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砀山县酥梨炭疽病造成流行性暴发,受害面积3.33万公顷。病叶感病单株100%,落叶量达到半数的占50%,全部落叶的20%,轻度落叶的30%,病果感病单株85%,经济损失较重。
为了了解酥梨炭疽病发生的原因,我们调查了全县13个乡镇的部分梨园,提取了砀山县气象局2008年8月底以前的气象资料,经分析认为是环境、果树生理和人为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炭疽病的流行暴发。
1 环境原因
环境条件是直接影响砀山酥梨栽培和病虫防治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气象、土壤、栽植密度和病源。
1.1 气象因素
砀山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2008年6月份降雨68,9毫米,雨日7天,相对湿度76.2%;7月份降雨336.8毫米,雨日20天,相对湿度86.6%;8月份降雨180.4毫米,雨日12天,相对湿度85.5%。砀山县酥梨炭疽病流行暴发期间,降雨616.1毫米,雨日39天。
7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雨集中,雨日持续时间较长,未给果树留有喷药的时间,形成了因气象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1.2土壤因素
较高的相对湿度是梨树炭疽病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影响相对湿度的因子是土壤。而土壤的影响造成相对湿度出现较大差异。
太阳辐射使土壤产生一定的热能量,也叫土壤热容量,而土壤的结构、湿度、色泽、空气和植被又是影响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系数大小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也就形成果园相对湿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土壤、不同园片、不同地段发病指数的高低。也就是说同一果园,不同的地段相对湿度也不一样,在相同的防治条件下发病的比例也不一样。
积水的果园,水的导热率较小,受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园中相对湿度反而偏低,炭疽病发生比率低的原因也就容易解释了。
1.3栽植密度因素
砀山县70%的梨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栽植的,栽植密度一般保持在667平方米40~80株,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的扩展,间伐或回缩力度小,造成梨园整体光照通风不良。影响了园中空气对流(乱流)和水气交换的能力,致使园中相对温度难于向空间释放,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就成为病害发生偏重的又一因素。
1.4病源因素
2007年砀山县一些新果区酥梨炭疽病集中发生,老果区也零星发生,因此,2008年砀山酥梨炭疽病病菌越冬基数较高。
而2008年7—8月份多雨、高温的气象条件已经达到病害流行性暴发的要素,造成炭疽病大暴发。
2 果树生理原因分析
砀山酥梨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和生理循环机能受到抑制时。自身防御病害的能力降低,也最容易受到病害侵染。
2.1 梨树叶片生理
炭疽病发病的因素除降雨外形成的相对湿度是园中蒸散作用形成的相对湿度。蒸散作用是由果树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蒸发作用组成的。降雨和蒸发作用是与蒸腾作用相等或大于蒸腾作用时。梨树的循环生理出现阶段性的停滞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叶片生理代谢过程紊乱,抗病能力降低,致使叶片炭疽病感病率大于果实。
今年7—8月份砀山降雨和蒸散作用出现逆差的时间44天左右,致使全县梨园叶片感炭疽病的比率高达100%,单叶病斑量10~300个,梨树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叶。
2.2梨树果实生理
梨炭疽适宜发病的时间,正是酥梨果实种胚发育中后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种胚发育期果实生长缓慢,初发病时及时喷药,病情容易控制。7月中旬以后,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果实膨大期约60天,据测定采收时300克的果实,膨大期间围长净增180毫米以上,平均日增幅3毫米以上,喷药后,新增长的组织未着药,是最易感病的部位,这也是果实膨大期发生病害难于防治的主要原因。
3 人为原因分析
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也有不少病轻的园片,总结一下,找出差距。有利于今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1 社会原因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差较大,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现有劳动力多为老弱,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淡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难于对抗自然灾害的危害。
3.2 防治概念和防活质量的原因
轻防重治是砀山果农多年来形成的概念,花前不喷铲除剂。花后不及时喷药,用药间隔时间较长,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8年梨树炭疽病暴发时,除少数不施药出现全园性发病的以外,95%以上的梨园,初发病时只是少数单株的内膛或裙枝,而后波及全园。这种发病现象是喷药造成的防治质量问题。
3.3农药安全选用的原因
炭疽病发生时应该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性的药物:施纳宁、溴菌腈、噻霉酮、丙环唑、脒鲜胺锰盐等。同时,选择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药物:络合态80%代森锰锌、代森联、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进行二元复混起到治疗保护的双重作用。在梨炭疽病暴发流行时,果农多是单一使用以上治疗剂和保护剂,或选用防治效果较差的唑类农药。选药不对症或杀菌剂和保护剂不能相结合是难于控制病害发生的又一原因。
3.4果园风光条件不良的原因
除果园密植造成的整体光照和通风条件不良以外,在单一追求产量的意识中。修剪量较轻、留枝量大、严重的影响了果树个体或局部的风光条件,阻碍了对流空气与水汽交换的能力,致使园中相对湿度难于向空间释放。为炭疽病的暴发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病害发生量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3.5果园排灌设施的原因
受土地面积的制约。果农的梨园面积小且分散,妨碍了排灌设施工程的建设,梨园多无排灌条件,渍水无处排放,土壤持水量居高不下,造成园中相对湿度偏高而有利于炭瘟病的发生。
4 建议
(1)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把果农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或合用社,推广科技知识。学习管理技能,增强统一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搞好水利建设,提高果园排灌的能力,降低园中渍水。
(3)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能力。
(4)间伐或调控密植梨树,强化修剪措施,加大夏季修剪力度,彻底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5)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梨花现蕾前喷铲除剂:200倍硫酸铜液或45%施纳宁水剂400倍。
