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工院校(以下简称“技校”)的班主任具有多种角色,既是学科的任教老师,又是班级管理者,还是学生的生活引路人。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感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矫正。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班主任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为学生“解惑”,解青春情感之惑、心理之惑。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心理辅导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环节,是师生搭建思想沟通的桥梁,是师生展开心灵对话的平台,是师生共建友好情谊的纽带。但是,目前许多技校的班主任,对心理辅导工作认识不到位,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掌握不够。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技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究,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一、当前技校管理工作中的心理辅导现状
技校学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群体,许多学生曾经被视为后进生、问题生,长期游离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注之外,学习基础差,无心向学,内心自卑,心理问题多。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他们容易失去理性的思考,做出偏激行为。对此,学校应尽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遗憾的是,当前技校似乎对该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从制度上、方法上有效促进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学校、家长对技校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等。然而,当前社会、学校、家长对技校学生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侧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健康,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工企业招聘员工,只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强健的体魄即可;学校培养人才,以劳动力市场为指向,把用工单位的招工条件当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家长只要求孩子不生病、分数高,能找到工作饭碗,而不管其他。这种功利性的健康观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但对学生在校的全面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渐趋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这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技校班主任对心理辅导不够重视
技校班主任通常把心理辅导当成是心理咨询老师或德育老师的任务,认为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出大乱子即可;即使出了问题,班主任常会采取或强硬专制、或半骗半哄的方式把学生吓回去、哄回去,不问病根缘由,只求控制局面,把责任推给学生自己。这是一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事实上,不管是为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都不能替代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是有差别的。两者的服务对象、作用和实施方式不同。首先,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处在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心理辅导的目的是预防未来问题的发生;而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心理辅导可以是学生主动找班主任交流,也可是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心;而心理咨询一般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教师是“守着大树等兔子来”。另外,心理辅导的整个历程时间较长,辅导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跟踪、反馈;而心理咨询则是学生离开咨询室后,不一定会再次主动前来,咨询教师则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做好回访。
(2)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学生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个人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归属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心理辅导旨在完善学生的个人人格,其核心问题是学生成长,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从工作方法看,德育重在教育过程,以说理为基本方法,重视示范教育,而心理辅导则重在讨论的过程,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感。
3.学生对心理辅导缺乏正确认识
一般学生认为,去求助心理咨询老师,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他们不肯承认自己有病,怕被其他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情况缺乏正确判断,没有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心理问题,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通常布置过于简单,一张桌子外加一张椅子,缺乏一个温馨的氛围。心理咨询教师多数不是专职而是兼职,只有中午时间才接受咨询,而这又是围观者最多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有话不敢找人说。
二、技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重
要性
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技校学生处于15-17岁的青春期阶段,思想比较叛逆,时常会发生思想冲突和行为偏差,轻者危害个人健康,重者则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危及社会。所以,心理辅导不容忽视。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班主任最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性格、思想、兴趣、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最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再加上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家长联系多,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信息,所以,由班主任充当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再恰当不过的。
1.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学生如树苗,需要生长,而生长过程中需要浇水、锄草、施肥,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惑,走上弯路甚至歧途,需要班主任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生长。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归属感需求、自尊需求、求知欲需求、审美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即一个人在遗传范围内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所以,人的生存动机是要发展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其显现出来的能力只是潜能的冰山一角,班主任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正常的航道自由翱翔,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获得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坚持,影响他们活动的情绪、行为表现和面对困难的态度。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人们挑战困难任务,付出更多努力完成任务,坚持性与调节性更强,并使用更多的有效策略。
技校学生都有求知的愿望和发展的潜能,但由于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和知识的局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惑。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完成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以前的熟练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自我效能感。班主任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会乐观豁达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排解青春烦恼,努力适应环境,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自我效
能感。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领导、严父、法官或上帝,而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助手、朋友、伙伴。班主任在心理辅导的工作中,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对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原则和技巧
