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学认为激励可以激励人,促使人达成目标。激励教育就是将激励运用于教学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交流,使学生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和应用两方面入手,强调教师应重视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影响并树立激励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灵活应用激励方法。
【关键词】激励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激励的心理机制,借助奖励、赞扬等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育模式。
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要想让激励教育更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先了解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树立重视激励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念。
在没有吃过苦也没有遭遇过挫折的情况下,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情感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耐挫折心理薄弱,而且由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感情不稳定,情绪易冲动。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授课的难度。激励教育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激励教育方法,将激励机制的应用灵活转换,以每次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激励,既不过于笼统泛滥,又不过于单调平淡。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孩子非常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敏感而纯真。夸奖和赞扬会使得他们高兴地继续努力,批评和指责则会使他们垂头丧气地放弃。在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高兴一整天,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不断的激励中就此喜欢上语文这门课。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方式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得成绩不好的学生垂头丧气,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激励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循环,不断地激励与进步,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持续他们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爬坡的过程,中间会遇到不同的障碍,这需要有不怕艰难困苦的积极心理状态。激励教育可以激励小学生勇敢向上、不断前进,并且可以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在互动交流的和谐气氛中,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激励理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树立激励的理念,以指导自己在教学中的激励行为。在教学中逐渐让激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增进师生的互动性交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窗台上摆放几盆植物等,既营造出学习的气氛,又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和身心的发展。
2.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就必须注意到学生间的差异性,明确对于学生的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设立学生的学习目标时,不能笼统地为全部学生设立同样的目标,防止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达不到目标打击学生信心,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设立合适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例如,对于字体不好的同学,设立写好字体的目标,在其字体工整时给予赞扬,而对于字体已经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立减少错别字的要求。
3.通过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来实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可以借助竞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例如针对小学一年级的《春晓》的学习,可以举办朗诵诗歌比赛,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在讲台表演,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学生课下鼓足干劲,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还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方法来激励学生。例如,运用兴趣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心激励法增加学生自信心,运用榜样激励法激发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教学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应用激励教学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永兴,柳海民. 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15-17.
[2]郭伟东. 课堂教学的激励艺术[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18):21-22.
[3]赵红星,苏俊霞. 激励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J]. 社会科学论坛,2010,5(05):13-15.
【关键词】激励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激励的心理机制,借助奖励、赞扬等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育模式。
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要想让激励教育更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先了解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树立重视激励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念。
在没有吃过苦也没有遭遇过挫折的情况下,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情感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差,耐挫折心理薄弱,而且由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感情不稳定,情绪易冲动。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授课的难度。激励教育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激励教育方法,将激励机制的应用灵活转换,以每次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激励,既不过于笼统泛滥,又不过于单调平淡。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孩子非常在乎周围人对他们的评价,敏感而纯真。夸奖和赞扬会使得他们高兴地继续努力,批评和指责则会使他们垂头丧气地放弃。在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高兴一整天,踊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不断的激励中就此喜欢上语文这门课。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方式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得成绩不好的学生垂头丧气,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激励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循环,不断地激励与进步,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持续他们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爬坡的过程,中间会遇到不同的障碍,这需要有不怕艰难困苦的积极心理状态。激励教育可以激励小学生勇敢向上、不断前进,并且可以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在互动交流的和谐气氛中,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激励理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树立激励的理念,以指导自己在教学中的激励行为。在教学中逐渐让激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增进师生的互动性交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张贴标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窗台上摆放几盆植物等,既营造出学习的气氛,又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和身心的发展。
2.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就必须注意到学生间的差异性,明确对于学生的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设立学生的学习目标时,不能笼统地为全部学生设立同样的目标,防止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达不到目标打击学生信心,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设立合适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例如,对于字体不好的同学,设立写好字体的目标,在其字体工整时给予赞扬,而对于字体已经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立减少错别字的要求。
3.通过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来实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可以借助竞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例如针对小学一年级的《春晓》的学习,可以举办朗诵诗歌比赛,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在讲台表演,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学生课下鼓足干劲,这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还需要灵活运用激励方法来激励学生。例如,运用兴趣激励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心激励法增加学生自信心,运用榜样激励法激发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教学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应用激励教学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永兴,柳海民. 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15-17.
[2]郭伟东. 课堂教学的激励艺术[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18):21-22.
[3]赵红星,苏俊霞. 激励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J]. 社会科学论坛,2010,5(0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