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结合学识、学业、专业与就业线索,谈及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现状,辩证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中剖析问题既有数据,也有权威人士的说法;解决问题既有对学生、家庭、社会的建议,也有基于客观的规劝。
[主题词]高职学生;择业;思考;建议
就業是人人期盼的,能在“好的”工作岗位就业更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的热切期盼。可是大家是否十分了解学识、学业、专业与就业是怎么一个关系,这是一条怎么样路径那?我试图给学子做一剖析后,对就业再提提建议
一、辩证关系:
就业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来实现这个主观愿望是有条件的:即专业技能水平、学识知识水平、学业达标水平。目前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倾向:学历文凭就等于学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历是学习的经历,它只是一种凭证,只能够证明曾经拥有过,而不能表示知识的占有量;无法证明你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否达标,无法证明你的学业水平是否达标(所以,我们国家有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它仅可以证明你是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它即为你提供了就业方向、又限定了你就业面的抉择、还为用人单位抉择你设定了条件和限定门槛。
一个人专业学习不对口、学识水平不达标、缺少资格认定、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经历缺乏等等,都是影响就业的因素。有的人会说刚刚就业,缺少资格认定、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经历缺乏是普遍的现象;专业学业不对口、学识水平不达标是目前教育的现状。可是大家没有去替用人单位仔细想:有本科的为何用大专的,有有经验的为何用新手。现在的本科生抢了大专生的就业岗位,现在的师哥师姐们就业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多,比我们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现实。
二、就业市场调研结论
1、社会层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高专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2、官方看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讲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时,说在大城市工作比较难找,生活成本也比较高;到中小城市或者基层,工作比较好找,但是相应的薪酬待遇也比较低一点。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分析说,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2、学生层面
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高职生就业先入为主,但又不希望限制自己发展。
三、就业建议
1、了解国家就业导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谈到国家对就业的工作想法时曾说到,
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当然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第三,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效率的服务。
尹蔚民透露,今后一个时期,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1、校方工作任务
要把贯穿始终的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发在首位。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作,各高职院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对他们开展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而不是到毕业时才进行。观念是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为高职生对自己的不客观定位和他们的特殊心理,高职生就业时潜意识中处于困惑、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攀比和求高求全,但又有自卑的情结;既想追求好企业、高薪酬,但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没有勇气面对用人单位;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既反对家庭对自己就业的干涉,又依赖父母找关系等等,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2、学生观念转变
首要的是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学识学历学业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切实可行、有的放矢的看社会、准备走上社会。高职生要树立起阶段性就业观念。阶段性就业观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要通过3―5年时间实践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着高能低就的心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是高职生走出校门时的能力定位,而是多年后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淀的升华,这样,高职生就能够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
最后我想说,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参考文献:
1、陈小悠高职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2、丁欣友高职学生应确立就业导向的学习观《商业文化》2008,(5).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讲话
4、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
结合学识、学业、专业与就业线索,谈及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现状,辩证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中剖析问题既有数据,也有权威人士的说法;解决问题既有对学生、家庭、社会的建议,也有基于客观的规劝。
[主题词]高职学生;择业;思考;建议
就業是人人期盼的,能在“好的”工作岗位就业更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的热切期盼。可是大家是否十分了解学识、学业、专业与就业是怎么一个关系,这是一条怎么样路径那?我试图给学子做一剖析后,对就业再提提建议
一、辩证关系:
就业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来实现这个主观愿望是有条件的:即专业技能水平、学识知识水平、学业达标水平。目前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倾向:学历文凭就等于学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历是学习的经历,它只是一种凭证,只能够证明曾经拥有过,而不能表示知识的占有量;无法证明你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否达标,无法证明你的学业水平是否达标(所以,我们国家有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它仅可以证明你是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它即为你提供了就业方向、又限定了你就业面的抉择、还为用人单位抉择你设定了条件和限定门槛。
一个人专业学习不对口、学识水平不达标、缺少资格认定、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经历缺乏等等,都是影响就业的因素。有的人会说刚刚就业,缺少资格认定、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经历缺乏是普遍的现象;专业学业不对口、学识水平不达标是目前教育的现状。可是大家没有去替用人单位仔细想:有本科的为何用大专的,有有经验的为何用新手。现在的本科生抢了大专生的就业岗位,现在的师哥师姐们就业经验比我们丰富的多,比我们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现实。
二、就业市场调研结论
1、社会层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高专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但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上却仍未能按市场需求设置,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差。这就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质保量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以致供大于求。
2、官方看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讲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时,说在大城市工作比较难找,生活成本也比较高;到中小城市或者基层,工作比较好找,但是相应的薪酬待遇也比较低一点。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分析说,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2、学生层面
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高职生就业先入为主,但又不希望限制自己发展。
三、就业建议
1、了解国家就业导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谈到国家对就业的工作想法时曾说到,
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当然我们会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第三,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效率的服务。
尹蔚民透露,今后一个时期,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1、校方工作任务
要把贯穿始终的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发在首位。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作,各高职院校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对他们开展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而不是到毕业时才进行。观念是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为高职生对自己的不客观定位和他们的特殊心理,高职生就业时潜意识中处于困惑、彷徨的心理状态,既想攀比和求高求全,但又有自卑的情结;既想追求好企业、高薪酬,但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没有勇气面对用人单位;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既反对家庭对自己就业的干涉,又依赖父母找关系等等,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2、学生观念转变
首要的是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学识学历学业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切实可行、有的放矢的看社会、准备走上社会。高职生要树立起阶段性就业观念。阶段性就业观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要通过3―5年时间实践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着高能低就的心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是高职生走出校门时的能力定位,而是多年后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淀的升华,这样,高职生就能够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
最后我想说,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参考文献:
1、陈小悠高职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2、丁欣友高职学生应确立就业导向的学习观《商业文化》2008,(5).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巡视员尹建堃讲话
4、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