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竹影》作为丰子恺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影响广大。本文从郁达夫的观点“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出发,解读《竹影》中的“人情”之美,包括三个部分:其一,见微而能知著、弦外善弹余音,以平民的视角写平民的生活。于平民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映现出他的凡人之情;其二,怀抱一颗自然澄澈的童心体察世间万物,重情趣、尊率真、贵自然,汩涌出作家返朴归真的性灵,映现出他的稚子之情;其三,书、画、文、译身兼数艺,中西思想相互交融,以艺术之美观照现实,映现出他的艺术家之情。这三种情感交织共融,兼以淡泊朴素、细腻自然的笔墨,在絮语闲谈的描述中,显露出隽永的情致和腴厚的风华。
关键词:丰子恺 《竹影》 语言风格 人情美
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现在看来,他依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漫画著称于世,堪为中国漫画的奠基者,画作颇丰;他的书法蕴宏大气度和烂漫气质于毫芒之间,情韵颇丰;精通多国语言,融汇中西,译作颇丰;身为人师,致力“艺术教育”,为祖国的音乐和美术事业发展贡献颇丰。但丰子恺的散文同样自然和易、真淳隽永,是现代文学中一道独特风景。即便世殊事异,其散文中的淡然精神和盎然童趣都卓然独立于历史潮涌之中,静驻在人们心里。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于他的画笔之上。”
《竹影》作为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品之一,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课文,受到许多学生的喜欢:他笔下的人与物事是那么亲切可爱,同是孩子的“我”、弟弟、华明,有趣的描墨竹游戏,一切就取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的语言又是那么简单明快,人人都能看懂,常常要被逗笑。但当我们以为“不过如此”,这就是一篇写孩子们乱画游戏的文章之时,又突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借“爸爸”之口,生动凝练地比较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理念的不同,从中国画的精神气质中自然引导出更深远的启示。
一.半丛竹上有真意
郁达夫有一言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用来描述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相得益彰,非常贴切,延伸来想极富趣味。沙子和花朵已是生活中非常细微的部分,沙丘固然壮观,全朵花自然美丽,但这种美一则需仔细描绘不可缺漏;一则太过完整失去了想象空间。一粒沙与半瓣花恰如小中取精,《竹影》写的就是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闲来就着月光描竹影的平凡游戏,但能抓住了“竹影”这个突出特征进行描绘和议论升华,就使得笔下的琐碎生活别有意趣。当然,要想发现大千世界中的“半丛竹”,就考验着作家咀嚼生活,精心提炼的水平,也即“看”的艺术。
俞平伯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况”,这样的评语用在其散文上同样合适。所谓“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除了题材平凡,《竹影》就单叙一件小事,通过单线条情节发展故事:饭后我与弟弟在院子里乘凉——弟弟的同学华明来玩——大家对月光下的竹影发生兴趣——找来炭笔描画游戏——爸爸加入——谈论画马画竹的难易,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朱砂画竹的精神——游戏后大家告别。整篇文章就是饭后乘凉时孩子们即兴的一场游戏,不以曲折波澜的情节取胜,但通过抓住关键“竹影”、适当议论“中国画的精神”,同样写得妙趣横生、引人思考。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评价:“任何琐碎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竹影》实际上也就是突破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写出大家司空见惯的“闲事”里的美来。
这平实文字中灌注的正是作家的凡人之情。如果没有一颗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凡心,是无法观察到月影下竹影婆娑的美丽,孩子们生动有趣的对话,晚上月光下的人影头冒烟;写出华明害怕被“我”爸爸责怪画花了地板的局促,藏起半寸长的“法宝”(铅笔)中对知识的爱护,爸爸加入孩子们游戏时大家的欢欣鼓舞。其实,在《野外理发处》中丰子恺阐述了他作画取材的取向“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这正表明了他真实生活即是美的现实观。
