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112例患者均给予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药物离子透入、中药泡洗、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依从性均达到了85.0%以上,治疗满意度均在90.0%以上。患者的尿量增多,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肢体麻木、疼痛、肢冷,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以及腰膝酸软等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优良率均达到了85%以上。结论: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关键词】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2型糖尿病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也是最为基本的一项治疗措施。近年来中医护理方法逐渐的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且在临床各类疾病的护理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作用[1]。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带来了极大地突破。笔者就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在入组前签署了入组同意书。112例患者,男68例,女44例,患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为(40.3+9.4)岁。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为8—2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3.6+2.2)天。112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气阴两虚证者64例,肝肾阴虚证者16例,阴阳两虚证者14例,肝胃郁热证者8例,脾虚胃热证者6例,阴虚火旺证者4例。
1.2 临床方法
112例患者均给予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实施如下:
1.2.1 2型糖尿病常见症候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候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尿量增多: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和尿色等;叮嘱患者术前少饮水;指导患者合理进行饮食调理,可多进食枸杞、芡实等补肾类药食,例如芡实瘦肉粥。②口干多饮: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口干、口渴情况以及每日的饮水量;保持病房内空气温湿度良好;指导患者多进食西葫芦、百合等润燥生津类食物,例如葛根鱼汤、凉拌黄瓜,并多饮苦丁茶或鲜芦根煎水等;护理人员可根据医生嘱咐,给予患者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进行贴压治疗[2]。③多食易饥:护理人员需通过观察和询问,准确掌握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饮食量,指导患者合理用餐,每餐进食食物需合理搭配蔬菜、肉蛋以及主食,并适当增加芹菜、燕麦等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做到粗细搭配,少食多餐,达到稳定血糖的效果;观察记录患者的体重、身高、臀位和腰围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医生嘱咐,给予患者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进行贴压治疗。④倦怠乏力:指导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疲劳;指导患者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适当运动;饮食中增加鱼肉、山药、香菇等补中益气的物质,例如乌鸡汤、山药炖排骨等;并根据医生嘱咐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或者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3]。⑤肢体麻木、疼痛、肢冷: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每日膳食中加入木耳、黄鳝等活血化瘀的食材,例如洋葱烧黄鳝;同时给予患者足部中药泡洗、双下肢穴位按摩、涌泉穴穴位贴敷以及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⑥视物模糊:护理人员要严格关注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叮嘱患者减少看电视、阅读的时间,多进行闭目养神;指导患者日常多饮用菊花茶等具有明目效果的茶饮;同时给予珍珠明目滴眼液或中药眼部雾化治疗改善患者的视物模糊症状;并进行晴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的穴位按摩;对患者的跌倒因素进行评估,预防跌倒[4]。⑦皮肤瘙痒:叮嘱患者避免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澡,洗澡过程中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香皂、沐浴露等,并且洗澡后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叮嘱患者尽量不要对瘙痒部位进行挠抓,并叮嘱患者勤修指甲;对于瘙痒程度较重的患者,可给予清热燥湿的中药洗剂进行泡洗治疗;叮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和海鲜类。⑧腰膝酸软:指导患者饮食中加入枸杞、黑豆等固肾之物,例如韭菜炒虾仁等;指导患者练习八段锦进行锻炼;同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气海穴、关元穴、涌泉穴穴位按摩,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穴位艾灸治疗,以及耳穴贴压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1.2.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计算出患者每日的热量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患者每日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饱和脂肪酸占每日总能量的比例分别为50—60%、15—20%、20—30%、10%以下。且患者要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并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需低于300mg,并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低于6g。叮嘱患者少食多餐、平衡膳食,忌食甜食、坚果类以及油炸类食物[5]。
1.2.3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散步扥合理的有氧运动进行锻炼。患者的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频率宜保持在每周3—5次为宜,每次的运动量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确定,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并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延长运动时间。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运动要适量,不可劳累,但同时要注意运动要规律,且要持之以恒。
1.2.4 情志调理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叮嘱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在住院区组织多种形式的患者活动,使患者相互间交流治疗经验。应用传统中医的七情归属方式,及时掌握患者情志,指导患者应用移情易性方式分散注意力,调整心态。
2 结果
2.1 患者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情况
患者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药物离子透入、中药泡洗、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依从性均达到了85.0%以上,治疗满意度均在90.0%以上。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患者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情况
2.2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施护效果
患者的尿量增多,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肢体麻木、疼痛、肢冷,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以及腰膝酸软等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优良率均达到了85%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
3 讨论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是一套具有中医护理特色,且操作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护理方案,该方案内容严谨,历经临床时间考验,得到了多方研究的认可,能够满足患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需求,是一套科学的护理方案[6]。
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增强了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表2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施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丹,江志虹.中医护理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1090
[2]郭敬.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0(10):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S].1999-10-0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5-16.
