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人生真谛

来源 :出版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f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如是》是孙琇的专著。书名看起来浅显,却蕴含着深刻的编辑人生哲理。如是,就是规律;如是,就是真理。“编辑如是”,是作者几十年编辑《编辑之友》得来的切身感悟。
  那么,孙琇的“如是”是什么样的呢?
  1 视野与识见
  刊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导向性。《编辑之友》是给办刊人看的,它的读者又是其他刊物的编者,因此,《编辑之友》的导向性,又间接地影响其他刊物的导向性。作为《编辑之友》的掌门人,孙琇深谙:“以其昏昏”,是难以“使人昭昭”的。要发挥刊物的导向作用,主编必须有学科视野,有理论自觉,有实践思考。
  孙琇的学科视野,集中表现在对编辑、出版理论的探索上。他在《当代中国的出版研究》《编辑学研究二十年之回顾》《编辑出版研究一二三》《建立编辑学概念体系随想》等文章中,对编辑学、出版学学科发展情况做了宏观评述。在孙琇看来,学科建立有五个层次、两个标志。五个层次是:“第一,本学科领域内的事实和经验;第二,揭示本学科研究对象本质的概念系统;第三,本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第四,从已有知识上提出的假说、一般原理、原则和定律;第五,高度概括与系统化的结论”(p120[1])。 两个标志是:“其一是该学科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其二是研究课题基本固定,研究方法基本形成和成熟,并有其学术自主性。”(p140)针对编辑学学科而言,概念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概念;(2)一般概念;(3)术语;(4)以上三者的逻辑结构,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p153)。因之,他提出编辑学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理沿用概念;(2)创造新的概念;(3)移植别科概念(p155),他指出出版学研究的三点不足(p123),编辑学研究的五个问题(p133—134),提出研究编辑规律时,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尤其要多从反方面拷问自己的理论是否无懈可击。他还对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问题要真,二是基础要实,三是探究要深(p143—147)。这些理论探索,显示了作者自觉的学科意识和理论素养。
  针对当前的出版改革和实践,孙琇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培育和建立出版市场体系的战略思索》一文中,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出版体制的基本框架,应包括建立市场体系、完善调控体系、确立法律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三者之中,出版市场体系是核心,是难点,也是与出版单位及出版从业人员关系最密切的三点”(p176)。在《出版集团化的“冷”与“实”》中,提醒人们要冷静思考,“现在该强调的是‘冷’与‘实’两个字。……造舆论是必要的,但一哄而起却不可取”(p188)。在他看来,集团化未必能使改革深入,而关键在于出版业必须转成完全意义的企业。
  为了更好地发挥刊物的导向作用,孙琇采取访谈的形式,请于友先、刘杲、邵益文、梁衡等编辑界、出版界的闻人,阐述对出版改革与管理、编辑史出版史、学科建设以及报刊整顿、产业化运作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看法。本书“聆听篇”就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受访者的那些纵观全局、高屋建瓴的概括和切中肯綮的分析,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2 务实与创新
  1985年孙琇参与《编辑之友》创办,离开八九年之后,1994年他受命重回《编辑之友》主持工作。与当时一般地方刊物“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目标不同,他分析了形势,根据读者群的变化,提出了《编辑之友》“面向全国,照顾本地”的方针,确立了“保持全国水平,保持学术层次,贴近编辑实际,贴近出版实际”的定位目标(p67)。他说:“我们不能放弃编辑基本理论的探索,但是我们更应着力于出版现实对策的研究,因为后者与出版界实际工作者关系更大。我们赞美理论研究的务实态度,也希望在我们这份刊物上体现一些务实精神,那就是从中国出版业面临的现实出发,讲真情况,摆实道理”(p86),“编辑出版研究应该从讲实话讲真话开始。如果一切只是空讲道理……那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也失去了办这种刊物的意义”(p87)。他非常赞赏邹韬奋的话:“要造成刊物的个性和特色,非要有创造精神不可”,“办刊要肯思考,要能形成自己的理念,这是刊物主编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p87)。
  孙琇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时有创见的火花。他利用参加各种编辑研究学术活动和接触出版界各路精英的机会,不断从他们那里“偷”取知识、见解,从中悟出自己的“道道”,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刘杲提出“图书编辑的最高追求是推出传世之作”,孙琇由此推及“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又该是什么?”他认为,“期刊编辑,尤其是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最高追求是推出‘领世之作’,即努力编出在一个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处于最前沿的研究成果”(p267)。
  再比如,一度“意识”一词蹿红,关于编辑应有的意识,林林总总出现了一大堆,诸如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读者意识,等等,他认为这些提法太普通了,具体到期刊编辑就显得稍远了些,也空了些。他结合期刊编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条,即空间意识、平台意识和形象意识(p268)。对于空间意识,他又作了进一步阐释:“作为基本同质的期刊又要在理念上、行为上、方向上与它们有所不同,加大不同、扩大区别,从而寻求优势、占据优势,占领一些它们没有进入或进入不足的市场,在发行量上就容易高出一截”(p269)。
