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销量领先的汽车品牌都有了自己的混动技术和车型,混动这个之前被企业直接跨过的技术领域如今成了香饽饽。
虽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里面明确指出了2035年所有燃油汽车都要配备混合动力系统,但首先这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其次距离2035年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汽车技术也会有多次迭代,而国内汽车厂家如此快速和默契地发展混动到底原因何在?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路线图2.0还规定了2025年所有乘用车WLTC综合油耗要达到4.0升/100km,2030年32升/100km,2035年2.0升/100km,这个虽然也不是强制性标准,但是大概率国家会以这个为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油耗和排放门槛。4.0升日目前中度混合动力车型的油耗水平,纯燃油或轻混车型还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自2020年开始,那些产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开始用混动技术降低油耗。
打响第一炮的是长城,一直以来消费者对于长城发动机的油耗问题都反应比较大,同时长城的纯电产品比例一直比较低,主要靠H6、M6、坦克等燃油车型提升销量,混动技术是一个投入低,见效快的解决方案,从时间上看,长城也在混动技术上早有储备,所以反应时间要比其他企业快一步,据悉,今年夏天,搭载DHT混动技术的产品将会正式量产。紧接着国内新能源领军人物比亚迪也迅速响应,发布了DM-I混动技术,与长城DHT从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了现在的汽车企业已经过了互相抄袭的阶段,对于技术的理解早已有了自己的方向和计划,什么时候推出,完全看市场的需求,DM-I可以将汽油发动机的效率提升到很高的水平,据厂家宣称的热效率达到了恐怖的43%,基本上是汽油发动机的极限了,这也体现了混动技术的优势,因为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只是用于发电,就可以在一直保持很高的燃烧效率,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此后几个月,广汽传祺、奇瑞、吉利、长安汽车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而且与此前的轻混48V等技术不同,都在采用双电机,串并联的最新结构,发动机主要的动作用于发电给电动机提供能源,只是在很少的工况下参与直接驱动,甚至有些还搭载了容量很大的电池,可以保证纯电几十到一百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经常在城市内通勤的用户来说,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驾驶成本和油耗水平。
如果说2021是汽车混动技术年应该不为过,从各家高调宣传自己的混动技术看,似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个细分领域的内卷,无论是热效率、油耗,还是纯电里程,厂家都在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已经超越同行,甚至丰田本田这样的对手,达到了业内领先的水平。一夜之间,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混动领域国际上无出其右的存在,甚至让媒体一度产生了某种错觉,混动要比纯电环保、安全、可靠。我不知道这种技术上的内卷算不算好事,不过至少可以让企业有足够的危机感,在研发上可以更加务实,不好的影响可能会让很多中小企业盲目跟风,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投入,让汽车技術整体产生偏移,盲目否定其他节能技术等。
在中国,竞争越激烈的市场就越容易内卷,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带来的明显问题,反而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至于混动未来如何发展,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本期的特别策划里我们有详细的讨论,敬请关注。
虽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里面明确指出了2035年所有燃油汽车都要配备混合动力系统,但首先这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其次距离2035年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汽车技术也会有多次迭代,而国内汽车厂家如此快速和默契地发展混动到底原因何在?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路线图2.0还规定了2025年所有乘用车WLTC综合油耗要达到4.0升/100km,2030年32升/100km,2035年2.0升/100km,这个虽然也不是强制性标准,但是大概率国家会以这个为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油耗和排放门槛。4.0升日目前中度混合动力车型的油耗水平,纯燃油或轻混车型还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自2020年开始,那些产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开始用混动技术降低油耗。
打响第一炮的是长城,一直以来消费者对于长城发动机的油耗问题都反应比较大,同时长城的纯电产品比例一直比较低,主要靠H6、M6、坦克等燃油车型提升销量,混动技术是一个投入低,见效快的解决方案,从时间上看,长城也在混动技术上早有储备,所以反应时间要比其他企业快一步,据悉,今年夏天,搭载DHT混动技术的产品将会正式量产。紧接着国内新能源领军人物比亚迪也迅速响应,发布了DM-I混动技术,与长城DHT从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明了现在的汽车企业已经过了互相抄袭的阶段,对于技术的理解早已有了自己的方向和计划,什么时候推出,完全看市场的需求,DM-I可以将汽油发动机的效率提升到很高的水平,据厂家宣称的热效率达到了恐怖的43%,基本上是汽油发动机的极限了,这也体现了混动技术的优势,因为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只是用于发电,就可以在一直保持很高的燃烧效率,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此后几个月,广汽传祺、奇瑞、吉利、长安汽车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而且与此前的轻混48V等技术不同,都在采用双电机,串并联的最新结构,发动机主要的动作用于发电给电动机提供能源,只是在很少的工况下参与直接驱动,甚至有些还搭载了容量很大的电池,可以保证纯电几十到一百公里的续航里程,对于经常在城市内通勤的用户来说,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驾驶成本和油耗水平。
如果说2021是汽车混动技术年应该不为过,从各家高调宣传自己的混动技术看,似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这个细分领域的内卷,无论是热效率、油耗,还是纯电里程,厂家都在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已经超越同行,甚至丰田本田这样的对手,达到了业内领先的水平。一夜之间,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混动领域国际上无出其右的存在,甚至让媒体一度产生了某种错觉,混动要比纯电环保、安全、可靠。我不知道这种技术上的内卷算不算好事,不过至少可以让企业有足够的危机感,在研发上可以更加务实,不好的影响可能会让很多中小企业盲目跟风,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投入,让汽车技術整体产生偏移,盲目否定其他节能技术等。
在中国,竞争越激烈的市场就越容易内卷,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带来的明显问题,反而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至于混动未来如何发展,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本期的特别策划里我们有详细的讨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