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富于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国际性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学校探索以我为主,有选择、有步骤地分类别、分层次地推进国际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自身发展特色,从而为国内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以“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的办学宗旨,将办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秉承“人才培养为根本、学术产出求精品、管理服务重满意、制度建设作保障、大学文化是灵魂”的工作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因此,学校在实施和拓展国际化发展战略道路上,也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类相关工作。
一、开展实质性合作,拓展全方位交流
上海交大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在“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有着丰富而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科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一)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近年来,上海交大先后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诺丁汉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杜克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北欧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挪威科技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校开展了实质性的校际合作。其中,上海交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合作是个典型案例,也是国内高校国际化战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个典范。上海交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合作办学的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8月到2005年6月,双方共建了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设立交大机械密歇根试点班,并参照密歇根大学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行双语授课,联合授予学位,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4 2 3”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受赞誉①。
以培养高层次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阶段的合作使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科在教学、科研与人员交流等方面接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资源,提升了学科建设能力。此阶段之后,双方合作运行并在上海交大成立了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该学院有相对独立的教授聘用、财务运作、教学管理等权利。在国际化大学管理理念下,这一改革试验的“特区”在功能定位、组织机构、教育模式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大胆实践,使得教师聘用和评价、教学计划和模式、学生招生和评价等方面,对现有高校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具有多重“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上海交大学对国际化教育实践的探索[1]。“办学特区”的辐射效应、溢出效应日益显现,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全国17所教育改革试点高校的借鉴案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0年6月,在交大密歇根学院第10次理事会会议期间,合作双方宣布成立联合科研基金,支持双方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标志着两校的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2年6月双方共同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双方合作领域将从机械、电子拓展到管理、公共政策、医学、药学、能源、环境与人文领域,并将在科研领域加强全面合作。[2]
2012年4月,上海交大与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在沪签约,宣布联合建设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交大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交大密歇根学院之后的又一个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该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致力于为我国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集商业、经济管理和领导才能于一体的工科人才,同时为高端国际合作的推动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办学模式方面,学院学制为6~6.5年,以法语教学为主,部分课程用英文或中文授课。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第一阶段进行法语课程强化学习并参照法国的预科教学体系进行理工科类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修读综合类理工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第三阶段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论文撰写。在师资队伍上,学院充分利用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预科教师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由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选派。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资源是上海交大构建卓越人才成长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近5年来,学校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的学者人数累计已超过了300人。引进与流出的动态调查过程显示,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同时,世界顶级的学术大师们不断来校交流与访问,如2012年7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大卫·科恩柏格(Roger D.Kornberg)的来校交流等。这些交流与访问为师生营造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搭建了国际学术平台。据相关统计,2012年,学校的境外教师数目为88人,有海外博士学历的教师数目为473人,外籍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有260门。[3]
(二)探索境外办学,拓展学生海外游学项目
上海交大把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积极配合国家汉办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以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汉语教育为己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目前,上海交大已与海外一流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包括马来西亚全球汉语中心 (2006年成立)、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除了做好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推广工作以外,上海交大还致力于将这些海外孔子学院打造为本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基地、科研国际合作的平台,并加强做好联络和宣传工作,为海外的校友和校友会的发展助力。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邀请国际知名大学访问交流的“引进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内一流高校的国际化需求。除了海外孔子学院,上海交大一直主动寻求合作,探索“走出去”模式,以全力推动交大学子海外游学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交大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2012年,上海交大本科生境外访学达1241人次,访学比例占到30.81%[5]。全球交大项目(Global SJTU)是一个最新案例。该项目是上海交大精心打造的一项国际交流品牌计划,于2013年7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拉开活动帷幕。这一项目旨在通过高层访问、主题展示日、文化交流周、高规格学术论坛、教育展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交大学生的海外交流和海外校友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名校的风采,塑造学校全新的国际形象,让全世界深入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高校和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上海交大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4] (三)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高校科研学术进步,提升专业学术领域在国际同业界的研究水准和国际知名度,同时也能开拓研究者的思路,提高科研效率。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上海交大十分重视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交流,重视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及其学术影响力。
