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分工体系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一个国家可以凭借其有利的自然禀赋或有利的后天生产条件,输出本国优势产品,输入劣势产品,这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它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表现。
  生产力的提高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物质基础。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机器大工业的确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国际分工进入发展阶段。二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兴起,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化进程。殖民体系的瓦解、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兴起,使国际分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并向纵深推进,世界经济出现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国际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分工体系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流程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地位下降,水平型国际分工以及水平—垂直混合型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分工还出现了从商品生产贸易向服务贸易发展,以产品为对象向以生产要素为对象的转变趋势。与此同时,大国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大国发展战略急速调整,国际地缘政治因素逐渐得到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使得产品价值链被无限细分,国际分工体系也依照产品价值链呈现“碎片化”的格局。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及特定的产品,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工序上组织要素投入和生产的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国际分工变化引起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变化,国家间要求冲破界限和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这种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难以全部一下子实现,只能在区域范围内逐步解决。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密切、地理位置临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应运而生,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合作领域、深度等不断加深。例如欧盟,就是一个典型的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目前,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随着欧洲和亚洲的崛起,美国模式开始丧失光芒。为了应对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巩固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对自身的对外经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美国力图通过美洲自由贸易区将“拉美后院”纳入自身势力范围,希望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西半球发挥经济领袖作用,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又如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凭借其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巧妙的制衡手法,能动地建立起可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相提并论的“小结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的地区主义实践,带有一种东盟特有的温和气质,恰到好处地保存了地区特质,维护了地区利益,而不至于被世纪体系的中心彻底同化。
  国际分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讲,谁主宰了国际分工,谁就主宰了国际秩序。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试图强化现有经济格局,主导国际分工,不断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然而,国际体系的发展有不为主观改变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东盟等区域组织的建立上,也表现在欧美等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国际背景,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上。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机会基础上的大规模出口和外向型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979年至2012年的三十多年间,我国货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全新挑战,如何充分依靠和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在未来世界分工体系中的角色与层次,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议题。本期“未来世界分工体系”专题策划,我们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出发展开深入研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经济转型不断深入、新旧产能转换不断加快,传统金融业服务结构已不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投资融资需求,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使多种形态的金融创新产品迅速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热点。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金融创新产品短期内还难以颠覆传统金融业。而且,在互联网为金融业注入发展新活力的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监管问题将成为我们未来必须跨越的障碍。因此,未来金融将是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创新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而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近年来随着迁移劳动力回流趋势的加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返乡意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大学发展经济学项目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回归分析,围绕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原始社会资本和新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新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大。原始社会资本和新型
为民众和大地的“新的战栗”  ——为《李瑛诗文总集》出版座谈会  几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论及了从李瑛于1940年代后半期发表的关于穆旦、郑敏、绿原、冯至等诗人的评论里,看出李瑛走进诗歌创作时思想取向和艺术选择所体现的某种先锋性,为他后来诗歌艺术创作的弥久不衰、日渐升华,提供了怎样一个较高艺术“起点”的基础。这里,我想另就李瑛40年代发表的一些新诗作品,以及近年来创作追求的踪迹,来继续探索他的那些
【摘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当前进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加速推进的窗口期,三国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视角下,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争取早日达成中日韩FTA的框架协议。在谈判路径上,应以开放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重点加强在服务贸易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投资、知识产权、竞争中性、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谈判,积极倡导推
【摘要】气候变化对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向低碳国家过渡的社会技术实验和市场创新越来越重要。中国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和评估将丰富中国及全球的案例研究数据。政治生态学视角为考察当前生态发展尝试的原因、效果和对策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并且为设计和发展更具社会价值的方法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尽管面临挑战,“智慧生态城市”的倡议在向低碳城市过渡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增强了中国向低碳
【关键词】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 要素配置效率 要素确权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02  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控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202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明年的经济决策做出了重要的判断和指示,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在中非合作中,中法双方常常被视为狭路相逢的对手,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主张对立或对抗的声音此起彼伏。毫无疑问,把法国看成竞争对手无益于中非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法国应该成为中非合作与交流中的重要伙伴。中非合作不仅仅是中国人和非洲人的事,还应充分考虑前宗主国的影响与作用。从法国在非洲的历史文化渊源、当今法国与非洲的互动机制以及特殊影响力、中法关系以及两国的国际战略来看,法国可以成为中非合作中的战
【摘要】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7月出发,转战赣闽浙皖等数省,终因寡不敌众,大多数悲壮牺牲。在这期间,他们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顽强地与敌斗争,弘扬民族精神,而他们在革命中体现的精神追求在当下历史阶段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 北上抗日先遣队 精神追求 启示  【中图分类号】 K264.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颠覆传统产业结构并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服务业智能化的需要。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是重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强战略。中国政府应打造“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位一体的技术链;重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引进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歌德《浮士德》中译本,及对其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影响。对此译本的考究说明了郭沫若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渗透着他个人的诗学主张及其主观的理解。这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翻译现象的重新认识,即翻译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浮士德》中译本;翻译文学;转换;模仿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1}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