二.情真意厚网落花
丰子恺的散文是许多人学生时代就已熟悉的老朋友了,除了《竹影》,《给我的孩子们》、《山中避雨》、《白鹅》等文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至于平时的练习、考卷上接触到的就更多了。笔者在遇到丰子恺的散文阅读时总是又恨又爱,恨自然是烦恼作为考题要回答稀奇古怪的提问,爱则是真心欢迎这些平易可爱的小文章,犹如一阵清风,让人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不禁会心一笑。
儿童在传统文学中一直没有地位,但从“五四”以来,受着外来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纯真斑斓的儿童世界,呼吁呵护儿童“救救孩子”的同时,也是在反映现实世界的黑暗。冰心的儿童文学理念在这之中较为独特,是像大姐姐一样倾听、尊重、体贴孩子。但丰子恺的与她又有不同,在的众多写儿童的散文中,他仿佛就是一个大孩子,常替儿童发出他们的心声“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对华明坐在椅子上摇晃脚、带头在水泥地上“乱画”的行为丝毫不以为忤。一群孩子本来是在讨论影子冒烟的问题,一会却被转移了注意力纷纷玩起了描竹影的游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天性使然。丰子恺所秉持的本真赤诚的童心,使他能真正想儿童之所想,写出充满童趣不造作的文字来。他曾发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的由衷赞叹,崇尚向往着那终将逝去的童真,只好像“蜘蛛网落花”一样,用文艺作品稍稍留住一点生命之春的痕迹。就像《竹影》中的爸爸一样,用身体力行地加入游戏来保护孩子们的一片童心创造力,在游戏中寓教于乐,慢慢与孩子们聊起艺术与人生的深远话题。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子恺画集》,封面就是丰子恺请只有5岁的女儿软软创作的,足可见他是真心赞美欣赏儿童的创造力。 三.童心纯澈观世间
初一的语文教材中选入《竹影》,最首当其冲的意图当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短短的一篇散文,至少语约义丰地讨论了三个艺术问题:创造与模仿的关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风格差异;朱砂画所表现出的中国画求神似的极致。这几个问题都是作为引路人的“爸爸”给孩子们上的艺术入门课内容。世界上的大部分艺术形式实则都是相通的,不论是描竹影、写文章、练书法等等,都有一个先模仿熟练进而形成自我独特创造的过程。外国故事里也有达芬奇画鸡蛋这样的启示模式。但同中也有异,西方油画注重色彩的丰富,素描作品强调比例形似;中国画则历来有神似意在的传统,泼墨山水间洋溢的是艺术家与自然风景共融的精神。在文中,这被形象地总结为“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并从西方科学的角度介绍了墨色中包含着三原色的理论,与“一生万物”的古典哲学观点交相辉映,这在书写市斤生活、儿童意趣的散文中是不多见的,但在《竹影》中却完全不显说教,这有赖于作者身兼数艺的广博艺术积淀(融会贯通,大道理简单说)和一颗童心化平凡琐屑为美的艺术思想。
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始终灌注于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他认为“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成艺术家”。“童心说”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主要特色,也是其散文艺术的重要特色。“童心”即“艺术心”,也就是艺术精神,它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反映在人生上就是“真诚,仁爱,情趣和创造力”。怀抱着一颗童心观世间,孩子们信手涂鸦墨竹是天才可爱的;像一只青蛙跳将过来的华明是淘气可爱的;随处可见的月光、竹影是别致可爱的。一切平凡的事物因此被赋予了新解,人间无处不明朗可爱。如此纯洁真诚的稚子之情同样是“人情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艺术的人生”向童心世界的回归。真正的艺术想必不在于多么繁复华丽的技巧修饰,而只在灵魂中赤诚之情的体现,最赤诚莫过于儿童,丰子恺一生流连的艺术生活境界正是建构在一颗童心之上。
四.其色淡而其味浓
一篇散文的情感丰沛、思想深邃,但要想传神地表达出“一粒沙”“半瓣花”,也考验着作家写作语言形式的功夫,也即“说的艺术。”《竹影》就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潜含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性,无形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朴实平淡的语言中建构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读起来就仿佛身处家长里短的亲近氛围中,无拘无束,感觉到字里行间真实不作伪的情感。