  对于“三审制”,孙琇从现状、本原、讨论、改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他说:“在出版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三审制’是从苏联学来的一套做法,而它的本质只是‘官本位’的体现,根本不符合出版规律;再查查历史资料,更发现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审制’已经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原意相去甚远。”(p276)孙琇认为,“三审制”不是不可采用,但对照现在的实际,似乎应该做些改进,而改进的要点,似乎应该是:一、明确资格、标准、责任;二、变革组织方式(p215)。即使在编辑界最高领导者主持的会议上,他也能直言不讳地阐述对“三审制”的看法,并在他主持的《编辑之友》上集中刊发一组关于“三审制”的文章(p217)。   关于核心期刊,由于多年来一些单位、机构在职称评定中,要求必须有一定篇数的论文发表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导致“核心期刊”价码陡增,有的刊物一篇文章的版面费竟高达万元,为学术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孙琇在主持《编辑之友》期间,曾多次在多种场合表示对“核心期刊”之类的评价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他赞赏《南通大学学报》主编钱荣贵对“核心期刊”的批评(p82)。
  关于收摘率,孙琇说:“收摘率是刊物水平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全面的。因收摘率高些就认为刊物办得不错,则太缺乏自知之明了(p80)。他指出“论文发表后被转载、摘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论文引起了社会反映,用于出版界惯用的概念,就是有了社会效益。但这种效益也如同物理学中的虚像,并不就代表论文的真实价值。眼下的收摘率,也只是短期的热闹而已……所以对收摘率之类,还是既肯定又不必太看重为好”(p81)。
  关于学报,孙琇指出,现在办得像期刊的学报不少,但办得不像期刊的也不少。在形式上,有的学报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在内容上,不少学报的“学术性”正被“职称性”所取代。充斥于学报上的是越来越多为评职称而写、为评职称而发的“泡沫论文”。这类论文于学术进步,实在意义不大(p195—196)。
  关于社办期刊,孙琇说,要为社办期刊提供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在局,根本在社。社局两级“动”不起来,“热”不起来,社办期刊就“办”不起来,“立”不起来(p206)。
  孙琇对“三审制”“核心期刊”“收摘率”“学报”“社办期刊”等问题上的观点,既务实又有新见,在编辑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对正确认识、妥善处理一些问题,有启发作用。
  3 读者的良师与益友
  孙琇高度重视读者,把读者视为办刊的基础。他说:“出版离不开作者,离不开编辑,离不开这个那个,但最基本的是离不开读者。没有读者,出版物流通的基础就消失了。”(p218)“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份刊(《编辑之友》)的发行量居全国同类刊物之首,全凭了读者捧场。”(p84-8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琇全心全意依靠读者,想方设法帮助读者,满腔热情服务读者。读者对刊物误期提出意见,他写出《抱愧读者》(p70);读者对刊物的差错提出批评,他写出《深鞠一躬》(p83)。他把自己多年的办刊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读者。《编辑之友》的读者,与一般刊物的读者不同,即他们又都是其他刊物的编者。他告诉这些特殊的读者——编辑同仁们如何选稿,如何改稿,如何修炼基本功。
  在《选稿四弃》中,他说,编刊先要选稿,选稿不外乎看内容也看形式,具体点就是论述什么题目和论述得如何。他认为,综览型、通用型、例证型、教材型的稿子都应该舍弃(p91—92)。在《选稿四取》中,他又提出了选取稿件的四条标准,即新、实、深、耐,并对这四字标准逐一加以阐释(p93—95)。
  在《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中,他提出了改稿三原则:第一条,不能不改,尽量不改;第二条,改对不改好;第三条,保留原意,保留原味。他指出,稿件中常常出现观点不适宜、深度不到位、表达不规范、语法有错误、篇幅过于长等问题,因此,不能不改。但又必须注意“尽量不改”。这样做最根本的是防止改错(p248)。他特意引用巴金的名言:“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章,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就是犯了错误。”(p249) 在《站在地上的回应——再谈编辑改稿及其他》中,他又引用了老出版家陈原的话:“一个合格的编辑,绝不轻易改动人家的文稿——尤其不轻易改变作家习惯的语言文字用法。但是一个合格的编辑知道,他必须改正文稿中偶尔写错的、用错的字或词,他必须坚决改正原稿中的一切笔误或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
  在《戏说编辑功夫》中,他把编辑的基本功概括为“偷、仿、悟、达”四个字。所谓“偷”,就是要善于留心别人的高见、高招,自行揣摩;所谓“仿”,就是善于模仿、仿照,这是创新的基础;所谓“悟”,就是善于从实践中悟出一些道道来,这对成为一个合格编辑乃至好编辑至关重要。所谓“达”,就是编辑要有健康的心灵(p227—231)。
  《编辑之友》上刊发的许多好文章,都是广大年轻编辑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素质的极好教材。一些读者通过学习提高了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逐渐悟出了一些道道,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孙琇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发表机会,如在刊物上开辟《自题小像》专栏,就是推出新人的一种举措(p76)。李祥洲就是从给《自题小像》投稿开始他的写作的。他在《我的编辑朋友:孙琇》中说:“我特别感谢孙老师帮助我把这块砖头(指《试论科技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抛了出去,更感谢孙老师扶持我这个无名小卒,是他给了我勇气和信心。”(p295)南开大学编辑专业的学生李欣写了一篇1.3万字的长文章《从选题竞争到价格竞争:论我国出版社的现状及发展》。她的导师赵航教授担心该文题目太大,字数太多,难以被《编辑之友》接受,而孙琇不但全文照发,还加了编者按。该文引起了原新闻出版署署长的高度关注。赵航在《啊,我的编辑老师们》中不无感慨地说:“就凭这一点,我就敬佩老孙,他的学识,他的犀利,他的能量,他的魄力统统都表现出来。是脚手架,但更是钢筋,我这么想,是你们——这一批批中国出版界的编辑们,在搭建着我们、支撑着我们。”(p290)孙琇推出新人最突出的代表当是任火。《编辑之友》作为双月刊,两年内连续发表了任火11篇编辑论系列文章。当任火担心这样是否会引起别人议论时,孙琇却说:“没关系,连着推!”2009年10月,任火被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河北省获此殊荣的仅任火1人)。如果把任火比作千里马,那么孙琇就是编辑界的伯乐。
  4 结 语
  在《编辑如是》的封底上,有这样一句话:“以自己的努力,借别人的作品为世界留下一丝痕迹,编辑,如此而已。”这是孙琇对本书的书名诠释和内容概括,也是对他本人编辑生涯的凝炼总结。虽然只有27个字,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没有穷尽的。
