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面具师,神之雕刻者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zwoai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屯堡,都有一个地戏班子,戴上面具化身为神,年复一年传播神迹。每个地戏班子,都敬畏着面具雕刻师,他们一直大隐于世,默默做着神之推手。然而,这是一个众神黄昏的特别时代。
  接触地戏面具,纯属偶然:去年7月,在贵阳青岩古镇,遇见一个街头卖艺的老戏班。被老戏班子夸张的表演和多彩的面具吸引,我留了下来听老人们讲故事:他们来自燕楼村,这村庄是600年前,明军戍边时留下的屯堡。地戏,就是那时留下的军歌。数百年来,地戏早已成流淌在屯堡人心中的血液。“文革”期间,燕楼地戏中断,地戏面具被焚毁。运动过去之后,村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举全村之力集巨资派人远赴安顺,订做了50面地戏面具,重建了村里的地戏戏班。当年燕楼人订地戏面具的村庄,已经记不起名字,只知道是安顺的一个屯堡。当我们重返贵州,却阴差阳错来到贵安新区,一个名叫周官村的屯堡。贵州屯堡有几百个,每个屯堡都有地戏戏班,但做地戏面具的村庄,却寥寥无几。而周官,是其中之一。

周官的面具与燕楼村的地戏


  燕楼村恢复戏班子的过程,周官恢复地戏面具工艺的经历,如同他们演出的《三国》,跳动的《说唐》,还是唱颂的《杨家将》,都是满满的家国情怀坎坷经历。当我们来到周官村时,村里的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各式各样的水泥洋楼纷纷兴建,而屯堡里的那些老石头房子,便如覆盖在笋衣上的那层旧泥。
  连带队的老安顺人李立洪也有点迷路。他是专门拍屯堡的摄影师,曾经无数次来到周官。最终,还是让地戏面具手艺人周明绕到村口接大家,这才抵达地戏作坊。
  “你家和上次来时不一样了嘛!”一见面,李立洪就说。
  “以前的老石头房做面具施展不开,我就把它推倒盖了新房!”周明指着新房里满天满地的地戏面具说。
  新房是一栋二层的楼房,被矮小老旧的石头房环绕。楼房前面是个破败的小院,堆放着大小不一的木料和雕刻到不同阶段的面具胚胎。小院中间架着一只火炉,炉火正旺,肉炖得正酣。地戏面具艺人周明特地组了一个局,请来教他做地戏面具的师傅,还有跳地戏的老伙计。
  地戏面具传承人周明,掏出打火机,凑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前,为他点上烟。老人名叫周祖本,是周明的师傅。
等待上色的地戏面具半成品。

  吐出长长的烟团后,他缓缓地开口:“我今年72岁了,做面具40年。我做面具的手艺,传自我师傅胡少南。如果师傅还活着的话,今年已经77岁了……”他口中的胡少南,是周官村做面具的世家。“文革”前,在屯堡人中早已名闻遐迩。“文革”后期,政策松动后,就有屯堡人开始偷偷找到胡少南订做面具。“我和胡少南都在供销社里做销售,每当闲下来時,他就拿出刀来捣鼓。初时以为他只是无聊,没想到几天后,木雕现出轮廓,我就惊得跳起来,他雕的是穆桂英啊!虽然我那时已十多年没见过穆桂英(面具),但我从小是看着穆桂英长大的啊。我们周官的地戏,就是《杨家将)……”周祖本的雕面具之路,就是拜师胡少南,从雕穆桂英面具开始。
  那时是“文革”后期,虽然地戏依然是“封资修”,但屯堡人恢复地戏的暗潮已经开始涌动。胡少南在雕完第一面穆桂英后,江湖就有了封刀十年的面具雕刻师重出江湖的传说。
  有一次,有个村子订了一套十几张面具。师徒俩雕了几个月终于完工,却被村委会以“封建遗毒”的名义扣押了,面具全被挂在村委会门前示众。对于屯堡人来说,每一个屯堡一般只演一出戏,只做一套地戏面具,这套面具就是这个村子的神明。对于别村的人来说,这事非同小可——自己屯堡的神,却被挂在别人屯堡的村口示众,屯堡人当然不能忍受。订面具的村就以村委会的名义向村里发了函,最终把他们的神请了回去。
  此后不久,周边屯堡各式各样地戏面具请求纷至沓来。也在那时候,距周官村100多公里的燕楼村,已经开始集全村之力,向某个做地戏的村庄订购了50个面具。雕一个面具,收20元,比公社工分高好几倍。再加雕的是屯堡人的神明,是行善积德,地戏面具雕刻师,忽然就在周官村又复兴了。周官村已经成为了安顺的“地戏之乡”。这个只有200多户人的村子,专门从事地戏面具雕刻的师傅就有二三十人。他们师承胡少南和周祖本,形成了地戏面具雕刻中的“周官屯派”,影响力遍布几乎所有跳地戏的屯堡。这对师徒,就这样不经意间,改变了潮水的方向。

