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留学生群体的观察和访谈,探究了造成留学生来华后出现跨文化不适的原因。基于跨文化适应模型,作者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从高校管理者和留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来华的留学生活。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98-04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高,就教育领域而言,一个明显的趋势显示,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留学生输出国家数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肯定,同时也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个体的心理不适,如何同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探究的话题。本文立足于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实际,通过对成体各国留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交三方面的调查,进行了跨文化适应分析,旨在帮助留学生们减少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同时为高校留学管理人员提供文化适应参考。
一、成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根据成都体育学院外事办公室2010-2014年间的留学生数据显示,近五年,我校共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爱尔兰、希腊和亚洲等国的留学生百余名,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量不足十位,绝大多数留学生属于来华中短期交换和交流,且集中在武术和中医这两个专业。因此成体留学生的适应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色:(1)留学动机。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武术和中医这两个专业,除了这是我校的两个强势特色专业外,也在于这两个专业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鉴于这个现状,前来我校的留学生无一例外全是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动力前来留学的,留学动机强。并且八成以上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有一定的文化准备,也就是事前对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文化准备较充分。(2)文化适应期。我校的留学生中,近九成的留学生属于短期或中短期交流交换,所以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呈现出的新鲜感大于挫折感。而对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由于在校时间较长,无论国籍,都呈现出文化适应的曲折波动,新鲜—挫折—适应—调整—再适应几个环节明显有所体现。
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留学生来到中国,其是否适应中国社会往往会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上表现出来。作者在成都体育学院外事办公室、外语系、武术系和医学系相关老师的帮助下对成都体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其文化差异的不适,并共同探讨了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在文化适应领域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当属John Berry,他(2005)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变。基于文化适应和跨文化适应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其组成部分进行了不同探究。新西兰心理学家Ward及其同事(1992)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即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也有国内学者将文化适应划分为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维度(陈晓毅,2005)。笔者基于其在成都体育学院的定性研究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三类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1)社会宏观因素:由于国与国之间先天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距离导致的差异性不适。这类差异由于普适性的存在,使得所有留学生都会由于身处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而受到影响。(2)个体微观因素:个体微观因素则更加体现出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性格(内向/外向)、文化敏感度、心态的开放程度、为人处世的灵活程度、受教育水平、是否有过海外经历、文化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人口学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留学生来源国等诸多个体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更大程度上展现了留学生个体的适应状况及其调整。(3)文化互动因素:互动类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留学生主动接触中国社会,和东道国学生、老师和居民接触程度;另一个层面是东道国提供的社会支持以及学校提供的可利用资源。在这三类因素中,最突出表现并且最具有跨文化特性的当属以下三点:
1.文化距离。文化距离的概念是由Babiker,Cox,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98-04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高,就教育领域而言,一个明显的趋势显示,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留学生输出国家数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肯定,同时也对高校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个体的心理不适,如何同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探究的话题。本文立足于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实际,通过对成体各国留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交三方面的调查,进行了跨文化适应分析,旨在帮助留学生们减少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同时为高校留学管理人员提供文化适应参考。
一、成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根据成都体育学院外事办公室2010-2014年间的留学生数据显示,近五年,我校共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爱尔兰、希腊和亚洲等国的留学生百余名,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量不足十位,绝大多数留学生属于来华中短期交换和交流,且集中在武术和中医这两个专业。因此成体留学生的适应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色:(1)留学动机。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武术和中医这两个专业,除了这是我校的两个强势特色专业外,也在于这两个专业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鉴于这个现状,前来我校的留学生无一例外全是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动力前来留学的,留学动机强。并且八成以上的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有一定的文化准备,也就是事前对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文化准备较充分。(2)文化适应期。我校的留学生中,近九成的留学生属于短期或中短期交流交换,所以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呈现出的新鲜感大于挫折感。而对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由于在校时间较长,无论国籍,都呈现出文化适应的曲折波动,新鲜—挫折—适应—调整—再适应几个环节明显有所体现。
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留学生来到中国,其是否适应中国社会往往会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上表现出来。作者在成都体育学院外事办公室、外语系、武术系和医学系相关老师的帮助下对成都体育学院的留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其文化差异的不适,并共同探讨了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在文化适应领域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当属John Berry,他(2005)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变。基于文化适应和跨文化适应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其组成部分进行了不同探究。新西兰心理学家Ward及其同事(1992)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即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也有国内学者将文化适应划分为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维度(陈晓毅,2005)。笔者基于其在成都体育学院的定性研究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三类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1)社会宏观因素:由于国与国之间先天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距离导致的差异性不适。这类差异由于普适性的存在,使得所有留学生都会由于身处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而受到影响。(2)个体微观因素:个体微观因素则更加体现出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性格(内向/外向)、文化敏感度、心态的开放程度、为人处世的灵活程度、受教育水平、是否有过海外经历、文化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人口学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留学生来源国等诸多个体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更大程度上展现了留学生个体的适应状况及其调整。(3)文化互动因素:互动类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留学生主动接触中国社会,和东道国学生、老师和居民接触程度;另一个层面是东道国提供的社会支持以及学校提供的可利用资源。在这三类因素中,最突出表现并且最具有跨文化特性的当属以下三点:
1.文化距离。文化距离的概念是由Babiker,C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