心理辅导是心理学知识的一种现实运用,对辅导者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班主任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既要尊重心理学学科的规律,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实践中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灵活掌握,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辅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班主任作为心理辅导的实施者,首先应具有健康、平和的心态,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尽量做到客观、理性,避免把个人偏好和不良情绪带入心理辅导工作中。其次,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真诚、无私、耐心地帮助学生。最后,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基本规律,有效开展工作。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平时必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与心理辅导技巧,向心理辅导的专业化靠拢,提高为学生服务的专业能力。
2.心理辅导的原则
(1)助人自助。心理辅导不是安慰学生、替学生解决问题、或提忠告的过程,而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独立决策与行动的自助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波克与诺瓦克在《邀请学校成功》一书所写:“成功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使受教导学生看到他们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且能够自主一切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以此来积极地发展自我。”
(2)真诚理解。不管是学生来访还是班主任主动与学生谈话,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真诚理解学生,即要做到同感、尊重和真诚,要对学生的经历感同身受,尊重学生的情感,真心关爱学生,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和戒备。
(3)积极鼓励。要使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班主任应该善于鼓励学生,及时对学生的长处或进步加以鼓励和支持,正如古语所云:“数子十过,莫如长子一长”。
(4)耐心致志。学生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中途有可能会走弯路或回头路。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反复而放弃。
3.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技巧
班主任要设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这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前提。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可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爱好、自信心、独立意识、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气质类型、疾病史、家庭情况等,初步快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日常要多巡视课堂和宿舍,与科任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通过调查、测试、观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把学生从人格、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类,将那些有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学习障碍、性格缺陷等非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归为一类,作为重点辅导的对象。
心理辅导是人际沟通的艺术,要求班主任认真聆听学生讲话,对其产生同感,肯定学生的内心体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帮助其悦纳自己,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阴影或误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在探讨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倾听学生谈话,尽量保持沉默,切莫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然后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自己领悟和选择今后的努力方向。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新迎.职业学校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4]李连任,焦子涛,黄玲.中等职校班主任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和运作[J].职教通讯,2010(07).
[5]李菊顺.高职院校建立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6]刘逊.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当前技校管理工作中的心理辅导现状
技校学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群体,许多学生曾经被视为后进生、问题生,长期游离于学校和老师的关注之外,学习基础差,无心向学,内心自卑,心理问题多。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他们容易失去理性的思考,做出偏激行为。对此,学校应尽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遗憾的是,当前技校似乎对该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从制度上、方法上有效促进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学校、家长对技校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等。然而,当前社会、学校、家长对技校学生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侧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健康,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工企业招聘员工,只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强健的体魄即可;学校培养人才,以劳动力市场为指向,把用工单位的招工条件当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家长只要求孩子不生病、分数高,能找到工作饭碗,而不管其他。这种功利性的健康观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但对学生在校的全面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渐趋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这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技校班主任对心理辅导不够重视
技校班主任通常把心理辅导当成是心理咨询老师或德育老师的任务,认为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出大乱子即可;即使出了问题,班主任常会采取或强硬专制、或半骗半哄的方式把学生吓回去、哄回去,不问病根缘由,只求控制局面,把责任推给学生自己。这是一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事实上,不管是为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都不能替代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是有差别的。两者的服务对象、作用和实施方式不同。首先,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处在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心理辅导的目的是预防未来问题的发生;而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矛盾的正常学生为对象,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心理辅导可以是学生主动找班主任交流,也可是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心;而心理咨询一般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教师是“守着大树等兔子来”。另外,心理辅导的整个历程时间较长,辅导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跟踪、反馈;而心理咨询则是学生离开咨询室后,不一定会再次主动前来,咨询教师则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做好回访。
(2)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德育旨在塑造学生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个人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归属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心理辅导旨在完善学生的个人人格,其核心问题是学生成长,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从工作方法看,德育重在教育过程,以说理为基本方法,重视示范教育,而心理辅导则重在讨论的过程,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感。
3.学生对心理辅导缺乏正确认识