雕关羽面具,也刻狮身人面像


  地戏是屯堡人的粘合剂,把屯堡人凝聚成一个整体。过年时,要跳地戏辞旧迎新,地戏要从大年初一跳到正月十五;稻谷扬花的时候,要跳地戏来保佑五谷丰登,屯堡人称之为“跳米花神”;婚丧喜庆新店开业,都要请地戏戏班来祈福助兴……近几年,这粘合剂似乎开始失效了。年轻人几乎不看地戏,就更没有人学地戏了,学地戏面具制作的也寥寥无几。因为我们来周官屯来寻访地戏,唱地戏和雕面具的几位老人,终于以地戏之名,在周明家的院子中小聚。老人们叼着烟袋,吞云吐雾,说着地戏的过往。年轻的地戏面具师,独自在角落里雕着面具。周明便是新一代面具雕刻师中,技术最好的一位。
  周明掀开破木箱上盖着的一件旧衣服,露出二三十把雕刀。他拿起一把细口刀,拇指在刀口上来回划了几下后,又放在眼下仔细瞧了瞧,然后左手扶面具,右手一刀戳在面具的眼睛上,眼珠上立马就卷起细长的木屑。接着,换更窄口的刀雕,卷起更细的木屑。再换刀,继续雕,木屑再起……先后换过五六次刀,卷起无数木屑后。原本只有眼睛轮廓的面具上,浮现出两只丹凤眼,转瞬间雕刻师已经换刀不下十次,始露真容,这是一面关羽的面具。
  外形雕好后,周明试戴了一下面具,又取下,拿起锉刀给面具内部打磨。地戏面具不像其他面具是戴在脸上,而是顶在额头上。因而每位跳地戏时,每位大神看起来都是抬头45度仰望天空:从前地戏都是在山间的屯堡中表演,舞台在山谷中,观众则在高坡上看演出。顶着面具,是为了让观众看清大神们的脸。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地戏面具雕的是屯堡人的神明,但神明却要仰望他的信徒。而不像其他地方,众神都高高在上,俯瞰自己的子民。   周明雕好关羽后,一位身穿橘色长袍,脚蹬绣花鞋的女子接过面具,坐在小板凳上开始用毛笔在面具上着色,女子是周明的妻子。她介绍道,这身打扮是屯堡人自明代以来的一贯着装。丈夫周明夫负责雕刻,她负责着色,家里做的是传统的营生,因此她应该也穿得传统一点。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周官村面具雕刻最兴盛的时期,戏班多,雕面具的少,四面八方的屯堡人都涌到周官訂货,周官村就这样成为了雕刻之乡。周明就是那时开始和师傅学的手艺。好光景没多久,十多年后,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学制地戏面具,却不学跳地戏。这样,跳地戏的人越来越少,地戏面具需求量也在萎缩。周明把我引到堂屋,指着一尊2米多高的柱子说。这尊柱子上面雕刻有二三十面面具,名叫面具柱。面具柱是师傅周祖本发明的。“我现在雕面具,也雕龙凤,还雕狮身人面像。因为我想把面具一直雕下去;但是我师傅很倔,他只雕地戏面具,但他雕面具也要吃饭啊,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只能看不能戴的面具!”
  “其实,雕脸谱,只是一门技术,而技术是最容易学的,我们村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几乎都会。真正难学的,是跳地戏,我们村,我们这一代人,没一个人会!”周明从房间拿出一个面具,这是传家的脸谱,爷爷以前在家族地戏班里跳穆桂英,后来到父亲这代。周明把地戏脸谱翻过来,脸谱背面写着几个毛笔字:穆桂英,此作周东顺,传周承沛私人所有!
1周明和师傅周祖本在作坊里,边雕面具边聊地戏历史。
2周明正在给地戏面具上色。
3放下镰刀,0老人们聚集在周明做面具的小院里跳地戏。
4周明的妻子身穿当地服装,她手中的是上色后的地戏面具。

