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南江县赶场镇小学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以及专业进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地走下高高的讲台,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善教者学艺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创造性;激趣;质疑探究;多媒体;合作
新课程理念倡导中,优化教学方策略是教学的重点。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了,其中包含着的信息更加的丰富多样、开放且多元化。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教材传达的一些有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学生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例如,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用图片、声音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此外,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设问激趣,让新课导入活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直接的讲授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学,而且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提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情境:“一小朋友中秋节抱了一盒月饼回家,他问爸爸、妈妈和爷爷要吃多少,三个人都回答要吃半个月饼,这个小朋友也说自己要吃半个月饼。”接着教师设置了问题:“每个人都吃半个月饼,4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月饼?”此时再提出问题:“2个月饼,如果每个人吃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再将圆形卡片当作“月饼”,请学生来分,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计算的式子。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置疑引论,让知识探究活起来
学生有了疑问,自然会感到困难,此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而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豁然开朗,而没有形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街心花园圆形花坛图像,然后提出问题:①要求花园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②花园里种有花草,能直接测量到花园的半径吗?接着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巡视来帮助各个小组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求圆的半径较为迷糊,此時教师以周长作为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过求周长来求得圆的半径,由此圆的面积计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最近发展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时给予引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四、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重现力,把学生和知识融为一体。比如,比如,在“圆”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圆的周长是如何得到的,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绘图工具,通过对圆的理解,自己画圆,然后看看更改圆的半径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圆,如何才能得到椭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对圆有个较为透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对于电脑都较为感兴趣,让他们借助电脑进行学习,不容易产生枯燥感。
五、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法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何继超,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以及专业进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地走下高高的讲台,放下身段主动走近学生,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地达到“善教者学艺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创造性;激趣;质疑探究;多媒体;合作
新课程理念倡导中,优化教学方策略是教学的重点。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了,其中包含着的信息更加的丰富多样、开放且多元化。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熟练地掌握教材传达的一些有用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学生传达一些数学知识,而不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例如,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用图片、声音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此外,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需要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予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设问激趣,让新课导入活起来
对小学生而言,直接的讲授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在情境中玩着学,而且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提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情境:“一小朋友中秋节抱了一盒月饼回家,他问爸爸、妈妈和爷爷要吃多少,三个人都回答要吃半个月饼,这个小朋友也说自己要吃半个月饼。”接着教师设置了问题:“每个人都吃半个月饼,4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月饼?”此时再提出问题:“2个月饼,如果每个人吃半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此时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再将圆形卡片当作“月饼”,请学生来分,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计算的式子。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置疑引论,让知识探究活起来
学生有了疑问,自然会感到困难,此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而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豁然开朗,而没有形成知识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如此,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以幻灯片形式呈现街心花园圆形花坛图像,然后提出问题:①要求花园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②花园里种有花草,能直接测量到花园的半径吗?接着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巡视来帮助各个小组解决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求圆的半径较为迷糊,此時教师以周长作为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过求周长来求得圆的半径,由此圆的面积计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最近发展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时给予引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四、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重现力,把学生和知识融为一体。比如,比如,在“圆”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圆的周长是如何得到的,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绘图工具,通过对圆的理解,自己画圆,然后看看更改圆的半径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圆,如何才能得到椭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对圆有个较为透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对于电脑都较为感兴趣,让他们借助电脑进行学习,不容易产生枯燥感。
五、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第九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会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结论.教师对于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错误的也要及时纠正,最后还要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比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法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何继超,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