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启智慧、进行发现创造的强大动力。从各学科要融会贯通,引经据典,亲自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78-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启智慧、进行发现创造的强大动力。许多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对他们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这一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感兴趣,并且深入研究,怎么能发现“万有引力”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样,瓦特也是对“壶水沸腾”的蒸汽现象感兴趣,废寝忘食地研究而发明了蒸汽机。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也是凭着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爱好,数十年如一日苦练基本功最后成为戏坛上的一代名师吗?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学生则不需要经过辛勤的耕耘就成为“知识仓库”,学生是被动地被教师装满仓,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各学科要融会贯通。
学生所接触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利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语文这门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仅是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它还是集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于一身的艺术,所以它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古代的诗词,它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双声叠韵、四声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画。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这样的效果。你看:凉科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扣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第二,引经据典,亲自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如:汉语知识和文言文的阅读。对于这些知识,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一味地讲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汲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引经据典,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出师表》一文中,我先给学生讲了“三顾茅庐”的有关材料,把它编成课本剧,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表演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从而真正体会理解了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草庐”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对后主的殷殷希望。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先让学生模仿表演鸟叫、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这时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内外兼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十分重要。这些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如:诗歌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等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训练内容,而“课前演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又可以在课内进行,这样课内外兼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广泛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以教材为本改变教法。
现在初中新人教版教材,无论时文或经典,都是精挑细选。用好他们,发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是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坚实基础。
学生学语文,最首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知道这是他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孩子看见人步行,非常艳羡,于是本着他的足的本能,努力学步,后来竟自己能走了。”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课本的扉页上都有“写在前面”的话。它是对语文内涵最权威的阐述,用好它,就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敲门砖。
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好教材,要特别重视上好综合实践课。这是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亮点。“教师的知识终究是教师的,与学生没有关系……学生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这是多年前叶老就对我们的忠告。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觉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是兴趣持久性的最好加力。
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兴味。只是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这是叶圣陶先生早也阐明的阅读教学的精要。
作为“新新人类”的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胸,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仅仅是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枝出墙的红杏。以此为招手,要引导他们沐浴诗风词韵。更多的教材中只字未提的当红作家的作品,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选择性地推荐,尊重他们的阅读激情,引导他们作一种扬弃的欣赏。这样古今中外、时文经典皆有涉猎,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兴趣的广泛性。
我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第五,调动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上课时注意感情不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绝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得到的是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就会创造出许多激发兴趣,掌握知识的方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78-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启智慧、进行发现创造的强大动力。许多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对他们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这一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感兴趣,并且深入研究,怎么能发现“万有引力”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样,瓦特也是对“壶水沸腾”的蒸汽现象感兴趣,废寝忘食地研究而发明了蒸汽机。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也是凭着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爱好,数十年如一日苦练基本功最后成为戏坛上的一代名师吗?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播种机”和“收割机”,学生则不需要经过辛勤的耕耘就成为“知识仓库”,学生是被动地被教师装满仓,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各学科要融会贯通。
学生所接触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利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使各学科相互渗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语文这门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仅是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它还是集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于一身的艺术,所以它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古代的诗词,它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双声叠韵、四声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画。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这样的效果。你看:凉科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扣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第二,引经据典,亲自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如:汉语知识和文言文的阅读。对于这些知识,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一味地讲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汲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引经据典,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出师表》一文中,我先给学生讲了“三顾茅庐”的有关材料,把它编成课本剧,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表演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从而真正体会理解了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草庐”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对后主的殷殷希望。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先让学生模仿表演鸟叫、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这时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内外兼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十分重要。这些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如:诗歌朗诵、演讲、征文比赛等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训练内容,而“课前演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又可以在课内进行,这样课内外兼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广泛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以教材为本改变教法。
现在初中新人教版教材,无论时文或经典,都是精挑细选。用好他们,发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是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坚实基础。
学生学语文,最首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知道这是他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孩子看见人步行,非常艳羡,于是本着他的足的本能,努力学步,后来竟自己能走了。”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课本的扉页上都有“写在前面”的话。它是对语文内涵最权威的阐述,用好它,就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敲门砖。
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好教材,要特别重视上好综合实践课。这是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亮点。“教师的知识终究是教师的,与学生没有关系……学生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这是多年前叶老就对我们的忠告。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觉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是兴趣持久性的最好加力。
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兴味。只是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这是叶圣陶先生早也阐明的阅读教学的精要。
作为“新新人类”的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胸,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仅仅是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枝出墙的红杏。以此为招手,要引导他们沐浴诗风词韵。更多的教材中只字未提的当红作家的作品,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选择性地推荐,尊重他们的阅读激情,引导他们作一种扬弃的欣赏。这样古今中外、时文经典皆有涉猎,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兴趣的广泛性。
我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第五,调动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上课时注意感情不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绝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得到的是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就会创造出许多激发兴趣,掌握知识的方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