  (《编辑如是》,孙琇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297页,定价39.0元。)
  注 释
  [1] 文中所标页码均出自孙琇. 编辑如是[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收稿日期:2015-02-03)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老年读物的出版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实中老龄读物存在品种单调、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华龄出版社为例展开个案分析,以管窥我国当前老年图书出版的现状,为相关出版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华龄出版社 老年图书 银发经济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43-04  随着我国步
期刊
[摘 要] 面对创业教育观念误区,创业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合理设计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资源有限等问题,以高校的实训室为依托,以培养“双能型”学生为目标,将创业素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将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和创业教育实训作为“三位一体”进行考虑设计,完成专业课实训、经营性项目中的顶岗实习以及创业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等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三十多年来,广西的出版史料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广西出版史志资料》为代表的史料编辑成果,收集了从雕版印刷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的出版史料,时间跨度大、史料翔实,展现了广西出版的历史与成就,为综合性的大型区域出版史的编写与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关键词] 广西 出版史料 区域出版史料 《广西出版史料》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旨在探讨在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大数据时代,出版产业该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从充分孵化、汇集平台、形成品牌、全面推广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安徽出版集团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最后从宏观上对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应有的作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安徽出版集团 传统出版 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
期刊
[摘 要] 以亚马逊旗下的奥德博(Audible)公司为研究对象,介绍美国有声读物的受众特点,梳理奥德博公司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对其有声产品开发、发行与推广环节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Audible公司 有声读物 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1-0090-06  [Abstract] Taking Audible
期刊
[摘 要] 对2012—2016年间,莫言、阎连科、刘慈欣、曹文轩、郝景芳五位获奖作家的作品在美国亚马逊的销售情况、世界图书馆联机数据(OCLC)的海外馆藏情况以及谷歌趋势角度进行统计调查,考察中国文学图书的海外影响力,并从降低文化折扣、兼容多层次传播渠道,建构互惠性理解的跨文化交流实践等角度为中国文学图书海外传播提出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文学图书 海外影响力 国际文学奖 美国亚马逊 世
期刊
[摘 要] 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应用智能手机的学习体验,并开展移动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从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为:移动阅读使用工具、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移动阅读行为、移动阅读的态度。结论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移动阅读的硬件条件,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各种移动阅读行为,他们对移动阅读有着较强的兴趣和愿望,更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学习视频等内容,希望得到教师或其他人在移动阅读方面的引
期刊
编者按 数字出版的产生与科学交流关系十分密切。最早的数字出版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联机目录和文摘实验。随后的1960年代,通用标记语言SGML开始出现,1990年代HTML和XML语言逐渐兴起,网页和电子文档逐渐成为主流的正式科学交流文本形式。  在出版技术发展史上,标记语言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们推动了半结构化电子文档的蓬勃发展,由此催生的各种电子文本表示模型在编辑软件(如Mi
期刊
[摘 要] 如何打造精品教材是教育类出版社共同面对的难题。只有打造强有力的作者团队、编辑团队、营销团队和培训团队,各团队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明晰好教材的标准、明确各团队的权利与义务、合理设计流程,才能打造内容过硬的精品教材。要做到这些,教育出版必须谨记使命,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为己任,心怀教育大业、心系国家未来。  [关键词] 教育出版 教材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环节。大量研究表明,出版业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的特殊产业。基于这一双重性质,本文从“经济—技术—社会”三维整合框架的角度,对出版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出版业 经济特征 社会特征 技术特征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