(6)谢花时使用具有保护性能的杀菌剂80%代森锰锌、代森联。5月底、6月初喷1次石灰多量式240-260倍波尔多液,进入炭疽病发生期治疗剂和保护剂混合使用,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为了了解酥梨炭疽病发生的原因,我们调查了全县13个乡镇的部分梨园,提取了砀山县气象局2008年8月底以前的气象资料,经分析认为是环境、果树生理和人为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炭疽病的流行暴发。
1 环境原因
环境条件是直接影响砀山酥梨栽培和病虫防治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气象、土壤、栽植密度和病源。
1.1 气象因素
砀山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2008年6月份降雨68,9毫米,雨日7天,相对湿度76.2%;7月份降雨336.8毫米,雨日20天,相对湿度86.6%;8月份降雨180.4毫米,雨日12天,相对湿度85.5%。砀山县酥梨炭疽病流行暴发期间,降雨616.1毫米,雨日39天。
7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雨集中,雨日持续时间较长,未给果树留有喷药的时间,形成了因气象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1.2土壤因素
较高的相对湿度是梨树炭疽病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影响相对湿度的因子是土壤。而土壤的影响造成相对湿度出现较大差异。
太阳辐射使土壤产生一定的热能量,也叫土壤热容量,而土壤的结构、湿度、色泽、空气和植被又是影响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系数大小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也就形成果园相对湿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土壤、不同园片、不同地段发病指数的高低。也就是说同一果园,不同的地段相对湿度也不一样,在相同的防治条件下发病的比例也不一样。
积水的果园,水的导热率较小,受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园中相对湿度反而偏低,炭疽病发生比率低的原因也就容易解释了。
1.3栽植密度因素
砀山县70%的梨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栽植的,栽植密度一般保持在667平方米40~80株,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的扩展,间伐或回缩力度小,造成梨园整体光照通风不良。影响了园中空气对流(乱流)和水气交换的能力,致使园中相对温度难于向空间释放,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就成为病害发生偏重的又一因素。
1.4病源因素
2007年砀山县一些新果区酥梨炭疽病集中发生,老果区也零星发生,因此,2008年砀山酥梨炭疽病病菌越冬基数较高。
而2008年7—8月份多雨、高温的气象条件已经达到病害流行性暴发的要素,造成炭疽病大暴发。
2 果树生理原因分析
砀山酥梨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和生理循环机能受到抑制时。自身防御病害的能力降低,也最容易受到病害侵染。
2.1 梨树叶片生理
炭疽病发病的因素除降雨外形成的相对湿度是园中蒸散作用形成的相对湿度。蒸散作用是由果树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蒸发作用组成的。降雨和蒸发作用是与蒸腾作用相等或大于蒸腾作用时。梨树的循环生理出现阶段性的停滞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叶片生理代谢过程紊乱,抗病能力降低,致使叶片炭疽病感病率大于果实。
今年7—8月份砀山降雨和蒸散作用出现逆差的时间44天左右,致使全县梨园叶片感炭疽病的比率高达100%,单叶病斑量10~300个,梨树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叶。
2.2梨树果实生理
梨炭疽适宜发病的时间,正是酥梨果实种胚发育中后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种胚发育期果实生长缓慢,初发病时及时喷药,病情容易控制。7月中旬以后,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果实膨大期约60天,据测定采收时300克的果实,膨大期间围长净增180毫米以上,平均日增幅3毫米以上,喷药后,新增长的组织未着药,是最易感病的部位,这也是果实膨大期发生病害难于防治的主要原因。
3 人为原因分析
面对自然灾害,人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也有不少病轻的园片,总结一下,找出差距。有利于今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1 社会原因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差较大,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现有劳动力多为老弱,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淡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难于对抗自然灾害的危害。
3.2 防治概念和防活质量的原因
轻防重治是砀山果农多年来形成的概念,花前不喷铲除剂。花后不及时喷药,用药间隔时间较长,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8年梨树炭疽病暴发时,除少数不施药出现全园性发病的以外,95%以上的梨园,初发病时只是少数单株的内膛或裙枝,而后波及全园。这种发病现象是喷药造成的防治质量问题。
3.3农药安全选用的原因
炭疽病发生时应该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性的药物:施纳宁、溴菌腈、噻霉酮、丙环唑、脒鲜胺锰盐等。同时,选择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药物:络合态80%代森锰锌、代森联、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进行二元复混起到治疗保护的双重作用。在梨炭疽病暴发流行时,果农多是单一使用以上治疗剂和保护剂,或选用防治效果较差的唑类农药。选药不对症或杀菌剂和保护剂不能相结合是难于控制病害发生的又一原因。
3.4果园风光条件不良的原因
除果园密植造成的整体光照和通风条件不良以外,在单一追求产量的意识中。修剪量较轻、留枝量大、严重的影响了果树个体或局部的风光条件,阻碍了对流空气与水汽交换的能力,致使园中相对湿度难于向空间释放。为炭疽病的暴发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病害发生量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3.5果园排灌设施的原因
受土地面积的制约。果农的梨园面积小且分散,妨碍了排灌设施工程的建设,梨园多无排灌条件,渍水无处排放,土壤持水量居高不下,造成园中相对湿度偏高而有利于炭瘟病的发生。
4 建议
(1)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把果农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或合用社,推广科技知识。学习管理技能,增强统一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搞好水利建设,提高果园排灌的能力,降低园中渍水。
(3)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能力。
(4)间伐或调控密植梨树,强化修剪措施,加大夏季修剪力度,彻底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5)在越冬防治的基础上,梨花现蕾前喷铲除剂:200倍硫酸铜液或45%施纳宁水剂400倍。
(6)谢花时使用具有保护性能的杀菌剂80%代森锰锌、代森联。5月底、6月初喷1次石灰多量式240-260倍波尔多液,进入炭疽病发生期治疗剂和保护剂混合使用,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