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 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从活动主题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
2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参观、调查、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的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4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其运行与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
5 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性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落实既定的课程计划,还应当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意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师生的活动方式
1 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对活动的主动探究
(1)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的敏感、关注、怀疑、反思、探究等。学生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中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与同伴的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在教师提示的范围内选择。
(3)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方式。主要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跨地区的合作探究。
(4)遵循“亲历实践,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探究,亲身实践体验,防止浅尝辄止。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只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更重视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情绪体验。
2 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指导过程而言,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指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就指导的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学校教师应善于协调统筹,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和校外指导人员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特征的内在需求。就指导的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都应有所不同。年级越低,指导力度越大、越强;年级越高,指导力度则越小、越弱,但这种指导作用自始至终都应当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导合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分工,启发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
(2)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应努力成为倾听者,倾听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以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充分施展。通过倾听、交流,实现师生内心情感世界的沟通。
(3)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而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与此同时,不迁就、不放纵,在充分尊重其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
(4)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表达方式上,允许多样化和个性化。
(5)指导学生保存原始材料。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收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录一定要具体、客观、真实,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痕迹,便于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同时,这些记录也将成为日后教师进行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客观依据。
总之,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讲授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同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符 洁
1 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从活动主题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
2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参观、调查、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的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4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其运行与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
5 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性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落实既定的课程计划,还应当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意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师生的活动方式
1 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对活动的主动探究
(1)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的敏感、关注、怀疑、反思、探究等。学生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中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与同伴的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在教师提示的范围内选择。
(3)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方式。主要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跨地区的合作探究。
(4)遵循“亲历实践,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探究,亲身实践体验,防止浅尝辄止。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只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更重视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情绪体验。
2 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指导过程而言,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指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就指导的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学校教师应善于协调统筹,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和校外指导人员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特征的内在需求。就指导的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都应有所不同。年级越低,指导力度越大、越强;年级越高,指导力度则越小、越弱,但这种指导作用自始至终都应当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导合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分工,启发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
(2)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应努力成为倾听者,倾听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以使他们的天赋得以充分施展。通过倾听、交流,实现师生内心情感世界的沟通。
(3)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而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与此同时,不迁就、不放纵,在充分尊重其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
(4)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表达方式上,允许多样化和个性化。
(5)指导学生保存原始材料。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收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录一定要具体、客观、真实,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痕迹,便于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同时,这些记录也将成为日后教师进行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客观依据。
总之,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讲授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同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