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进一步强调了演示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鉴于传统讲授法重传授、轻习得的弊端,文章强调演示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演示教学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策略,以人教版必修-《山地的形成》一节中“褶皱山”板块的教学为例,有效系统地对演示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理;演示教学;“褶皱山”;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045-02
演示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具、实物等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可以通过教具、手势等辅助手段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演示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做中学”“讲中学”“乐中学”,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一、重视演示教学的缘由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常用灌输式教学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踊跃性。由于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较为生疏,且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机械记忆短暂地记住地理知识,导致学习上重记忆、轻理解,不能形成基本的地理学科思维,而高中地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升幅度大,学生仅通过机械记忆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从而引发高中地理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演示教学与地理学科知识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意义。著名教育学家阿莫纳维利曾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所以演示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综合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掌握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着重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营造形象化、直观化、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氛围。教师通过演示教学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在探究过程中让其学习地理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并应用到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中可利用身边的道具当学具或制作学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演示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易化,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并且演示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二、演示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在课堂中过度依赖多媒体
由于多媒体具有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有的教师课堂45分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使用课件,甚至在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学生学习受限于课件中,本末倒置,内容庞杂。而且,翻阅多媒体速度过快易导致学生只能形成暂时性记忆,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
2.在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生动的演示教学
学生容易被演示的趣味性吸引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仅记住了演示过程,却忽略其形成原理,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3.实验演示教学时闻难以把握,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差异性,实验环节繁杂、学生操作不当等问题会导致个别学生演示时间过长而拖延教学进度。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分散、散漫、趣味大于学习的问题。
4.演示教学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实验的实效性及可操作性
教师教学时要适当搭配多媒体,但不能为了追求新颖,每篇课件都插入视频,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实验教学,脱离本节课的重点,演示与教学内容没有相呼应,只是为了演示而演示。
三、实施演示教学法的研究性对策
1.多媒体只是辅助性教学,因此教师思路不能跟着课件走,要正确地把控课堂。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十至十五页为最佳,适当配合板书,让学生记笔记及理解知识点,并且,在进行多媒体制作的过程中,应突出教材重难点,幻灯片设计应简洁易懂,选择最适合的资料,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学生学习知识点会应接不暇。
2.教师应进行有現实意义、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演示,而不是一味追求有趣,在演示过程中注意环节与环节间的停顿,确保学生有思考和总结并归纳的时间,对地理知识进行实质性的沉淀。
3.实验应提高效率,规定时间。教师要适当提点、把控课堂,使学生注意力放在探究地理知识上,而不是处于散漫的状态。经反复实践验证,实验活动控制在3-6分钟的话学习效率最高,学生探究热情最高涨。
4.教师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进行演示,进行几种演示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演示,并且注意演示细节,防止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准确体现地理原理。
四、以教学“褶皱山”为例分析演示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褶皱山”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的内容。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缺乏知识基础,而岩层构造在现实中又难以看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演示教学突破难点。教师在这一小节教学过程中,若仅靠讲授法讲授褶皱的形成过程、背斜向斜判别方法等,内容味同嚼蜡,会出现学生记忆不牢固的问题。日后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对原理记忆不深刻,不易掌握并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教师讲授中接受的知识不易被记忆和唤醒,但通过自己实验、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具有易记牢的优势。