赵景深在《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中评论“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巴金也曾称丰子恺是“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家”,赞其散文“写的十分朴素,非常真诚,他的悲欢,他的幸与不幸,紧紧抓住我的心”。由此可见子恺散文看似平淡无奇的“说”之中有着浓郁艺术色彩,能以平实文字写出美文效果,蕴动人力量于不动声色中。在这说的艺术中,又分为三个方面,都可以很好地在《竹影》中得到体现:
第一、语言自然细腻,很好的融汇白话文的形式与古典文学的底蕴,更增添以音乐美术等艺术风味。开篇对于黄昏明暗交替之际的景致描写,朴素中显出别致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乏”、“跳”赋予天空以人性的意趣,色调的变化是美术的视角,一转眼又是音阶上的分层了。这样自然细腻的语言读来轻松写意,看似非常好学,但是其“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神韵才是“说”的艺术中的精髓。
第二、幽默手法的运用。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讲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弟弟的同学华明,一出场就是“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随后又是“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画起墨竹来“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虽然没有任何的外貌描写,一个淘气聪明的小男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相较与我和弟弟,甚至是博学的爸爸,华明的形象都要更为出彩,就是由于生动笔墨的运用。
第三、情感率真。丰子恺曾把自己的一本散文及题为《率真集》并在序言中写到“此等文稿。虽无足取,但皆出于率真。”真挚善良的童心与这种率真相辅相成,正是因为奉童真至上,所以散文中无所不谈、无所可瞒。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都常以他“小燕子一般的儿女们”为摹本,《竹影》也是如此,深情记录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如描墨竹一般的趣事、种种如争论每丛竹的归属的天真自然之思想。文中的“爸爸”体贴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绪,与他们一起游戏讨论,一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严父形象。显见是丰子恺本人赞美儿童肯定率真精神的映现。读者与儿童一样,在作者眼中都是平等交流的对象,直接的情感交流使得《竹影》中关于艺术教育、人生思考的议论都平易近人,中肯可亲。其实古往今来,最动人的必定是那些满怀情感的文字。
丰子恺用最平凡不过的题材,最简单不过的叙事写人情节、最明白不过的单线条时间发展顺序写《竹影》,“生前已是越写越画越平凡,稀奇的是我们今日却越看越读越永远了。”身处不同时代,读者今天读来仍能感到其幽默中蕴含的生动韵味;平凡中潜藏的哲理教诲。即便什么都不想,只沉浸在其活泼简单的文字中,人人都能读懂,人人都感到写的仿佛就是自己的生活。不自觉的会心一笑。正是所谓“曲高和众”的艺术精神,用真挚的情感把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奉献给大众,这些亲切的文学作品就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同时,《竹影》所呈现的平易冲淡、意蕴悠长,关怀人情的语言风格也容易被年轻人接受,针对现代过度奢靡、夸张、雕饰的文风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竹影》以人为中心,凡人之情、稚子之情、艺术之情融会而成最广博深厚的人情关注世间。在其文章之美外,人们能感到普世的价值引导:贴近自然、贴近人生,在对幼小,纤弱生命的呵护中体验自我的生命力量。丰子恺以他自然澄澈的童心体察世间万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静观人生的方式,于闲谈絮语中说来生命的体悟,投注现世的关怀。世情物暖正是从这点滴中汇聚起来,创造出《竹影》所代表的丰子恺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饱含着像橄榄般越嚼越香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吉川幸次郎:《译者的话》,见丰一吟选编《丰子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261页。
[2]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见丰一吟选编《丰子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262页。
[3]丁秀娟:《感悟丰子恺》,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34页。
