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城下,激战之后,尸骸遍地,血迹斑斑。城中,他无力地瘫软在椅中,面色疲惫地听着臣子的奏报:“陛下,我军全军覆没,京城……快守不住了”。从自己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明白,这样的结局不可避免,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
当年,他是大凉的皇太子,大凉周边有燕、赵、秦、汉诸国,他的父皇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而他,则在父皇的安排下习文练武,很快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储君,获得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但没有人明白,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从小饱读诗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一直希望能成为一个文人,肆意酣畅,纵情山水,或得一红颜知己,风花雪月,红袖添香。但不幸的是,他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皇太子。更不幸的是,他生于乱世:九州大地,群雄割据,狼烟纷起,大凉在父皇的穷兵黩武之下,国力渐衰。但对于父皇抗击氐族大秦,他一向支持,从小到大,他一直听朝中的师傅说,氐族为蛮夷之邦,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人人得而诛之。
大凉与大秦向来势同水火,双方攻伐不断。但近几年,诸国休养生息,各不兴兵,他也趁着这难得的时光,匹马奔赴江南,游山玩水。
阳春三月,他来到建康,闲庭信步,到一琴社,见一妙龄少女端坐抚琴。高台之上飘下琴音,悠扬清澈,如青峦间嬉戏的山泉;清逸无拘,如杨柳梢头飘然而过的微风;轻柔绮丽,如百花丛中翩然飞舞的彩蝶;清寒高贵,如雪舞纷纷中的那一点红梅。她的嘴角牵着一抹浅淡的柔和笑意,像是红尘阡陌中绽放于寂寥夜色的白昙;她的瞳仁沉静似水,莫测其深,有着发于内心的风华气度。他听得如痴如醉,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美景,如此佳人。
一曲终了,她起身,缓缓向他走来:“适才见公子听得仔细,请问有何指教。”“姑娘才华出众,在下佩服,在下粗通音律,不知可否与姑娘切磋一二。”对答中,他了解到,她本出身名门,因祖父直言进谏而被罢官夺爵,当时她年幼无知,躲过一劫。不久,他与她成了琴友,弹琴对诗,品酒烹茶,泛舟湖上,对弈赏花。
然而,一封家书打破了这美好的一切,父皇病重,召他回宫侍疾。此时此刻,他才向她说出了自己大凉皇太子的身份,希望她与自己一起回宫,而她早已芳心暗許,两人遂一同回大凉。谁料他还在归途中,他的父皇已驾崩,侍疾转眼间成了奔丧。
他换上丧服,准备登基。因他南下前未遇到中意的女子,所以虽贵太子仍是孤身一人。如今他娶了她,理所当然,她应该成为皇后。满朝文武却坚决反对,说她不过是江南没落官宦之后,岂能与一国之君匹配,更何况她与他私下结识,既非太子妃,也非侧室,一跃而母仪天下,于礼不合。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人世间唯有情之一字最为可贵,自己等了二十余年,才等到了她,如何能轻易放弃。
大臣们彻夜跪谏,近支亲王、甚至太后都一致反对,但他毫不退让,竟以退位相要挟。满朝哗然,要知道,此时此刻,大秦听闻新君继位,已悍然出兵,如今全力御敌犹嫌不及,更何况祸起萧墙。无奈之下,太后做了妥协,他如愿立她为后。
他登基后,立即整军御敌,大凉虽不复昔日气象,但他自信,至少能势均力敌。但出乎他预料的是,在这短短数年间,大秦军威日盛一日,竟是势如破竹,连克边疆数城。他每日为战事焦头烂额,她心疼夫君,日日为他炖了补品送来。于他而言,这是除政务外最温暖的慰藉。
而这几日他发现,太后多次欲言又止。他关切地询问,太后又避而不答。终于有一日,太后郑重其事地将他请到自己的寝宫,他与太后相对而坐。他自从成年后,依祖制离宫,虽仍在京中,但有宫禁相隔,与母亲每年相见之日屈指可数,登基后他因忙于战事,更无暇顾及,今日,可以算得上是两人之间难得的相聚。
