主题的阐释不至于过于枯燥。
  深沉的历史感,大气浑厚
  评论中既使用了“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的纪念馆”、“刘长春”、马可波罗与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等,也使用了乔云萍、陈肖霞、李宁、体操女皇霍尔金娜等运动员作为例子,让人们见人思德,充分了解奥运的真谛。
  系列评论不但是评论,更为我们展示了整个奥运会的历史、中国人的奥运历程和奥运情结,让人们在了解奥运历史的过程中体味奥运会的精神,从而摆脱了教训的意味,作者们巧妙地将观点寓于事实与叙事之中。
  
  落脚点较小,充分发挥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评论最终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其观点,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受众很难接受宏大主题。因此,大凡这类主题的评论都会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以小见大,用自己的叙述框架让受众接受道理。以《北京奥运会不是‘毕业舞会’——奥运来了,想对中国说》为例:文章第一段开头即“在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的纪念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所有参加1932年第10届奥运会的国家都被染成了绿色。但绿色的中国却被切掉了一大块,整个中国东北是令人心酸的白色”。文章从一幅地图说起,立足点相当小,类似于电视拍摄中的特写镜头,一下子将读者带到了旧中国,此时由于选材点做得好,具体的情感诉求也不必由作者再提了。通过比较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展望中国的未来,文章最后阐述中国的精神、北京奥运会的精神:“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沿着作者的叙事框架,受众自然而然会出现强烈的爱国情感,体验到奥运对中国的重要性——展现民族精神,从而为后面对奥运精神的接受奠定了基础。
  
  号召呼吁性结尾较多,符合奥运氛围
  
  百年奥运梦,一朝终圆,没有人能否认他的爱国激情,没有人能否认他的奥运梦想。因此恰到好处地运用感性诉求,进行号召呼吁,较为符合奥运的氛围。体育激情、爱国激情说到底就是一种群体的思维意识,因此即使是理性诉求,最后采用的方法依旧是号召呼吁性的,情感诉求依然是表达理性的主旋律。
  作为评论的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判别群体性思维,从而为评论的写作做好准备。贾尼斯认为,有三个条件会促进群体思维的产生:1.决策群体具有高度凝聚力;2.群体所在环境的结构特征;3.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①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环境:它让中华民族空前统一,整个国家都处在喜洋洋的节日般的氛围之中。因此,各篇评论在结尾将这种号召呼吁运用得一览无余。“热闹完了,我们还要接着去奋斗!”、“做一个文明的奥运观众,并且以奥运为起点,从此改掉过往的一些不文明的观赛习惯和行为,这是同胞们的殷切期待”、“今天,我们都是志愿者!”等比比皆是。
  总的来说,系列评论的选题及论述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摆在重大事件评论面前的两个矛盾:道理与感情之间的矛盾以及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增添了说理的强势,避免了说理的重复感,另一方面很好地识别了受众的群体情感,从而使“奥运来了”系列评论成为一个很好的策划专题。
  
  注 释:
  ①转引自韦斯特/特纳[美],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66~268页。
  (胡沈明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熊茵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末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由于该书反映美国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受到美国及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全书通过描写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深刻揭露了美国这个所谓文明世界的丑恶现实,表达了主人公哈克敢于挑战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并勇敢地跨越白人和黑人之间的鸿沟,和黑人吉姆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哈克经历了复
期刊
“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对象,在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人文属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即不仅仅是把工作态势看作是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的对象,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参与每一个个体内在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与外部人文环境互为关照的、动态的表达与诠释过程。由此可见,在方法上抓实质,在活动上抓多元,以凸显感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在方法上抓实质    抓根本:思想导引。
期刊
论“痴”    关于“痴”字,在最初造字的时候,它的意思应该近于一种生理现象。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它是“不慧也”,《说文解字系传》中说是“神思不足”之病,而关于“痴”字的意义演变,周汝昌先生在《点评红楼·说痴》一文中,开篇就进行了探究。他认为,“痴,本来是一个生理问题,无甚深意可言。大约从魏晋南北朝那段时期起,它渐渐‘转化’成为一个‘文化问题’。它原来是一个骂人的难听的恶词,后来却成了赞人甚
期刊
汶川大地震,牵动报人心!  震后的第4天,从上海学习归来的我,急切打听到了可以赴灾区采访的消息,便主动请缨,和摄影记者陈更生一起,于次日零点时分,即赶到了到处断壁残垣、尘烟滚滚的都江堰。  在灾区采访的10多天里,我的内心,时时被一种东西撞击着:大灾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精神,却是那么的坚强!    穿行灾区,眼里常含泪水    在都江堰市疾控中心家属院倒塌现场,一位中年人神情凄然,眼巴巴地
期刊
县市广播电视在加强农村宣传报道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县市广播电视的农村宣传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由于县市广播电视从业队伍大都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但是贴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县市广播电视宣传报道的最大优势,也只有报道好“三农”,才能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采集、选择、提炼,将农村的新闻报道出去,还得靠记者深入农村,进行认真采访,深层次发掘,在县市广播电视报道的“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平面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平面媒体,尤其是IT类平面媒体,依靠广告和发行的“二次营销”模式很难保持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自身的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会议活动营销,即平媒“三次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会议活动营销,是指平媒在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根据市场需求,经过精心策划,依靠自身的传播影响力、政府及读者资源,整合发行、广告、数据库等多种平台,为客户和读者搭建起
期刊
他17岁从事新闻写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他从一位农民成长为县委新闻科科长和县文联副主席;他以发表重要稿件6000多篇的骄人业绩站立业界前沿;他先后两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和文学专号。  捧着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金少庚丛书》,笔者感慨不已,这个仅仅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文集却多达100多万字。    荷锄笔耕,新闻伴着庄稼长      1986年,金少庚初中毕业,但由于家境贫困,辍学在家。同年,金
期刊
随着舆论环境的不断开放和电视媒体数量的骤增,电视媒体间的竞争力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风云突起,它们凭借着其开放性和交互性优势,正在迅速分流大量的电视受众。现阶段,电视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有效争取受众呢?  明确自身定位,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色媒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价值传播者”的角色,使自己成为某些领域、某些理念的价值倡导者和传播者。这里需要说
期刊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媒介框架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个事件时,基于某种特定的看法,通过反复使用特定的关键词、隐喻、图片或论调,从某个固定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媒介框架的存在使事实的全体背景简单化,突出事实的一些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些方面。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说的论述中,认为个体的主动性是有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在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框架下构造出来的。本文拟通过对新华网、CNN、BBC三家有代表
期刊
品牌是商品的“脸谱”、“牌子”。美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力普·科特勒这样定义品牌:“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品牌不同于名称、名字。名称和名字主要是用于识别事物,是表面的;而品牌则是针对竞争对手的,是体现商品个性和消费者认同感、象征生产经营者的信誉,被用来与其他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