一般学生认为,去求助心理咨询老师,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他们不肯承认自己有病,怕被其他同学瞧不起。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情况缺乏正确判断,没有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心理问题,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通常布置过于简单,一张桌子外加一张椅子,缺乏一个温馨的氛围。心理咨询教师多数不是专职而是兼职,只有中午时间才接受咨询,而这又是围观者最多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有话不敢找人说。
二、技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重
要性
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技校学生处于15-17岁的青春期阶段,思想比较叛逆,时常会发生思想冲突和行为偏差,轻者危害个人健康,重者则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危及社会。所以,心理辅导不容忽视。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班主任最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性格、思想、兴趣、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最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再加上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家长联系多,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信息,所以,由班主任充当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再恰当不过的。
1.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学生如树苗,需要生长,而生长过程中需要浇水、锄草、施肥,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惑,走上弯路甚至歧途,需要班主任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生长。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归属感需求、自尊需求、求知欲需求、审美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即一个人在遗传范围内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所以,人的生存动机是要发展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其显现出来的能力只是潜能的冰山一角,班主任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肯定自我,让学生在正常的航道自由翱翔,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获得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坚持,影响他们活动的情绪、行为表现和面对困难的态度。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人们挑战困难任务,付出更多努力完成任务,坚持性与调节性更强,并使用更多的有效策略。
技校学生都有求知的愿望和发展的潜能,但由于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和知识的局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惑。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完成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以前的熟练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自我效能感。班主任通过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会乐观豁达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排解青春烦恼,努力适应环境,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自我效
能感。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领导、严父、法官或上帝,而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助手、朋友、伙伴。班主任在心理辅导的工作中,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对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原则和技巧
心理辅导是心理学知识的一种现实运用,对辅导者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班主任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既要尊重心理学学科的规律,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实践中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灵活掌握,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辅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班主任作为心理辅导的实施者,首先应具有健康、平和的心态,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尽量做到客观、理性,避免把个人偏好和不良情绪带入心理辅导工作中。其次,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真诚、无私、耐心地帮助学生。最后,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基本规律,有效开展工作。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平时必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与心理辅导技巧,向心理辅导的专业化靠拢,提高为学生服务的专业能力。
2.心理辅导的原则
(1)助人自助。心理辅导不是安慰学生、替学生解决问题、或提忠告的过程,而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独立决策与行动的自助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波克与诺瓦克在《邀请学校成功》一书所写:“成功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使受教导学生看到他们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且能够自主一切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以此来积极地发展自我。”
(2)真诚理解。不管是学生来访还是班主任主动与学生谈话,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真诚理解学生,即要做到同感、尊重和真诚,要对学生的经历感同身受,尊重学生的情感,真心关爱学生,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和戒备。
(3)积极鼓励。要使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班主任应该善于鼓励学生,及时对学生的长处或进步加以鼓励和支持,正如古语所云:“数子十过,莫如长子一长”。
(4)耐心致志。学生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中途有可能会走弯路或回头路。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反复而放弃。
3.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技巧
班主任要设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这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前提。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可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学生个人的性格、爱好、自信心、独立意识、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气质类型、疾病史、家庭情况等,初步快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日常要多巡视课堂和宿舍,与科任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通过调查、测试、观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把学生从人格、能力等方面进行归类,将那些有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学习障碍、性格缺陷等非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归为一类,作为重点辅导的对象。
心理辅导是人际沟通的艺术,要求班主任认真聆听学生讲话,对其产生同感,肯定学生的内心体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帮助其悦纳自己,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阴影或误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在探讨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倾听学生谈话,尽量保持沉默,切莫随意打断学生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然后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自己领悟和选择今后的努力方向。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参考文献:
[1]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新迎.职业学校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4]李连任,焦子涛,黄玲.中等职校班主任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和运作[J].职教通讯,2010(07).
[5]李菊顺.高职院校建立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6]刘逊.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