“母后急召儿臣前来,不知有何要事?”太后凝视着他,过了许久,才小声地说出了一句话:“皇儿,能否……与大秦罢兵言和。”他愣住了,不明白母后为何会说出这句话,大凉与大秦势不两立已非一日,更何况此次是大秦兴兵犯境。“母后不必担心,大秦兵力虽多,但并未占得多少便宜。”他出言宽慰。“哀家不是这个意思,哀家的意思是,你不能与大秦再战下去了!”“母后何出此言?”“哀家先问你,你对氐族印象如何?”“氐族乃蛮夷之邦,未受教化,胡作非为,罪大恶极!”太后抬起头看着他,眼神极其复杂,有怜爱,有无奈,有怨恨,但更多的是悔恨和自责。太后咬了咬嘴唇,紧闭双眼,道:“其实,你……就是……氐族人。”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时间仿佛完全静止。过了好一会儿,太后睁开眼睛,看着满面惊恐、眼神中带着疑问的儿子,重复道:“你就是氐族人。”这次,语气中更多的是释然。随着太后稍后的话语,一个尘封了二十余年的惊天秘密浮出了水面。
当年,太后为先帝的皇后,身怀六甲。帝王之家,向来母以子贵,更何况她是中官皇后,若是生下嫡子,则太子宝座唾手可得,可若是让别人的孩子当了太子,则自己的皇后之位只怕是岌岌可危。为保万全,她事先命母家准备一个男婴,以备不时之需,而当时,阖府上下只有一大秦女仆待产……他呆呆地听着,太后已泣不成声。
他终于明白太后为何让他罢兵——他本是氐族人,如何能与本族开战,残害同胞?这一天,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到寝宫的,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无数念头纷至沓来。
若他真为氐族人,那么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他多次向先帝进言,攻打大秦,乃是对本族不忠;他一直以先帝和太后为父母,连自己生父生母为何人都懵然不知,乃是对双亲不孝;他以氐族子民身份,窃居大凉国君之位,更是欺世盗名,为人不齿。短短几个时辰,他的世界天翻地覆,原本一直追求的理想灰飞烟灭,原本的雄心壮志荡然无存。现在,他面临着一个最现实、也是最痛苦的抉择:这场战争,到底应不应该继续进行。
若是继续战争,对他来说,先前不明身世真相,尚情有可原,但此时身世已明,仍与本族开战,岂非是氐族的千古罪人;但若罢兵议和,不做抵抗,则家国不保,百姓会惨遭荼毒,更何况他根本找不出一个放弃抵抗的理由来说服满朝文武,他的真实身份一旦泄露,不仅皇位不保,且有性命之忧。 他苦笑着,即使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他也沒有颜面再做这个皇帝。而他一旦退位,先帝诸皇子都会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大凉强敌压境,外患未平,又生内忧,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头痛欲裂。太后告知他身世真相,本意是不想让他背负残杀同胞的大罪,但却给他出了天大的难题。此时的他进退两难,彷徨无计。
就在此时,她来了,她听宫女说太后召他至寝宫,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而他出来后就一直精神恍惚,她实在放心不下,特来探望。没想到,她刚进门,就看见了瘫坐在地上的他。她走过去,将他扶起,让他靠在自己怀里:“陛下,何事如此心烦,可否说与臣妾?”
她听得惊心动魄,满手是汗,她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夫君竟是氐族人,但同时,她也立即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胡汉之争,民族大义,家国天下,这每一项都重如泰山。沉默许久,她想出了上中下三策:将自己身世隐瞒,与大秦血战到底,即便是背上千古骂名,但至少保护了亿万生灵,舍小就大,此为上策;将身世与难言之隐公之于众,请太后、宗亲与朝中老臣会商,若是百官与百姓仍认他为帝,则与大秦讲和,两国互不侵犯,若是百官不认他为帝,则另立新君,由新君决定是战是和,此为中策;远走高飞,他与她避世而居,再不理会胡汉之争,只与心爱之人双宿双飞,此为下策。
他仔细思量着,下策是让他临阵脱逃,万不可行;中策太过冒险,万一朝中老臣另立新君,则仍不免生出内乱。如此看来,他只能选择上策。就两国国力而言,大凉无疑处于劣势,但为了大凉百姓,为了这片养育他二十余年的土地,他别无选择。
罢了,他本是异族,却窃居汉族皇位,如今两国纷争,他既然选择保护大凉百姓,便成了氐族的罪人,战争结束后,他必会将身世昭告天下,无论是引咎退位,或是以死谢罪,他都毫无怨言。但愿,她不要被牵连进来。
她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他的想法,拉住他的手。
明明是身处稍不留意就会落入万丈深渊的绝壁陡崖之上,她却依然从容淡静,仿佛前面的从来都不是炼狱,也没有什么荆棘。那样不顾一切的坚决以及一去不回的气势,在这一瞬间从眼前这个柔弱的女子体内迸发出来,如同雪地反着白炽的阳光,耀眼夺目得让人不敢直视。他眼中盈满泪水,将她紧紧抱在怀里。