[4]云在青天水在瓶: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
[5]柔石:《丰子恺君底飘然的态度》,转引自张龙富《自然和易 真淳隽永—丰子恺散文风格简论》,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7卷第3期
[6]同[3],第129页
[7]朱红林:《丰子恺散文艺术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关键词:丰子恺 《竹影》 语言风格 人情美
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现在看来,他依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漫画著称于世,堪为中国漫画的奠基者,画作颇丰;他的书法蕴宏大气度和烂漫气质于毫芒之间,情韵颇丰;精通多国语言,融汇中西,译作颇丰;身为人师,致力“艺术教育”,为祖国的音乐和美术事业发展贡献颇丰。但丰子恺的散文同样自然和易、真淳隽永,是现代文学中一道独特风景。即便世殊事异,其散文中的淡然精神和盎然童趣都卓然独立于历史潮涌之中,静驻在人们心里。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于他的画笔之上。”
《竹影》作为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品之一,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课文,受到许多学生的喜欢:他笔下的人与物事是那么亲切可爱,同是孩子的“我”、弟弟、华明,有趣的描墨竹游戏,一切就取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的语言又是那么简单明快,人人都能看懂,常常要被逗笑。但当我们以为“不过如此”,这就是一篇写孩子们乱画游戏的文章之时,又突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借“爸爸”之口,生动凝练地比较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理念的不同,从中国画的精神气质中自然引导出更深远的启示。
一.半丛竹上有真意
郁达夫有一言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用来描述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相得益彰,非常贴切,延伸来想极富趣味。沙子和花朵已是生活中非常细微的部分,沙丘固然壮观,全朵花自然美丽,但这种美一则需仔细描绘不可缺漏;一则太过完整失去了想象空间。一粒沙与半瓣花恰如小中取精,《竹影》写的就是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闲来就着月光描竹影的平凡游戏,但能抓住了“竹影”这个突出特征进行描绘和议论升华,就使得笔下的琐碎生活别有意趣。当然,要想发现大千世界中的“半丛竹”,就考验着作家咀嚼生活,精心提炼的水平,也即“看”的艺术。
俞平伯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况”,这样的评语用在其散文上同样合适。所谓“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除了题材平凡,《竹影》就单叙一件小事,通过单线条情节发展故事:饭后我与弟弟在院子里乘凉——弟弟的同学华明来玩——大家对月光下的竹影发生兴趣——找来炭笔描画游戏——爸爸加入——谈论画马画竹的难易,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朱砂画竹的精神——游戏后大家告别。整篇文章就是饭后乘凉时孩子们即兴的一场游戏,不以曲折波澜的情节取胜,但通过抓住关键“竹影”、适当议论“中国画的精神”,同样写得妙趣横生、引人思考。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评价:“任何琐碎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竹影》实际上也就是突破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写出大家司空见惯的“闲事”里的美来。
这平实文字中灌注的正是作家的凡人之情。如果没有一颗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凡心,是无法观察到月影下竹影婆娑的美丽,孩子们生动有趣的对话,晚上月光下的人影头冒烟;写出华明害怕被“我”爸爸责怪画花了地板的局促,藏起半寸长的“法宝”(铅笔)中对知识的爱护,爸爸加入孩子们游戏时大家的欢欣鼓舞。其实,在《野外理发处》中丰子恺阐述了他作画取材的取向“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这正表明了他真实生活即是美的现实观。
二.情真意厚网落花
丰子恺的散文是许多人学生时代就已熟悉的老朋友了,除了《竹影》,《给我的孩子们》、《山中避雨》、《白鹅》等文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至于平时的练习、考卷上接触到的就更多了。笔者在遇到丰子恺的散文阅读时总是又恨又爱,恨自然是烦恼作为考题要回答稀奇古怪的提问,爱则是真心欢迎这些平易可爱的小文章,犹如一阵清风,让人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不禁会心一笑。