  物质的地戏面具,很好传家。但非物质的跳地戏,最难传承。

跳完地戏,割油菜去


  我向周明的父亲周承沛提出要看他跳一场地戏的请求。老爷子皱了皱眉,挥了挥手说:“没办法跳,人凑不齐啰!”现在是农忙割油菜的时节,老爷子拿起镰刀走向田野。走了几步后,他又折返回来:“周明,要不你去请一下,看大家能不能凑起来!”
  于是,周承沛和儿子,分头去油菜地里寻找那些跳地戏的老伙计。周承沛一边走,还一边回头喊,“现在正农忙,而且戏班子已经很久没凑到一起了!”
  不过半小时后,已经有四位老人从油菜地里赶来。他们有的已经满头白发,有的眼睛已经看得不太清楚,有的腿脚已经不太灵便。但是每个人气势都很足:每个人都一手拿着镰刀,一手夹着烟枪。
  地戏终于要开跳了。虽然只有四个人,但既然要跳,那就要跳得气派。
  推开地戏馆锁了很久的门,往堂屋神龛上一炷香,清点出久经沙场的家伙:操起刀枪,披上帅旗,抬出战鼓。老人们雄赳赳地走在屯堡小巷中——他们年轻时走过这条小巷时,队伍有几十人。出场时,掌声雷动,锣鼓震天动地,鞭炮响彻街头巷屋。
  今天的舞台就在周明做地戏面具的小院里,没有观众,老人们戏却渐入佳境。
  跳地戏,本来就是屯堡人自娱自乐的活动,是大家的粘合剂。
  一曲不过瘾,老人们继续。鼓点声传开,星星点点的人流慢慢开始向小院聚合。戏到高潮戛然而止,舞台中央三位老人持刀剑而立。
  “跳完戏了,走,割油菜去!”
  曲终了,老人们把道具都放回地戏馆。临时的地戏剧场,又变成了地戏面具作坊。
其他文献
通过社交大战吸引眼球争夺用户,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在中国打下最扎实算盘,他们都想做基础设施,他们都想笼络人心,他们都想做入口。  在杭州,有一群人从来不在“微信”上讲公司的事情,他们往往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在公司里的花名,一个是父母给的真名,这家公司老大名叫“风清扬”,是金庸笔下的人物,真名叫做马云,今天,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过去的一个春节假期里,200多位他的同侪花了公司超过2个多亿,合作伙伴的6个
我喜欢贾樟柯电影,尤其故乡三部曲,这几部电影最让我迷恋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和插曲。贾樟柯集小镇青年、录像厅虫子与流行歌曲达人于一体,才能将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放入影片不着痕迹。你可以在寂静无人的晚上,躺沙发闭目听这几部影片,刺啦刺啦的磁带歌曲,会让你进入某种时空,并文艺地叹息出几个字:“故乡啊。”  跟贾樟柯相比,姜文是北京大院子弟,他不需要扎进录像厅,姜文的童年记忆是挥斥方遒的长安街,雄性荷尔蒙喷射
有时不明白为什么男人会有很沉闷的爱好,而且只跟男人一起玩。比如,钓鱼。除去数九寒天,河边总有男人撑着遮阳伞坐在帆布椅上,盯着手中的鱼竿和水面动静,收竿换饵再甩竿,如此重复,半天没钓上来一条鱼也不厌烦。  我问男人,钓鱼有什么好?他们说,是一种休闲,可以呼吸户外空气,静下心想些事,男人之间还可以谈心。我脑海浮现出都教授和张律师定期去钓鱼的情景,在风景独好的郊外,搭起帐篷,备好渔具,一呆就通宵。而聒噪
在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中悉达多面对同一条河流反复照见了自我。那么渡过一道海峡,面朝一片汪洋又会给人带来什么启示呢。  面对漫长的旅程,选什么书上路,这是个问题。多年前坐绿皮火车从哈尔滨经北京到广州,原本40几个小时的车程,晚点到近60个小时。这让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及其禅学进阶《达摩流浪者》派上了用场。  这次的海上旅程,从天津出发,经韩国釜山,日本长崎,抵香港的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礼赞号。