可惜天不遂人愿,虽然他极力抵御,但最终,大秦铁骑仍然兵临城下。都城被围,内无大将,外无援兵,破城只是早晚。他登上城楼,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着氐族人:神情彪悍,不脱野蛮习气,嗜血成性,每个士兵的马颈下竟挂着累累首级,观之令人胆战。如果他生活在大秦,或许现在他也会是这样吧。一瞬间,他对自己被掉包有些庆幸。
但现在,他是大凉国君,他的责任是击退敌军,保大凉百姓平安。他派遣使者到对方军营中求和,却被大秦主帅斩杀。一旦破城,则大凉的一切皆属于大秦。如此看来,他唯一的选择便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可此时,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大秦退兵了。原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秦、凉两国僵持不下之时,赵、燕、汉诸国联手袭击大秦后方,已长驱直人数百里。大秦国力虽强,却也经不起腹背受敌,急召攻凉之师回援。
他惊喜交加,在战争之初,他多次派遣使者向三国求救,但他们均以种种理由推托。他本以为他们会在两国交战时趁火打劫,分一杯羹,没想到被打劫的竟是大秦。原来他们也看到了大秦的野蛮,对大秦心生恐惧,惧其一步步走向强大。
敌军退了,但他的身世也无法再隐瞒。满朝文武都认为他虽是氐族人,但并无通敌之举,并且保住了大凉江山,并不反对他继续做大凉国君,但他深知自己身上流着氐族人的血,身为氐族后裔,与母族开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他写下一封传位诏书,将皇位传与其异母弟,随后在宫中自尽。
她得知后,没有大悲大痛,嘴里缓缓吐出几个字:“他终究还是走了。”他们那日对话,他做出全力一战的决定,她便明白,他早就有以死谢罪的打算。当晚,她在宫中饮下毒酒,遗命是,无论如何要与他合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这是他们当年的誓言。
风云已动,可即便是再大的风雨,也会有天晴的一日;天下已乱,可就算再乱的天下,也终有一日回归于安宁。
编辑/冰如
当年,他是大凉的皇太子,大凉周边有燕、赵、秦、汉诸国,他的父皇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而他,则在父皇的安排下习文练武,很快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储君,获得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但没有人明白,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从小饱读诗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一直希望能成为一个文人,肆意酣畅,纵情山水,或得一红颜知己,风花雪月,红袖添香。但不幸的是,他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皇太子。更不幸的是,他生于乱世:九州大地,群雄割据,狼烟纷起,大凉在父皇的穷兵黩武之下,国力渐衰。但对于父皇抗击氐族大秦,他一向支持,从小到大,他一直听朝中的师傅说,氐族为蛮夷之邦,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人人得而诛之。
大凉与大秦向来势同水火,双方攻伐不断。但近几年,诸国休养生息,各不兴兵,他也趁着这难得的时光,匹马奔赴江南,游山玩水。
阳春三月,他来到建康,闲庭信步,到一琴社,见一妙龄少女端坐抚琴。高台之上飘下琴音,悠扬清澈,如青峦间嬉戏的山泉;清逸无拘,如杨柳梢头飘然而过的微风;轻柔绮丽,如百花丛中翩然飞舞的彩蝶;清寒高贵,如雪舞纷纷中的那一点红梅。她的嘴角牵着一抹浅淡的柔和笑意,像是红尘阡陌中绽放于寂寥夜色的白昙;她的瞳仁沉静似水,莫测其深,有着发于内心的风华气度。他听得如痴如醉,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美景,如此佳人。
一曲终了,她起身,缓缓向他走来:“适才见公子听得仔细,请问有何指教。”“姑娘才华出众,在下佩服,在下粗通音律,不知可否与姑娘切磋一二。”对答中,他了解到,她本出身名门,因祖父直言进谏而被罢官夺爵,当时她年幼无知,躲过一劫。不久,他与她成了琴友,弹琴对诗,品酒烹茶,泛舟湖上,对弈赏花。
然而,一封家书打破了这美好的一切,父皇病重,召他回宫侍疾。此时此刻,他才向她说出了自己大凉皇太子的身份,希望她与自己一起回宫,而她早已芳心暗許,两人遂一同回大凉。谁料他还在归途中,他的父皇已驾崩,侍疾转眼间成了奔丧。
