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与海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的冲突与协调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民商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等中都有关于留置权制度的规定,《海商法》中也有关于船舶留置权和货物留置权的规定,同一想制度由于分散规定于不同的法律章节之中,在具体的航务操作中容易产生冲突与混乱,所以理清和规范这两项留置权制度的冲突和协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顺各个法律章节留置权规定的基础上,以海商法中海上货物运输法为视角,着重分析《物权法》对《海商法》中留置权制度的影响,以期在其冲突和协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留置权制度简介
  (一)民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
  1.《民法通则》中的留置权。《民法通则》第89条第4款规定:"按照合同约定一方占有对方的财产,对方不按照合同给付应付款项超过约定期限的,占有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依照法律的规定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以变卖财产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民法通则》虽将留置权规定在"债权"一节,但通说认为留置权是担保物权。
  2.《物权法》中的留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简称《物权法》)第230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据此,《物权法》下留置权成立的要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债权已届清偿期;第二,债权人占有属于债务人之动产;第三,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3.《担保法》中的留置权。《担保法》明确规定留置权为担保物权,该法第82条规定:"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4.《合同法》中的留置权。《合同法》对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履行中的留置权分别作了规定。《合同法》在"承揽合同"一章中的第264条规定,定作人未向承揽人支付报酬或者材料费等价款的,承揽人对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在"运输合同"一章中的第315条规定,托运人或者收货人不支付运费、保管费以及其他运输费用的,承运人对相应的运输货物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在"保管合同"一章中的第380条规定,寄存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保管费以及其他费用的,保管人对保管物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海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
  1.货物留置权及《海商法》中规定的其他留置权。《海商法》中关于货物留置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87条和第88条,《海商法》中关于货物留置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这两条中,其内容比较简单概括缺乏实际操作性。第141条、第161条及第188条也规定了相关的其他留置权,上述条款分别规定了承运人、承租人、拖带人以及救助人的留置权或类似权利。
  2. 船舶留置权。根据《海商法》第25条的规定,船舶留置权仅限造船人、修船人享有,第25条仅界定了特定意义下的船舶留置权,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船舶留置权,而并非船舶留置权的一般概念。《物权法》实施以后,根据《物权法》对留置权的规定,海事实践中潜在的有权留置船舶的主体延伸至海事留置权下拖带人、港口经营人、光船承租人、海难救助人等《海商法》未加以明确或界定的主体,此种留置权被称为广义的船舶留置权。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债权人也享有商事留置权下的船舶留置权,也即商业船舶留置权。
  二.《物权法》中的留置权制度与《海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的冲突与融合
  (一)《物权法》对货物留置权的影响
  1.对留置的货物与其担保的债权有牵连关系的影响。《海商法》对货物留置权(lien on cargo)的定义主要体现在第87条,由于《海商法》只规定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产生的货物留置权的债权内容和留置条件,其他条件须适用一般法。在《担保法》背景下,货物留置权的成立必须基于同一合同关系。《物权法》实施后,随着对同一合同关系限制条件的放开和商事留置权的设立,加之《海商法》关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留置权的第87条并未明确规定只能在同一运输合同才能产生货物留置权,因此在《物权法》背景下,单就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而言,在合同主体为企业时,也已无需留置物与债权具有牵连关系,承运人可就不同航次、不同期租等情況的债权对货物行使留置权。同时,货物留置权的成立不再限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之中,范围将更为广泛。海上运输中的货物将成为担保更多海事请求权和更多其他民事债权的留置权的标的。
  3.对留置货物的地点的影响。关于海商法意义上的留置权留置货物的地点,有观点认为,由于《海商法》第87条规定在第4章第5节"货物交付"之中,而货物正常情况下应在提单或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约定的卸港交付,因而承运人一般只能在卸港留置货物,留置货物可以在岸上,也可以在船上,只要承运人能实际控制货物。同时认为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11条:"债权人行使留置权与其承担的义务或者合同的特殊约定相抵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承运人在装港留置货物和承运人承担的将货物运送至目的地的义务相抵触,由此也可以认定承运人留置货物的地点一般限于卸港。但根据《物权法》第230条,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即可对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进行留置。特别是商事留置权的确立,连同一法律关系都已不再要求,而《担保法解释》第111条的规定明显是立意于留置权的产生必须基于同一合同关系的立法思想之中的。
  (二)《物权法》对船舶留置权的影响
  1.狭义船舶留置权
  指《海商法》所定义的船舶留置权。主要体现在《海商法》第25条第2款规定,该定义与1967年《关于统一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若干规定的国际公约》及1993年《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国际公约》所规定的船舶留置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这种狭义的船舶留置权有着两重限制:其一是主体限制,狭义船舶留置权的权利主体限制于造船人与修船人;其二是留置标的限制,狭义船舶留置权的标的仅限于根据造船合同或修船合同所占有的船舶,换言之,非因造船合同或修船合同而占有的船舶,不产生船舶留置权,作为某一船舶留置权标的的船舶,须是特定造船合同或修船合同项下的当事船舶。
  2.广义船舶留置权
  《海商法》第25条定义虽然只包含了依造船合同和修船合同而产生的两种船舶留置权,但《海商法》第161条规定:"被拖方未按照约定支付拖航费和其他合理费用的,承拖方对被拖物有留置权",即当被拖物为船舶时,也可以成立船舶留置权。《海商法》第188条规定:"在未根据救助人的要求对获救的船舶或者其他财产提供满意的担保以前,未经救助方同意,不得将获救的船舶和其他财产从救助作业完成后最初到达的港口或者地点移走"。本来这也应属于船舶留置,但由于《担保法》规定的留置权必须基于法律所规定的合同关系而产生,而海难救助包括基于非合同关系的纯救助,所以救助人对获救船舶的扣留不符合《担保法》关于留置的规定。随着《物权法》对留置权必须基于合同关系这一限定的突破,海难救助这一法律关系也可以产生船舶留置权。
  三.总结