1.结合理论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学习了地壳运动会形成褶皱山脉,第二节讲褶皱山是其延展。为了进一步学习褶皱山的地质构造,教师以视频《嵩山》进行导入,引导学生知道褶曲为褶皱山的基本单位和褶皱的成因,要认真观察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背斜与向斜。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学习的地理原理进行关联,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借助教学用具演示,培养学生地理实戢力
(1)利用教科书模拟形成褶皱的过程,利用教科书及练习册叠加模拟褶皱山的形成,教科书在下代表老岩层,练习册在上代表新岩层,然后进行弯曲,分析褶皱由地壳运动的水平擠压形成。将手边的事物利用成学具,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地理原理直观化,方便学生记忆和提升地理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地理实践力。
(2)从形态上判断向斜与背斜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想出利用身体部位表示向斜与背斜。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总结出利用手背及手腕上拱起表示背斜(谐音),手肘向下弯曲表示向斜(谐音),利用谐音可以更好地区分向斜与背斜并加强记忆。
(3)分析地形倒置现象。如利用竹筷子下弯模拟背斜成谷原因,当筷子向两侧弯曲,中间破碎形成毛刺,让学生切身直观感知并说出背斜顶部受岩层张力易破碎形成谷。利用多层彩色海绵模拟向斜,向中心挤压,中间更加紧实,所以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具直观感知地形倒置的原因,使学生对褶皱山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晰和深刻。这一过程将复杂的知识简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地形倒置原因这一重难点。演示教学实验并不一定需要特定仪器,往往利用身边的物品也能解释地理现象。
3.通过板图板书,启发学生思考
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向斜背斜地貌,不同的彩色粉笔画出层理结构的褶皱地貌,底层彩色粉笔代表的岩层老,顶部岩层新,可在中间画水平切线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学生通过板面总结出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在教学中讲绘同步,可以紧跟教师思路边点拨边画图,可以一层一层把各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再通过板图总结知识点。板图板画简单明了、省时高效,可以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主动思考。
4.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感知学习内容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利用多媒体Flash动面演示水、石油、天然气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演示得出向斜储存水,背斜储存石油、天然气。例如,展示火车进入隧道的图片了解隧道呈拱形,并标出含水层的褶皱示意图,引导学生白行说出隧道建设在背斜的原因。学生会发觉一些生活中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背后的因果关系,在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理解地理实践背后的真正意义所在,使学生在发现和理解处理地理问题时提升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地理素养。
通过有效的演示教学触发学生学习动机,拓展地理学科视野,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更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地理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地理演示教学能真正高质量走进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和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磊.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鞠躬:中学地理教具使用的几点浅议[J].教学园地,2010(1):4-7.
[3]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
(责任编辑 谭斯陌)
[关键词]地理;演示教学;“褶皱山”;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045-02
演示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具、实物等进行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可以通过教具、手势等辅助手段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演示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做中学”“讲中学”“乐中学”,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一、重视演示教学的缘由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常用灌输式教学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踊跃性。由于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较为生疏,且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机械记忆短暂地记住地理知识,导致学习上重记忆、轻理解,不能形成基本的地理学科思维,而高中地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升幅度大,学生仅通过机械记忆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从而引发高中地理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演示教学与地理学科知识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意义。著名教育学家阿莫纳维利曾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所以演示教学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综合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掌握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着重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营造形象化、直观化、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氛围。教师通过演示教学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在探究过程中让其学习地理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并应用到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中可利用身边的道具当学具或制作学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演示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易化,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并且演示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
二、演示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在课堂中过度依赖多媒体
由于多媒体具有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有的教师课堂45分钟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使用课件,甚至在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学生学习受限于课件中,本末倒置,内容庞杂。而且,翻阅多媒体速度过快易导致学生只能形成暂时性记忆,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