他换上丧服,准备登基。因他南下前未遇到中意的女子,所以虽贵太子仍是孤身一人。如今他娶了她,理所当然,她应该成为皇后。满朝文武却坚决反对,说她不过是江南没落官宦之后,岂能与一国之君匹配,更何况她与他私下结识,既非太子妃,也非侧室,一跃而母仪天下,于礼不合。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人世间唯有情之一字最为可贵,自己等了二十余年,才等到了她,如何能轻易放弃。
大臣们彻夜跪谏,近支亲王、甚至太后都一致反对,但他毫不退让,竟以退位相要挟。满朝哗然,要知道,此时此刻,大秦听闻新君继位,已悍然出兵,如今全力御敌犹嫌不及,更何况祸起萧墙。无奈之下,太后做了妥协,他如愿立她为后。
他登基后,立即整军御敌,大凉虽不复昔日气象,但他自信,至少能势均力敌。但出乎他预料的是,在这短短数年间,大秦军威日盛一日,竟是势如破竹,连克边疆数城。他每日为战事焦头烂额,她心疼夫君,日日为他炖了补品送来。于他而言,这是除政务外最温暖的慰藉。
而这几日他发现,太后多次欲言又止。他关切地询问,太后又避而不答。终于有一日,太后郑重其事地将他请到自己的寝宫,他与太后相对而坐。他自从成年后,依祖制离宫,虽仍在京中,但有宫禁相隔,与母亲每年相见之日屈指可数,登基后他因忙于战事,更无暇顾及,今日,可以算得上是两人之间难得的相聚。
“母后急召儿臣前来,不知有何要事?”太后凝视着他,过了许久,才小声地说出了一句话:“皇儿,能否……与大秦罢兵言和。”他愣住了,不明白母后为何会说出这句话,大凉与大秦势不两立已非一日,更何况此次是大秦兴兵犯境。“母后不必担心,大秦兵力虽多,但并未占得多少便宜。”他出言宽慰。“哀家不是这个意思,哀家的意思是,你不能与大秦再战下去了!”“母后何出此言?”“哀家先问你,你对氐族印象如何?”“氐族乃蛮夷之邦,未受教化,胡作非为,罪大恶极!”太后抬起头看着他,眼神极其复杂,有怜爱,有无奈,有怨恨,但更多的是悔恨和自责。太后咬了咬嘴唇,紧闭双眼,道:“其实,你……就是……氐族人。”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时间仿佛完全静止。过了好一会儿,太后睁开眼睛,看着满面惊恐、眼神中带着疑问的儿子,重复道:“你就是氐族人。”这次,语气中更多的是释然。随着太后稍后的话语,一个尘封了二十余年的惊天秘密浮出了水面。
当年,太后为先帝的皇后,身怀六甲。帝王之家,向来母以子贵,更何况她是中官皇后,若是生下嫡子,则太子宝座唾手可得,可若是让别人的孩子当了太子,则自己的皇后之位只怕是岌岌可危。为保万全,她事先命母家准备一个男婴,以备不时之需,而当时,阖府上下只有一大秦女仆待产……他呆呆地听着,太后已泣不成声。
他终于明白太后为何让他罢兵——他本是氐族人,如何能与本族开战,残害同胞?这一天,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到寝宫的,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无数念头纷至沓来。
若他真为氐族人,那么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他多次向先帝进言,攻打大秦,乃是对本族不忠;他一直以先帝和太后为父母,连自己生父生母为何人都懵然不知,乃是对双亲不孝;他以氐族子民身份,窃居大凉国君之位,更是欺世盗名,为人不齿。短短几个时辰,他的世界天翻地覆,原本一直追求的理想灰飞烟灭,原本的雄心壮志荡然无存。现在,他面临着一个最现实、也是最痛苦的抉择:这场战争,到底应不应该继续进行。
若是继续战争,对他来说,先前不明身世真相,尚情有可原,但此时身世已明,仍与本族开战,岂非是氐族的千古罪人;但若罢兵议和,不做抵抗,则家国不保,百姓会惨遭荼毒,更何况他根本找不出一个放弃抵抗的理由来说服满朝文武,他的真实身份一旦泄露,不仅皇位不保,且有性命之忧。 他苦笑着,即使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他也沒有颜面再做这个皇帝。而他一旦退位,先帝诸皇子都会为皇位争得你死我活。大凉强敌压境,外患未平,又生内忧,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头痛欲裂。太后告知他身世真相,本意是不想让他背负残杀同胞的大罪,但却给他出了天大的难题。此时的他进退两难,彷徨无计。
就在此时,她来了,她听宫女说太后召他至寝宫,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而他出来后就一直精神恍惚,她实在放心不下,特来探望。没想到,她刚进门,就看见了瘫坐在地上的他。她走过去,将他扶起,让他靠在自己怀里:“陛下,何事如此心烦,可否说与臣妾?”