儿童在传统文学中一直没有地位,但从“五四”以来,受着外来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纯真斑斓的儿童世界,呼吁呵护儿童“救救孩子”的同时,也是在反映现实世界的黑暗。冰心的儿童文学理念在这之中较为独特,是像大姐姐一样倾听、尊重、体贴孩子。但丰子恺的与她又有不同,在的众多写儿童的散文中,他仿佛就是一个大孩子,常替儿童发出他们的心声“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对华明坐在椅子上摇晃脚、带头在水泥地上“乱画”的行为丝毫不以为忤。一群孩子本来是在讨论影子冒烟的问题,一会却被转移了注意力纷纷玩起了描竹影的游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天性使然。丰子恺所秉持的本真赤诚的童心,使他能真正想儿童之所想,写出充满童趣不造作的文字来。他曾发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的由衷赞叹,崇尚向往着那终将逝去的童真,只好像“蜘蛛网落花”一样,用文艺作品稍稍留住一点生命之春的痕迹。就像《竹影》中的爸爸一样,用身体力行地加入游戏来保护孩子们的一片童心创造力,在游戏中寓教于乐,慢慢与孩子们聊起艺术与人生的深远话题。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子恺画集》,封面就是丰子恺请只有5岁的女儿软软创作的,足可见他是真心赞美欣赏儿童的创造力。 三.童心纯澈观世间
初一的语文教材中选入《竹影》,最首当其冲的意图当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短短的一篇散文,至少语约义丰地讨论了三个艺术问题:创造与模仿的关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风格差异;朱砂画所表现出的中国画求神似的极致。这几个问题都是作为引路人的“爸爸”给孩子们上的艺术入门课内容。世界上的大部分艺术形式实则都是相通的,不论是描竹影、写文章、练书法等等,都有一个先模仿熟练进而形成自我独特创造的过程。外国故事里也有达芬奇画鸡蛋这样的启示模式。但同中也有异,西方油画注重色彩的丰富,素描作品强调比例形似;中国画则历来有神似意在的传统,泼墨山水间洋溢的是艺术家与自然风景共融的精神。在文中,这被形象地总结为“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并从西方科学的角度介绍了墨色中包含着三原色的理论,与“一生万物”的古典哲学观点交相辉映,这在书写市斤生活、儿童意趣的散文中是不多见的,但在《竹影》中却完全不显说教,这有赖于作者身兼数艺的广博艺术积淀(融会贯通,大道理简单说)和一颗童心化平凡琐屑为美的艺术思想。
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始终灌注于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他认为“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成艺术家”。“童心说”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思想主要特色,也是其散文艺术的重要特色。“童心”即“艺术心”,也就是艺术精神,它包含“真、善、美”三个层次,反映在人生上就是“真诚,仁爱,情趣和创造力”。怀抱着一颗童心观世间,孩子们信手涂鸦墨竹是天才可爱的;像一只青蛙跳将过来的华明是淘气可爱的;随处可见的月光、竹影是别致可爱的。一切平凡的事物因此被赋予了新解,人间无处不明朗可爱。如此纯洁真诚的稚子之情同样是“人情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艺术的人生”向童心世界的回归。真正的艺术想必不在于多么繁复华丽的技巧修饰,而只在灵魂中赤诚之情的体现,最赤诚莫过于儿童,丰子恺一生流连的艺术生活境界正是建构在一颗童心之上。
四.其色淡而其味浓
一篇散文的情感丰沛、思想深邃,但要想传神地表达出“一粒沙”“半瓣花”,也考验着作家写作语言形式的功夫,也即“说的艺术。”《竹影》就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潜含一种与读者对话的可能性,无形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朴实平淡的语言中建构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读起来就仿佛身处家长里短的亲近氛围中,无拘无束,感觉到字里行间真实不作伪的情感。
赵景深在《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中评论“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巴金也曾称丰子恺是“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家”,赞其散文“写的十分朴素,非常真诚,他的悲欢,他的幸与不幸,紧紧抓住我的心”。由此可见子恺散文看似平淡无奇的“说”之中有着浓郁艺术色彩,能以平实文字写出美文效果,蕴动人力量于不动声色中。在这说的艺术中,又分为三个方面,都可以很好地在《竹影》中得到体现:
第一、语言自然细腻,很好的融汇白话文的形式与古典文学的底蕴,更增添以音乐美术等艺术风味。开篇对于黄昏明暗交替之际的景致描写,朴素中显出别致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乏”、“跳”赋予天空以人性的意趣,色调的变化是美术的视角,一转眼又是音阶上的分层了。这样自然细腻的语言读来轻松写意,看似非常好学,但是其“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神韵才是“说”的艺术中的精髓。
第二、幽默手法的运用。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讲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弟弟的同学华明,一出场就是“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随后又是“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画起墨竹来“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虽然没有任何的外貌描写,一个淘气聪明的小男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相较与我和弟弟,甚至是博学的爸爸,华明的形象都要更为出彩,就是由于生动笔墨的运用。
第三、情感率真。丰子恺曾把自己的一本散文及题为《率真集》并在序言中写到“此等文稿。虽无足取,但皆出于率真。”真挚善良的童心与这种率真相辅相成,正是因为奉童真至上,所以散文中无所不谈、无所可瞒。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都常以他“小燕子一般的儿女们”为摹本,《竹影》也是如此,深情记录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如描墨竹一般的趣事、种种如争论每丛竹的归属的天真自然之思想。文中的“爸爸”体贴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绪,与他们一起游戏讨论,一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严父形象。显见是丰子恺本人赞美儿童肯定率真精神的映现。读者与儿童一样,在作者眼中都是平等交流的对象,直接的情感交流使得《竹影》中关于艺术教育、人生思考的议论都平易近人,中肯可亲。其实古往今来,最动人的必定是那些满怀情感的文字。
丰子恺用最平凡不过的题材,最简单不过的叙事写人情节、最明白不过的单线条时间发展顺序写《竹影》,“生前已是越写越画越平凡,稀奇的是我们今日却越看越读越永远了。”身处不同时代,读者今天读来仍能感到其幽默中蕴含的生动韵味;平凡中潜藏的哲理教诲。即便什么都不想,只沉浸在其活泼简单的文字中,人人都能读懂,人人都感到写的仿佛就是自己的生活。不自觉的会心一笑。正是所谓“曲高和众”的艺术精神,用真挚的情感把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奉献给大众,这些亲切的文学作品就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同时,《竹影》所呈现的平易冲淡、意蕴悠长,关怀人情的语言风格也容易被年轻人接受,针对现代过度奢靡、夸张、雕饰的文风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竹影》以人为中心,凡人之情、稚子之情、艺术之情融会而成最广博深厚的人情关注世间。在其文章之美外,人们能感到普世的价值引导:贴近自然、贴近人生,在对幼小,纤弱生命的呵护中体验自我的生命力量。丰子恺以他自然澄澈的童心体察世间万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静观人生的方式,于闲谈絮语中说来生命的体悟,投注现世的关怀。世情物暖正是从这点滴中汇聚起来,创造出《竹影》所代表的丰子恺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饱含着像橄榄般越嚼越香的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吉川幸次郎:《译者的话》,见丰一吟选编《丰子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261页。
[2]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见丰一吟选编《丰子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262页。
[3]丁秀娟:《感悟丰子恺》,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34页。
[4]云在青天水在瓶: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
[5]柔石:《丰子恺君底飘然的态度》,转引自张龙富《自然和易 真淳隽永—丰子恺散文风格简论》,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7卷第3期
[6]同[3],第129页
[7]朱红林:《丰子恺散文艺术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