以国际合作论文为例,相关研究显示, 2006~2010年,收录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以“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的办学宗旨,将办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秉承“人才培养为根本、学术产出求精品、管理服务重满意、制度建设作保障、大学文化是灵魂”的工作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因此,学校在实施和拓展国际化发展战略道路上,也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类相关工作。
一、开展实质性合作,拓展全方位交流
上海交大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在“引进来”与“走出去”方面有着丰富而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科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一)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近年来,上海交大先后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诺丁汉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杜克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北欧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挪威科技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校开展了实质性的校际合作。其中,上海交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合作是个典型案例,也是国内高校国际化战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个典范。上海交大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合作办学的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8月到2005年6月,双方共建了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设立交大机械密歇根试点班,并参照密歇根大学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行双语授课,联合授予学位,打造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4 2 3”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受赞誉①。
以培养高层次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阶段的合作使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科在教学、科研与人员交流等方面接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资源,提升了学科建设能力。此阶段之后,双方合作运行并在上海交大成立了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该学院有相对独立的教授聘用、财务运作、教学管理等权利。在国际化大学管理理念下,这一改革试验的“特区”在功能定位、组织机构、教育模式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大胆实践,使得教师聘用和评价、教学计划和模式、学生招生和评价等方面,对现有高校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具有多重“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上海交大学对国际化教育实践的探索[1]。“办学特区”的辐射效应、溢出效应日益显现,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全国17所教育改革试点高校的借鉴案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0年6月,在交大密歇根学院第10次理事会会议期间,合作双方宣布成立联合科研基金,支持双方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标志着两校的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2年6月双方共同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双方合作领域将从机械、电子拓展到管理、公共政策、医学、药学、能源、环境与人文领域,并将在科研领域加强全面合作。[2]
2012年4月,上海交大与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在沪签约,宣布联合建设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交大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交大密歇根学院之后的又一个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该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致力于为我国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集商业、经济管理和领导才能于一体的工科人才,同时为高端国际合作的推动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办学模式方面,学院学制为6~6.5年,以法语教学为主,部分课程用英文或中文授课。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第一阶段进行法语课程强化学习并参照法国的预科教学体系进行理工科类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修读综合类理工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第三阶段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论文撰写。在师资队伍上,学院充分利用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预科教师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由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选派。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资源是上海交大构建卓越人才成长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近5年来,学校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的学者人数累计已超过了300人。引进与流出的动态调查过程显示,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同时,世界顶级的学术大师们不断来校交流与访问,如2012年7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大卫·科恩柏格(Roger D.Kornberg)的来校交流等。这些交流与访问为师生营造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搭建了国际学术平台。据相关统计,2012年,学校的境外教师数目为88人,有海外博士学历的教师数目为473人,外籍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有260门。[3]
(二)探索境外办学,拓展学生海外游学项目
上海交大把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积极配合国家汉办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以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汉语教育为己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目前,上海交大已与海外一流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包括马来西亚全球汉语中心 (2006年成立)、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除了做好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推广工作以外,上海交大还致力于将这些海外孔子学院打造为本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基地、科研国际合作的平台,并加强做好联络和宣传工作,为海外的校友和校友会的发展助力。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邀请国际知名大学访问交流的“引进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内一流高校的国际化需求。除了海外孔子学院,上海交大一直主动寻求合作,探索“走出去”模式,以全力推动交大学子海外游学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交大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水平。2012年,上海交大本科生境外访学达1241人次,访学比例占到30.81%[5]。全球交大项目(Global SJTU)是一个最新案例。该项目是上海交大精心打造的一项国际交流品牌计划,于2013年7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拉开活动帷幕。这一项目旨在通过高层访问、主题展示日、文化交流周、高规格学术论坛、教育展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交大学生的海外交流和海外校友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名校的风采,塑造学校全新的国际形象,让全世界深入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高校和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上海交大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4] (三)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高校科研学术进步,提升专业学术领域在国际同业界的研究水准和国际知名度,同时也能开拓研究者的思路,提高科研效率。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上海交大十分重视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开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交流,重视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及其学术影响力。
以国际合作论文为例,相关研究显示, 2006~2010年,收录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