她听得惊心动魄,满手是汗,她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夫君竟是氐族人,但同时,她也立即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胡汉之争,民族大义,家国天下,这每一项都重如泰山。沉默许久,她想出了上中下三策:将自己身世隐瞒,与大秦血战到底,即便是背上千古骂名,但至少保护了亿万生灵,舍小就大,此为上策;将身世与难言之隐公之于众,请太后、宗亲与朝中老臣会商,若是百官与百姓仍认他为帝,则与大秦讲和,两国互不侵犯,若是百官不认他为帝,则另立新君,由新君决定是战是和,此为中策;远走高飞,他与她避世而居,再不理会胡汉之争,只与心爱之人双宿双飞,此为下策。
他仔细思量着,下策是让他临阵脱逃,万不可行;中策太过冒险,万一朝中老臣另立新君,则仍不免生出内乱。如此看来,他只能选择上策。就两国国力而言,大凉无疑处于劣势,但为了大凉百姓,为了这片养育他二十余年的土地,他别无选择。
罢了,他本是异族,却窃居汉族皇位,如今两国纷争,他既然选择保护大凉百姓,便成了氐族的罪人,战争结束后,他必会将身世昭告天下,无论是引咎退位,或是以死谢罪,他都毫无怨言。但愿,她不要被牵连进来。
她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他的想法,拉住他的手。
明明是身处稍不留意就会落入万丈深渊的绝壁陡崖之上,她却依然从容淡静,仿佛前面的从来都不是炼狱,也没有什么荆棘。那样不顾一切的坚决以及一去不回的气势,在这一瞬间从眼前这个柔弱的女子体内迸发出来,如同雪地反着白炽的阳光,耀眼夺目得让人不敢直视。他眼中盈满泪水,将她紧紧抱在怀里。
可惜天不遂人愿,虽然他极力抵御,但最终,大秦铁骑仍然兵临城下。都城被围,内无大将,外无援兵,破城只是早晚。他登上城楼,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着氐族人:神情彪悍,不脱野蛮习气,嗜血成性,每个士兵的马颈下竟挂着累累首级,观之令人胆战。如果他生活在大秦,或许现在他也会是这样吧。一瞬间,他对自己被掉包有些庆幸。
但现在,他是大凉国君,他的责任是击退敌军,保大凉百姓平安。他派遣使者到对方军营中求和,却被大秦主帅斩杀。一旦破城,则大凉的一切皆属于大秦。如此看来,他唯一的选择便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可此时,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大秦退兵了。原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秦、凉两国僵持不下之时,赵、燕、汉诸国联手袭击大秦后方,已长驱直人数百里。大秦国力虽强,却也经不起腹背受敌,急召攻凉之师回援。
他惊喜交加,在战争之初,他多次派遣使者向三国求救,但他们均以种种理由推托。他本以为他们会在两国交战时趁火打劫,分一杯羹,没想到被打劫的竟是大秦。原来他们也看到了大秦的野蛮,对大秦心生恐惧,惧其一步步走向强大。
敌军退了,但他的身世也无法再隐瞒。满朝文武都认为他虽是氐族人,但并无通敌之举,并且保住了大凉江山,并不反对他继续做大凉国君,但他深知自己身上流着氐族人的血,身为氐族后裔,与母族开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他写下一封传位诏书,将皇位传与其异母弟,随后在宫中自尽。
她得知后,没有大悲大痛,嘴里缓缓吐出几个字:“他终究还是走了。”他们那日对话,他做出全力一战的决定,她便明白,他早就有以死谢罪的打算。当晚,她在宫中饮下毒酒,遗命是,无论如何要与他合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这是他们当年的誓言。
风云已动,可即便是再大的风雨,也会有天晴的一日;天下已乱,可就算再乱的天下,也终有一日回归于安宁。
编辑/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