[5]黄冬梅.中药熏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64.
[6]李佳.中医院护士的中医内涵培养探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3):122-123.
【关键词】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2型糖尿病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也是最为基本的一项治疗措施。近年来中医护理方法逐渐的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且在临床各类疾病的护理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作用[1]。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带来了极大地突破。笔者就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在入组前签署了入组同意书。112例患者,男68例,女44例,患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为(40.3+9.4)岁。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为8—2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3.6+2.2)天。112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气阴两虚证者64例,肝肾阴虚证者16例,阴阳两虚证者14例,肝胃郁热证者8例,脾虚胃热证者6例,阴虚火旺证者4例。
1.2 临床方法
112例患者均给予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实施如下:
1.2.1 2型糖尿病常见症候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候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尿量增多: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和尿色等;叮嘱患者术前少饮水;指导患者合理进行饮食调理,可多进食枸杞、芡实等补肾类药食,例如芡实瘦肉粥。②口干多饮: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口干、口渴情况以及每日的饮水量;保持病房内空气温湿度良好;指导患者多进食西葫芦、百合等润燥生津类食物,例如葛根鱼汤、凉拌黄瓜,并多饮苦丁茶或鲜芦根煎水等;护理人员可根据医生嘱咐,给予患者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进行贴压治疗[2]。③多食易饥:护理人员需通过观察和询问,准确掌握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饮食量,指导患者合理用餐,每餐进食食物需合理搭配蔬菜、肉蛋以及主食,并适当增加芹菜、燕麦等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做到粗细搭配,少食多餐,达到稳定血糖的效果;观察记录患者的体重、身高、臀位和腰围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医生嘱咐,给予患者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进行贴压治疗。④倦怠乏力:指导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疲劳;指导患者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适当运动;饮食中增加鱼肉、山药、香菇等补中益气的物质,例如乌鸡汤、山药炖排骨等;并根据医生嘱咐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或者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3]。⑤肢体麻木、疼痛、肢冷: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每日膳食中加入木耳、黄鳝等活血化瘀的食材,例如洋葱烧黄鳝;同时给予患者足部中药泡洗、双下肢穴位按摩、涌泉穴穴位贴敷以及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⑥视物模糊:护理人员要严格关注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叮嘱患者减少看电视、阅读的时间,多进行闭目养神;指导患者日常多饮用菊花茶等具有明目效果的茶饮;同时给予珍珠明目滴眼液或中药眼部雾化治疗改善患者的视物模糊症状;并进行晴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的穴位按摩;对患者的跌倒因素进行评估,预防跌倒[4]。⑦皮肤瘙痒:叮嘱患者避免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澡,洗澡过程中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香皂、沐浴露等,并且洗澡后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叮嘱患者尽量不要对瘙痒部位进行挠抓,并叮嘱患者勤修指甲;对于瘙痒程度较重的患者,可给予清热燥湿的中药洗剂进行泡洗治疗;叮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和海鲜类。⑧腰膝酸软:指导患者饮食中加入枸杞、黑豆等固肾之物,例如韭菜炒虾仁等;指导患者练习八段锦进行锻炼;同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气海穴、关元穴、涌泉穴穴位按摩,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穴位艾灸治疗,以及耳穴贴压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1.2.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计算出患者每日的热量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患者每日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饱和脂肪酸占每日总能量的比例分别为50—60%、15—20%、20—30%、10%以下。且患者要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并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需低于300mg,并严格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低于6g。叮嘱患者少食多餐、平衡膳食,忌食甜食、坚果类以及油炸类食物[5]。
1.2.3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散步扥合理的有氧运动进行锻炼。患者的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频率宜保持在每周3—5次为宜,每次的运动量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确定,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并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延长运动时间。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运动要适量,不可劳累,但同时要注意运动要规律,且要持之以恒。
1.2.4 情志调理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叮嘱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在住院区组织多种形式的患者活动,使患者相互间交流治疗经验。应用传统中医的七情归属方式,及时掌握患者情志,指导患者应用移情易性方式分散注意力,调整心态。
2 结果
2.1 患者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情况
患者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药物离子透入、中药泡洗、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依从性均达到了85.0%以上,治疗满意度均在90.0%以上。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患者对消渴病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情况
2.2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施护效果
患者的尿量增多,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肢体麻木、疼痛、肢冷,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以及腰膝酸软等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优良率均达到了85%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
3 讨论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是一套具有中医护理特色,且操作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护理方案,该方案内容严谨,历经临床时间考验,得到了多方研究的认可,能够满足患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需求,是一套科学的护理方案[6]。
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增强了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表2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施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丹,江志虹.中医护理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1090
[2]郭敬.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0(10):1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S].1999-10-0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S].2013-5-16.
[5]黄冬梅.中药熏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64.
[6]李佳.中医院护士的中医内涵培养探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