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想象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那么,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来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有声有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绘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形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教学《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它寓形象的展示、情感的表达于一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挖掘内涵,开示形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自由地飞翔”,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想飞到哪些地方?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从而明白此时的蜗牛想到哪就到哪,十分自由,心情非常不错。在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又以“得意洋洋”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想象蜗牛会怎样“得意洋洋”?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成天背着奖杯碰到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到蜗牛从此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很重的心态。学生在想象说话中也真正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样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借助形象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拓展教材的能力。
三、借助标点,增扩想象
许多标点都有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的妙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这是一种“虚”的写法,我们应该利用这“虚”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化“虚”为“实”,加深理解。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鲜活有趣,这段句末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我充分挖掘文中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狮子的其他姿态,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有的狮子拥抱在一起,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有的狮子仰望着天空,好像在和天上的星星对话。”这样,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同时又跳出教材进行想象,不仅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狮子”形象,还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依据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一幅精美的画儿,合理的空白能给人想象驰骋的天地,使画面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一篇精巧的文章,合理的空白能给人纵横千里的空间,使文章疏密有致,引人入胜。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捕捉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课文中写得简略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可让学生把握其与中心的联系,充分想象,加深对中心的理解。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文中的母亲柔弱却又强大。对于母亲的形象,文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描写:“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让她来挑。”引导学生再现画面,感受母亲的不易,以及母亲对我和妹妹的关爱,应该不困难,但是仅仅这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对文中母亲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阅读文字层面,而没有真正走进内心。所以,唤醒学生合理想象,进行拓展练笔,能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说: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请用笔写下来。“炎炎夏日 ;狂风暴雨的时候 ;寒风刺骨的冬天 ……”学生读着自己的文字,内心不断丰富着,感动着。这是一个语言和精神相生的过程,语言表达着情感,语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五、续编故事,延伸想象
有些文章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按照文章思路和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云雀的心愿》结尾写道:“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小云雀和妈妈第二年春天会怎么做呢,沙漠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课文中没有写出,可在此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学习了《会走路的树》后,以“美丽的小驯鹿带着小鸟回家,小鸟看见小驯鹿的爸爸,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象翅膀”为话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学完《螳螂捕蝉》后,以“第二天早朝”为开头,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完《爱之链》之后,续编结尾,乔依醒来……这样学生必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不相同的故事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郭根福)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有声有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绘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形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教学《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它寓形象的展示、情感的表达于一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挖掘内涵,开示形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自由地飞翔”,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想飞到哪些地方?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从而明白此时的蜗牛想到哪就到哪,十分自由,心情非常不错。在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又以“得意洋洋”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想象蜗牛会怎样“得意洋洋”?引导学生想象蜗牛成天背着奖杯碰到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到蜗牛从此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很重的心态。学生在想象说话中也真正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样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借助形象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拓展教材的能力。
三、借助标点,增扩想象
许多标点都有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的妙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这是一种“虚”的写法,我们应该利用这“虚”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化“虚”为“实”,加深理解。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鲜活有趣,这段句末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我充分挖掘文中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狮子的其他姿态,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有的狮子拥抱在一起,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有的狮子仰望着天空,好像在和天上的星星对话。”这样,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同时又跳出教材进行想象,不仅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狮子”形象,还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四、依据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一幅精美的画儿,合理的空白能给人想象驰骋的天地,使画面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一篇精巧的文章,合理的空白能给人纵横千里的空间,使文章疏密有致,引人入胜。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捕捉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课文中写得简略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可让学生把握其与中心的联系,充分想象,加深对中心的理解。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文中的母亲柔弱却又强大。对于母亲的形象,文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描写:“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让她来挑。”引导学生再现画面,感受母亲的不易,以及母亲对我和妹妹的关爱,应该不困难,但是仅仅这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对文中母亲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阅读文字层面,而没有真正走进内心。所以,唤醒学生合理想象,进行拓展练笔,能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说: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请用笔写下来。“炎炎夏日 ;狂风暴雨的时候 ;寒风刺骨的冬天 ……”学生读着自己的文字,内心不断丰富着,感动着。这是一个语言和精神相生的过程,语言表达着情感,语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五、续编故事,延伸想象
有些文章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按照文章思路和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云雀的心愿》结尾写道:“这也是妈妈的心愿。到时候,我跟你们一起去。”小云雀和妈妈第二年春天会怎么做呢,沙漠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课文中没有写出,可在此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故事情节,续编故事。学习了《会走路的树》后,以“美丽的小驯鹿带着小鸟回家,小鸟看见小驯鹿的爸爸,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们的想象翅膀”为话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学完《螳螂捕蝉》后,以“第二天早朝”为开头,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完《爱之链》之后,续编结尾,乔依醒来……这样学生必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各不相同的故事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