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教师要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适时追问、点拨,精心组织开展丰富有效的教學活动,建构“自主”与“点拨”的和弦,
【关键词】发问;追问;点拨;有效教学
“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是激发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因此教师应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发问——开启思路。让自主课堂有的放矢
1.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又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思考性的提问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2.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长的时间思考问题;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仔细说明、斟酌、补充或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二、追问一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
1.设置“陷阱”迫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典型错误。有意识地设置“陷阱”,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辨析,以错悟错,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2.一题多解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编制有两种以上解题方案的习题,通过这类习题的不同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注意各分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探究多种解法,尽可能找到独特、巧妙的最佳方法。
3.一题多变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变化一道典型题的条件、结论、形式等继续提问,将原题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点拨——画龙点睛,创造“自主”与“点拨”的共振
点拨,意思是“指点、启发”。教师用不着痕迹的点拨,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认识客观世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找隐藏在暗处的可利用资源——类比点拨
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避免不了会出现障碍,但渗透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肯定在以前解决问题时应用过,这时,教师不必直接揭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与要处理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类比两个问题的题设和结论来处理新问题。这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总结数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很大。
2.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散点拨
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思路去处理问题。这时他的想法尽管可能会走些弯路,但教师不要强行遏制学生沿自己的想法继续下去,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点拨时,将学生的不同想法归好类,做好概括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学生找出自己解题思路的优劣,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课堂上会更民主、更平等、更和谐。
3.解释你的理由——试误点拨
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思维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切不可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向下走,教师可推波助谰,让学生的错误很清晰地暴露出来,直至自己醒悟为止。有时学生很难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不妨让学生说说每步的理由,这种点拨策略,对出错的学生,或以后还会出现类似错误的学生帮助很大,它会教会学生审视和评价自己的思维。
4.多给学生一个选择——反问点拨
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状况,此时课堂上会很活跃,学生希望老师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实施反问点拨,先多给学生一个选择,通过一个假设或一个反例图示让学生去诊断自己的思维,对学生而言,往往比赞扬和奖赏更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让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关键词】发问;追问;点拨;有效教学
“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是激发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因此教师应练就课堂三重功——发问、追问和点拨。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一、发问——开启思路。让自主课堂有的放矢
1.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又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思考性的提问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2.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长的时间思考问题;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仔细说明、斟酌、补充或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二、追问一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
1.设置“陷阱”迫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典型错误。有意识地设置“陷阱”,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辨析,以错悟错,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2.一题多解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编制有两种以上解题方案的习题,通过这类习题的不同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注意各分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探究多种解法,尽可能找到独特、巧妙的最佳方法。
3.一题多变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变化一道典型题的条件、结论、形式等继续提问,将原题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点拨——画龙点睛,创造“自主”与“点拨”的共振
点拨,意思是“指点、启发”。教师用不着痕迹的点拨,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认识客观世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找隐藏在暗处的可利用资源——类比点拨
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避免不了会出现障碍,但渗透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肯定在以前解决问题时应用过,这时,教师不必直接揭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与要处理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类比两个问题的题设和结论来处理新问题。这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总结数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很大。
2.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散点拨
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总喜欢按自己的思路去处理问题。这时他的想法尽管可能会走些弯路,但教师不要强行遏制学生沿自己的想法继续下去,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点拨时,将学生的不同想法归好类,做好概括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学生找出自己解题思路的优劣,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课堂上会更民主、更平等、更和谐。
3.解释你的理由——试误点拨
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思维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切不可直接点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向下走,教师可推波助谰,让学生的错误很清晰地暴露出来,直至自己醒悟为止。有时学生很难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不妨让学生说说每步的理由,这种点拨策略,对出错的学生,或以后还会出现类似错误的学生帮助很大,它会教会学生审视和评价自己的思维。
4.多给学生一个选择——反问点拨
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状况,此时课堂上会很活跃,学生希望老师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实施反问点拨,先多给学生一个选择,通过一个假设或一个反例图示让学生去诊断自己的思维,对学生而言,往往比赞扬和奖赏更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让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