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有效参与整个知识的生成过程,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中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呢?本文认为,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操作的目的;其次要把握实践操作的时机;再者要有效地组织操作活动;然后要在主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最后要重视语言的表达,总结操作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活动;有效性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动手和合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存在目的不明,操作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得操作活动不仅收不到预设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中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操作的目的
对于数学课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运用教具进行操作有不同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动手操作,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而在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目的是理解一些计算的方法、公式推导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随意组织操作活动,频繁运用动手操作,浪费时间又收不到效果,所以,在组织操作之前,教师必须要关注“操作价值”,明确自己所教的内容有没有操作的必要,在什么时机操作最有效。
二、把握实践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进行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知识形成前的实践操作
一些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图形的特征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直观的操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画一个圆,有的学生用圆形的杯盖、纸球桶盖在纸上画,有的发现不能直接用直尺来画,因此试图用圆规来画。这些有助于学生对圆和圆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生成过程中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究者。一些公式的推导、计算的方法,需要给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讨论交流留下充裕的时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的公式推导中,笔者先让学生数方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方格,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操作探究,有的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有的学生剪出两个梯形,然后通过拼组三角形和梯形(或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同学交流、汇报学习知识,参与公式生成的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三)知识延伸的实践操作
学生在获得知识后,还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的价值。学习完“三角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测量自己的红领巾,或三角尺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有效组织操作活动
小学生的自觉性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时,学生不能抓住操作的关键,盲目操作。因此,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操作活动。
(一)明确操作的要求
教师在学具操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如在多媒体上出示),然后请学生齐读要求,中高年级可叫某一学生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清楚:1. 操作什么;2. 大家怎样进行操作。中高年级的学生:1. 小组内每人各负责什么,小组内成员商量分好工;2. 边操作,边记录,边思考;3. 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当然,操作过程不是老师在上面说操作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那就变成表演。
(二)指导操作过程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如笔者在教“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在动手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時,发现个别小组测量圆的直径方法不规范、不恰当,有的小组随便找圆上两点一拉就当圆的直径。在巡视中,笔者及时对出现这情况的小组加以指导、提示,让他们回想上节课教的测量圆的直径方法,有时还给他们做示范,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关注操作过程中的态度
教师要在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在探究中让他们明白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推导圆周率的实验过程中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笔者发现个别小组随便找圆上两点一拉就当圆的直径来测量,因此笔者除了指导他们正确的测量方法,还轻声教育他们,这种态度是对学习的不认真、不严谨的表现。笔者还发现有一组的两个同学根本没有认真去测量,而是通过预习给圆的周长和直径套进恰当的数字,从而计算出圆周率是3.14,这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做法。但在课堂上笔者没有当众揭穿他们,而是在课后找他们谈心,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明白在学习中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四、在主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老师的教具代替學生的动手操作,或是教师示范给学生“怎样做”,然后学生照着做。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做”,并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操作,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智慧充分发挥。所以在教学中,针对一些新的难于理解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教师可精心设计、安排操作活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操作材料,课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从中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更体验自我参与的成就感。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现实的、可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总结出圆的基本特征,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虽然有的同学发现多、收获多些,有的发现少些,但这都是他们通过自己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总结出来的,他们对成功感会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重视语言的表达,总结操作的成果
学具的操作,只是把学习数学知识应用“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没有真正生成知识的系统,还要通过语言的表达“内化”为理性的结论,然后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并在应用过程中吸收。因此,教师要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进行同桌对讲、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学生人人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大家在认真倾听其他同学汇报的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其他同学在操作、思维过程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积极参与评价发言学生在操作、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完整和合理。这样做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把直观、感性的认识转化成理性文字的表达,由具体思维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学生学会、学懂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实施操作活动的内容有很多,但不能把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教师应该让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理性思考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载体,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实在、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活动;有效性
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动手和合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存在目的不明,操作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得操作活动不仅收不到预设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中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操作的目的
对于数学课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运用教具进行操作有不同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动手操作,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而在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目的是理解一些计算的方法、公式推导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随意组织操作活动,频繁运用动手操作,浪费时间又收不到效果,所以,在组织操作之前,教师必须要关注“操作价值”,明确自己所教的内容有没有操作的必要,在什么时机操作最有效。
二、把握实践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并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进行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知识形成前的实践操作
一些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图形的特征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直观的操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画一个圆,有的学生用圆形的杯盖、纸球桶盖在纸上画,有的发现不能直接用直尺来画,因此试图用圆规来画。这些有助于学生对圆和圆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生成过程中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究者。一些公式的推导、计算的方法,需要给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讨论交流留下充裕的时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的公式推导中,笔者先让学生数方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方格,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操作探究,有的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有的学生剪出两个梯形,然后通过拼组三角形和梯形(或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同学交流、汇报学习知识,参与公式生成的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三)知识延伸的实践操作
学生在获得知识后,还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的价值。学习完“三角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测量自己的红领巾,或三角尺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有效组织操作活动
小学生的自觉性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时,学生不能抓住操作的关键,盲目操作。因此,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操作活动。
(一)明确操作的要求
教师在学具操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如在多媒体上出示),然后请学生齐读要求,中高年级可叫某一学生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清楚:1. 操作什么;2. 大家怎样进行操作。中高年级的学生:1. 小组内每人各负责什么,小组内成员商量分好工;2. 边操作,边记录,边思考;3. 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当然,操作过程不是老师在上面说操作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那就变成表演。
(二)指导操作过程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巡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如笔者在教“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在动手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時,发现个别小组测量圆的直径方法不规范、不恰当,有的小组随便找圆上两点一拉就当圆的直径。在巡视中,笔者及时对出现这情况的小组加以指导、提示,让他们回想上节课教的测量圆的直径方法,有时还给他们做示范,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关注操作过程中的态度
教师要在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在探究中让他们明白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在推导圆周率的实验过程中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笔者发现个别小组随便找圆上两点一拉就当圆的直径来测量,因此笔者除了指导他们正确的测量方法,还轻声教育他们,这种态度是对学习的不认真、不严谨的表现。笔者还发现有一组的两个同学根本没有认真去测量,而是通过预习给圆的周长和直径套进恰当的数字,从而计算出圆周率是3.14,这是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做法。但在课堂上笔者没有当众揭穿他们,而是在课后找他们谈心,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明白在学习中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四、在主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老师的教具代替學生的动手操作,或是教师示范给学生“怎样做”,然后学生照着做。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做”,并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操作,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智慧充分发挥。所以在教学中,针对一些新的难于理解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教师可精心设计、安排操作活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操作材料,课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从中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更体验自我参与的成就感。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设计现实的、可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总结出圆的基本特征,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虽然有的同学发现多、收获多些,有的发现少些,但这都是他们通过自己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总结出来的,他们对成功感会有一种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重视语言的表达,总结操作的成果
学具的操作,只是把学习数学知识应用“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没有真正生成知识的系统,还要通过语言的表达“内化”为理性的结论,然后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并在应用过程中吸收。因此,教师要在操作活动后,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进行同桌对讲、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学生人人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大家在认真倾听其他同学汇报的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其他同学在操作、思维过程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积极参与评价发言学生在操作、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完整和合理。这样做到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把直观、感性的认识转化成理性文字的表达,由具体思维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学生学会、学懂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实施操作活动的内容有很多,但不能把操作活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教师应该让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理性思考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载体,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实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