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追求教育公平也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本文探讨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问题。
  关键词: 平民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 教育公平 现代启示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1923年8月,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平成立,该会提出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平教会成立以后,晏阳初在城市里提倡识字运动。从1930年起,识字运动转到“农村建设”,在河北定县搞“平民教育”实验。他宣称平民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国人,尤其是最大多数的农民,人人都富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能自养、自卫、自立而成为‘人’,那中国民族便立刻可以复兴”。
  晏阳初所提倡的教育公平,在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男女之间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以及普及女性教育问题。晏阳初这种教育方式的创新,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借鉴[1]。
  二、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古代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历史上“学在官府”的局面,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推动了“学移民间”,并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开创了公平教育理念的先河。后世教育家遵循“有教无类”之道者代代绵延不断。古代的墨子、颜元、王守仁乃至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都在不同层次上推行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一脉相传的理论瑰宝。“有教无类”所倡导的一种“来之不拒,爱无差等”的公平理念,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科学进步的光辉,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所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2-4]
  社会转型的需要,是“有教无类”思想形成的主要动力。春秋末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发展需要多种人才。这就使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与社会的需要产生了矛盾,迫切需要教育体制的变革。而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5]。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
  三、两种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1.我国教育现状
  (1)教育的发展
  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谈道:“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教育是民族的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2010年5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实行,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了保障。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国家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做出了了巨大的努力。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突破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25%,全面迈入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龄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6]。
  (2)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巨大的地区差异,教育不公现象越来越严重。所谓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但是义务教育并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优秀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中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重点学校,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日渐增大。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发了一连串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如高额择校费和开设重点班,等等。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我国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客观条件。三是考试招生制度不公平。招生制度上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名校的省际配额制度和高考招生标准不统一的制度上。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择校费、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分别有75.8%、69.7%和58.7%的人选择。
  3.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首先,国家和政府给公民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充分,而要求获得教育的青年公民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这种矛盾的出现导致教育的分配呈现出一种有限而拘束的紧缺状态,教育不公平由此而生[7]。其次,我国现在的教育不公,很多都是过去片面强调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公益性。
  4.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7]。
  5.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的目标及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的目标,应定位实现义务教育起点公平,推进非义务教育起点公平,努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配置公平。实施教育的公平公正,“有教无类”。
  教育的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底线,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权利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好的前途,对国家来说则是关系教育兴盛、国家命运的大事。教育公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顺畅,阻止社会板结的最后一道防线。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更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资源均衡。
  总之,国家正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使我国的教育朝着普及教育、开放教育、教育平民化的方向发展,这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并且继承和发展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莉,杜学元.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9,4,76-78.
  [2]马卫卫,冷泽兵.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师的启示.文教资料,2010.16.121-123.
  [3]杜琳,徐安兴,邱晶.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152-154.
  [4]刘远碧.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与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学与管理,2007.7.9-10.
  [5]汤征.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学习月刊,2009.6.20-21.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万俊人.再谈教育公平问题.现代大学教育,2010.1.6-12.
  
  [刘洪亮:延边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指导老师:朴凤玉,延边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85年第3期综合评价了我国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长春、武汉、济南、天津等地出版的《中共党史讲义》建国后部分。文章认为,“这些讲义一般都具有
摘 要: 以往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的往往是劳动力市场二元化的分割理论、高考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就业辅导问题、我国产业链结构问题、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大学生缺乏创业精神和金融危机影响等方面。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彼得原理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 彼得原理 大学生就业难 解决策略    一、彼得原理的概念  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与
摘 要: 作者以本院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为例,分析从传统教学到项目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对教师项目教学的能力要求,并根据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师资状况,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推动模具专业课程全面项目化教学,促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 教师角色 能力要求 培养措施  1.引言  模具是“工业之母”,
介绍了液压支架侧护板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实用性,指出了现有侧护板结构的失效方式及原因,并提出侧护板结构及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及发展方向。
摘 要: 专业实习是土木工程本科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者通过分析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习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 问题 应对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以建(构)筑物的施工现场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施工过程,聆
摘 要: 近年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严峻,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也被划为“红牌”专业,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大学生缺乏的技能和实践锻炼无疑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高职院校的测试驱动开发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三段式”实践性的教学法在测试驱动开发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一些值得尝试的具体解决方法和建议,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师改
摘 要: 现如今,三本独立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远,老师记不住学生,学生也叫不上老师名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师生关系疏远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十分不利。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太少。本文认为教师掌握并运用点名的艺术和批改作业的艺术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三本独立院校 师生交流 点名的艺术 批改作业的艺术    三本独立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
摘 要: 肢体残疾学生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出现情绪反应,做事认真、刻苦,能自我克制。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肢体残疾学生 心理特点 交往技巧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适应社会
摘 要: 装饰图案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捷的设计思路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和修养的培养必须从设计基础抓起。所以,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的定位,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以设计知识和技能,要以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修养和能力。  关键词: 装饰图案课程教学 设计素质 关系    装饰图案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之初,装饰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公民,不仅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而且作为受教育者还享有特殊身份的特殊权利,这一特定群体的权利问题应受到更为深入的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权利常被忽视,侵权现象屡有发生,学生状告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案例屡屡诉诸报端,学校权利、国家教育权利受到挑战。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田永状告母校管理不当,滥用职权,不发其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