观众的泪腺不是自来水开关,不要把情绪撩得太廉价和随便。  看完《深夜食堂》汉化版的第一集,我如赴盛世般上豆瓣打了一星,看它从2.4滑到了2.3。剧组心大,也艺高人胆大,错把金主当金刚钻,以为大卡司、大制作、大宣传,就能揽下这瓷器活。看他们一边套磁又一边碰瓷的改编,轰然倒塌的心情,不亚于目睹心中的白月光被资本的哥斯拉给强暴。  虽说集体泄愤式的一星,有极端情绪“作祟”,但在捍卫审美情操这件事上,我不
15.86亿美元的大奖已经水落石出,3位头奖得主每人分得5.288亿美元(约35亿人民币)。我们要探讨的是,这样的博彩游戏是否值得投入,以及,基于对历史数据的统计,那些赢家的结局是什么?  美国博彩彩票之一强力球彩票这段时间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个引发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抢购热潮彩票头奖奖金在2015年11月4日是4000万美元。而因为连续19次抽奖一直没有人中头奖,到2016年1月13日晚开奖的
这个赴俄留学生说:“没想到我用这种方式传播了中国流行文化,看来游戏真的能超越语言和国界。”  在刚刚响起“Penta Kill”(五杀)的语音提示后,国立莫斯科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宿舍里,威威朝两个俄罗斯室友大喊,Push mid!Push mid!”(中推)  威威操作着“鲁班七号”,和两个残血队友一起推倒了对面的水晶,伴随着游戏里响起“Victory”,威威长舒了一口气。  没错,威威和两个“老
小说由此营造出人人自危的氛围,出现在身边的来路不明的人都可能有不堪的历史,他们可能杀过人,更可怕的是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怒”使其杀人动机模糊不清,于是也就难以防范他们会因为什么再次杀掉谁。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小说《怒》,虽然贴上了推理小说的标签,但更像是由悬疑推动的浪漫化的社会小说,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要什么有什么”的慷慨,很容易阅读,读者还可以各取所需进行感动。于是,小说受到较为广泛的
人们喜欢说,爱情是单纯的。其实,在大部分人眼里,爱情特别复杂。  我爱你……等等,你是不是认真的?你也一样爱我吗?你打算和我结婚吗?结婚你有房有车吗?你不会只是想和我上床吧?  上了那张床,比荷尔蒙更先汹涌喷发的,是你脑子里十万个防卫机制,你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鸡毛蒜皮,却看不到眼前的男欢女爱。  我们先是把性和爱扯在一起,然后又把爱和结婚过日子扯在一起,环环相扣,就像一双死死攥住的手。  一句“我
如果你在江户时代开了一家网红饭店,接下来会遭遇什么呢?NHK“土曜时代剧场”今年5月首播的《澪之料理帖》告诉我们,其实和现在也差不多。排长队忙得直不起腰是第一步,接下来就会被其他店家抄袭创意,群起仿效,抢夺客源。如果小店家做出了点成绩,还会被有势力的大企业搞恶性竞争甚至派间谍……不过,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这是一个纵情食欲的盛世,激烈的竞争有民众捧场,要有相应的商业氛围依托。  《澪之料理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