2.在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生动的演示教学
学生容易被演示的趣味性吸引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仅记住了演示过程,却忽略其形成原理,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3.实验演示教学时闻难以把握,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差异性,实验环节繁杂、学生操作不当等问题会导致个别学生演示时间过长而拖延教学进度。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分散、散漫、趣味大于学习的问题。
4.演示教学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实验的实效性及可操作性
教师教学时要适当搭配多媒体,但不能为了追求新颖,每篇课件都插入视频,所有的内容都进行实验教学,脱离本节课的重点,演示与教学内容没有相呼应,只是为了演示而演示。
三、实施演示教学法的研究性对策
1.多媒体只是辅助性教学,因此教师思路不能跟着课件走,要正确地把控课堂。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十至十五页为最佳,适当配合板书,让学生记笔记及理解知识点,并且,在进行多媒体制作的过程中,应突出教材重难点,幻灯片设计应简洁易懂,选择最适合的资料,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学生学习知识点会应接不暇。
2.教师应进行有現实意义、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演示,而不是一味追求有趣,在演示过程中注意环节与环节间的停顿,确保学生有思考和总结并归纳的时间,对地理知识进行实质性的沉淀。
3.实验应提高效率,规定时间。教师要适当提点、把控课堂,使学生注意力放在探究地理知识上,而不是处于散漫的状态。经反复实践验证,实验活动控制在3-6分钟的话学习效率最高,学生探究热情最高涨。
4.教师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进行演示,进行几种演示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演示,并且注意演示细节,防止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准确体现地理原理。
四、以教学“褶皱山”为例分析演示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褶皱山”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的内容。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缺乏知识基础,而岩层构造在现实中又难以看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演示教学突破难点。教师在这一小节教学过程中,若仅靠讲授法讲授褶皱的形成过程、背斜向斜判别方法等,内容味同嚼蜡,会出现学生记忆不牢固的问题。日后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对原理记忆不深刻,不易掌握并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教师讲授中接受的知识不易被记忆和唤醒,但通过自己实验、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具有易记牢的优势。
1.结合理论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学习了地壳运动会形成褶皱山脉,第二节讲褶皱山是其延展。为了进一步学习褶皱山的地质构造,教师以视频《嵩山》进行导入,引导学生知道褶曲为褶皱山的基本单位和褶皱的成因,要认真观察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背斜与向斜。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学习的地理原理进行关联,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借助教学用具演示,培养学生地理实戢力
(1)利用教科书模拟形成褶皱的过程,利用教科书及练习册叠加模拟褶皱山的形成,教科书在下代表老岩层,练习册在上代表新岩层,然后进行弯曲,分析褶皱由地壳运动的水平擠压形成。将手边的事物利用成学具,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地理原理直观化,方便学生记忆和提升地理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地理实践力。
(2)从形态上判断向斜与背斜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想出利用身体部位表示向斜与背斜。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总结出利用手背及手腕上拱起表示背斜(谐音),手肘向下弯曲表示向斜(谐音),利用谐音可以更好地区分向斜与背斜并加强记忆。
(3)分析地形倒置现象。如利用竹筷子下弯模拟背斜成谷原因,当筷子向两侧弯曲,中间破碎形成毛刺,让学生切身直观感知并说出背斜顶部受岩层张力易破碎形成谷。利用多层彩色海绵模拟向斜,向中心挤压,中间更加紧实,所以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具直观感知地形倒置的原因,使学生对褶皱山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晰和深刻。这一过程将复杂的知识简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地形倒置原因这一重难点。演示教学实验并不一定需要特定仪器,往往利用身边的物品也能解释地理现象。
3.通过板图板书,启发学生思考
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向斜背斜地貌,不同的彩色粉笔画出层理结构的褶皱地貌,底层彩色粉笔代表的岩层老,顶部岩层新,可在中间画水平切线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学生通过板面总结出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在教学中讲绘同步,可以紧跟教师思路边点拨边画图,可以一层一层把各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再通过板图总结知识点。板图板画简单明了、省时高效,可以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主动思考。
4.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感知学习内容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有利用多媒体Flash动面演示水、石油、天然气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演示得出向斜储存水,背斜储存石油、天然气。例如,展示火车进入隧道的图片了解隧道呈拱形,并标出含水层的褶皱示意图,引导学生白行说出隧道建设在背斜的原因。学生会发觉一些生活中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背后的因果关系,在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理解地理实践背后的真正意义所在,使学生在发现和理解处理地理问题时提升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地理素养。
通过有效的演示教学触发学生学习动机,拓展地理学科视野,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更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地理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地理演示教学能真正高质量走进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和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磊.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鞠躬:中学地理教具使用的几点浅议[J].教学园地,2010(1):4-7.
[3]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