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图式,就是有组织的储存在人的大脑中的对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它为人们认知新的事物提供了参考。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每个意象也有自己的图式,即文学图式,它是诗歌意境的直接来源。涉及中国经典诗歌意境实现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有三个:图式的加强、图式的调节和图式的重构,对中国经典诗歌意境的解读基于这三个运作模式。本文将从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经典诗歌来着重分析中国经典诗歌意境的一种文学图式运作范式,即图式的调节。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图式调节 世界图式 文学图式
图式的调节是指“对图式进行修改并对其成员的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Stockwell,2002:79)。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够重复地解释新的信息,即没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存储在脑海中时,原有图式的某些特征就会被调节。例如,人们通常遵循自己脑海中的行为图式去做事情。根据已有的经验,人们在餐馆就餐时,通常是先就餐后买单。但是如今有很多餐馆要求先买单后就餐,这让很多人之前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很迷惑。这样一来,在餐馆消费的行为图式就需要加以调整。
在中国经典诗歌中,图式调节是指图式内部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和调整,从而导致同一个世界图式对应多个文学图式和意境的局面。其中,世界图式与文学图式、意象与意境都是不同的概念。世界图式是关于某个客体的百科知识,相当于物象。文学图式是关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的客体的知识。意象是指被赋予了主观感受的客观物体,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等同于文学图式。意境是指在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诗歌中意象的文学图式。
根据对文学图式调节的不同程度,图式调节可分成“图式变迁”和“图式变异”。图式变迁是指新的文学图式与典型文学图式有稍许偏差。图式变异是指意象的文学图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
虽然通过文学图式变迁所形成的意境虽然有稍许不同,但是不会打破原先的经典文学图 式。譬如“月亮”在经典诗歌中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但是由于思念之情的来源不同,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月亮”的文学图式是不同的。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 李煜的“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了诗人的亡国愁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张继在秋夜漂泊他乡的孤单寂寞。由于诗人的背景不同,不同的诗人的个性和在写诗时的情境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境产生不同的情感。虽然由于“月亮”形成的意境有稍许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同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变迁还丰富了“月亮”这个意象的涵义。
中国经典诗歌意境文学图式的变异的认知机制是在语境干预下的认知凸显转移,即从文学图式的一个特征转移到另外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用来表达主观色彩的成分由一个变成了多个。譬如“柳树”文学图式的主观成分即可以是“离别”,又可以是“故乡”的象征,还可以是“遣愁”的凭借。
“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是用来表达“思念”情怀。例如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明月”这个词激活了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所以认知凸显这个认知加工环节没有发生作用,月亮的典型图式没有被修改或调整。但是由于月亮的物理特征,它还可以成为亘古不变的象征。因此,月亮的世界图式就衍生出两个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学图式来,一个是表达思之情的月亮,一个是表达亘古不变涵义的月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激活了月亮的世界图式,世界图式继而激活了有关月亮的典型文学图式。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语境的干预下,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思念”上转到了“永恒不变”这个特征上。此时,“月亮”的文学图式的调节为另一个文学图式。
但是不管是图示变迁还是图式变异,文学图式的调节只是对原有文学图式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不是完全颠覆。这种调整只是增加了某些特征到原有的图式上,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意境。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图式调整是根据语境将一个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从而导致图式本身发生变化使凸显的新特征与诗歌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文学图式的调整可以丰富文学图式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dge,2002.
[2] Semino,E.Language and World Creation in Poems and Other Texts[m]. London: Longman,19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