  民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与海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存在着冲突也存在着融合,尤其是《物权法》实施后,对留置权做出了更为规范和明溪的规定,对债权人合法占有的财产进行留置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了留置财产与债权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的商事留置权等等,这些新的突破将对《海商法》中货物留置权的留置货物是否需要与担保债券具有牵连关系,对留置货物的地点,留置权范围的扩大产生深远的影响;船舶留置权方面,《物权法》的新突破将原来《海商法》中确立的狭义的船舶留置权扩大到广义的船舶留置权以及商业留置权,扩大了船舶留置权行使主体的范围。民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和海商法中的留置权制度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将会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细化而在其冲突与协调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保险法》赋予了投保人和保险人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却对被保险人是否享有保险合同的解除权只字未提。在人身保险合同关系中,被保险人是保险合同的核心,控制着保险合同命运和利益的归属,因此,有必要对被保险人是否应享有保险合同的解除权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人身保险,被保险人,解除权  一、投保人和保险人的解除权  保险合同的解除是指有解除权的一方向他方作出意思表示,使已成立的合同自始归于无效的
期刊
摘要:全球化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应的正是国家主权的三个分类:即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对于全球化到底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主权,学术界总说纷纭。我国领海主权内容庞杂,本文仅从海洋环境主权切入,分析全球化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 领海主权 环境主权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主权  (一)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国际法角度中阐述的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建筑业日新月异,建筑暖通管道安装技术逐步提高,施工中安全管理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建筑暖通管道安装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关系到施工的成本控制和施工速度,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建筑暖通管道安装工程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暖通管道;安装工程;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01-01
期刊
摘要: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是舶来品自引进以来,几经跟跌,虽然作为一项基本的司法制度规定于相关法律中,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同时对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总结,从而更好地寻找救济途径,以求人民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司法民主及政治民主等价值追求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取得良好的法律及社会效果。  关键词:人民陪审;困境;救济  一、陪审制度概述  (一)陪审制的模式介
期刊
摘要: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寻求合理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公权、私权的利益博弈中寻找平衡点,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言论危害,确保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  关键词:网络言论、法律规制、权益救济  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对舆论宣传的监管和引导,但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各地在对网络言论监管方面缺乏协调和统一,监管上难以把握好分寸,既有限制过当的
期刊
实名举报"村官"犯罪案件,较之于匿名举报而言,聚焦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 以家族分组群居的农村,矛盾的由头不会是一桩、两桩事,利益的纠葛可以上溯到几代人之间和几十年之前。反贪部门就案办案只会激化不同宗族之间的矛盾,增加群体冲突隐患。力争在办案中调处和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才真正凸显了办案人员的功力。新建县人民检察院2010年查办村官犯罪7人,其中实名举报案件6人;2011年查办村官犯罪
期刊
摘要:民法调整对象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民法通则》第二条的立法解释规定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虽然这一观点在学术上来讲是对民法作为中国法律体系之一独立地位的肯定,但是从逻辑关系上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逻辑关系  一 、民法通则第二条的基本内容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
期刊
摘要: 长久以来,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中将证人作证看作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证人作证豁免权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笔者根据新刑事诉讼法中对此制度的新规定,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下一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证人作证豁免权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证人;证人作证豁免权;刑事诉讼  一、证人作证豁免权在我国的确立---结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期刊
摘要:在历史上,宗教与政治曾密不可分。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总体来说已越来越更加疏远,这无疑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政教分离已日益成为现代政治---法律体系中一个基本原则。也成为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度量尺度之一。  关键词:政教关系;政教分离;宗教  一.政教分离的定义与现状  政教关系,一般指的是特定的政权与存在其治下的宗教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在形式上一般分为合一和分离两种.政教合一在很大程
期刊
摘要: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征地补偿偏低、经济利益驱动、城市商品房价格偏高和政府部门的不力监督,最终导致了小产权房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小产权房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抑制高房价、缓解中低收入者购房困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同时也侵占了大量的农用地、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扰乱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秩序、毁损了法律公信力。对于小产权房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从根源上挖掘问题,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